首页 快讯 > 正文

你走的每一步,都可成为资产变现

今年以来,很多人都在提一个词——碳中和。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晦涩,事情也有些宏大,似乎与普通人无关。有人就问:碳中和,关我“屁”事?

先别急着下结论。碳中和这事,不仅跟“屁”有关,未来还会关乎你的钱袋子。

科学界有个有趣的段子:一头南美洲的牛放了个屁,引起了加拿大的热穹效应。这背后的原理是,牛是一种反刍动物,在放屁、打嗝时,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温上升。

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具体的做法就是要控制碳排放量。回到“牛放屁”这个场景,简单来说,如果能通过某种手段,一方面让牛少放屁打嗝,另一方面用种树等方法将这部分碳量抵消掉,直至碳排放为零,就可以称为实现了牛的“碳中和”。

牛会产生温室气体,人当然也会,那些烧煤、烧油的企业、汽车等,更是碳排放大户。按照当前的设想,未来40年内,国内的企业、个人,必须都要实现碳中和。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特殊的产物——碳资产。

还是回到“牛放屁”的场景,假设你是养牛场老板,如果你的牛在特定时间内的碳排放量,超过了政府给的额度,那么你需要花钱从其他老板那里买回超出的额度;反之,你的牛场节省下来的碳排放额度,可以拿去卖掉赚钱——这是一项资产。

以上提到的交易场景,已经在一些发电厂、煤炭、汽车等行业的企业间实现。特斯拉靠售卖碳积分赚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在未来,与你我更相关的,是个人碳资产。用个极端的说法——未来你放屁打嗝,都要按规矩行事,但如若控制得当,也许还能赚钱。

这一切设想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碳排量,让全球气温不再继续上升,守护你我共同的家园。

然而,要将这些设想变为现实,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一个最直观的难点是,一个人的碳排放量,以及减排量,如何量化测算?另外,各城市、各场景的数据,又该如何打通?

这是一个相当艰难而长远的系统工程,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很多隐秘而伟大的计划、工程、方案,正在稳步推进中。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在其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本文聚焦“个人碳资产”,试图为你揭开“屁大点事”背后的秘密。

你走的每一步,

都可成为资产变现?

过去,对碳中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企业,我们之所以聚焦于个人,是因为这部分同样重要,但时常被忽视。

根据中金公司研报,我国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40%,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更是高达60%-80%。衣食住行,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不停产生碳排放。

在个人碳排放中,出行又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主任聂兵表示,交通占到所有碳排放的10%左右,道路运输又占到交通排放的近八成,其中客运占到交通运输的约30%。

由于个人生活习惯、拥有的资产数量不同,人和人之间的碳排放量存在巨大差异。

以个人出行为例,有人是走路,远程的骑个自行车,碳排放量很低;有的人有跑车、私人飞机、游艇,碳排放量就很大。如果未来个人的碳排放量受到限制,那么个人碳资产就可能成为一种有价产品。同时,有人超排有人减排,这种差异的产生,就为碳交易奠定了基础。

在当前的碳中和蓝图里,政府鼓励个人减少碳排放,未来要实现碳普惠,个人会拥有碳账户,普通人通过增加绿色出行等低碳行为,可以积累个人碳资产,并且能够进行交易。

也就是说,你走的每一步,未来都可能成为资产变现。

已经有人因为个人碳排放量太大,为之付出金钱。

有机构曾统计过亿万富豪们的碳排放量。亿万富豪一般都有私人飞机、游艇、豪宅,会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根据《大众科学》杂志计算,2018年,一艘配备船员、直升机停机坪、潜艇和游泳池的超级游艇,每年排放约7020吨二氧化碳。而当年全球人均碳排放量仅为5吨左右。

比尔盖茨就是经常使用私人飞机的超级富豪之一,他曾表示,每年要花费700万美元来抵消个人碳足迹。他为自己的私人飞机购买生物燃料,这些低碳燃料的成本是传统航空燃料的三倍,他还向一家做碳捕集和碳封存的公司,支付每吨600美元的碳清除成本。

在过去,私人飞机、游艇这些产品,是值得炫耀的个人资产,但在碳中和的世界里,这些资产很“糟糕”。

不过,比尔盖茨的行为是自愿,仅仅是出于个人自觉,是单方面的抵消行为,并不是个人碳资产交易。现在的碳交易市场,主要是企业在参与,还未覆盖个人碳资产。

在国内,围绕碳普惠和个人碳资产,一些地方政府曾做过一些大胆的尝试。

早在2017年,南京市推出过一个低碳出行公共服务平台,市民只要刷市民卡乘坐公交车、地铁,租借公共自行车等,都可以在“我的南京”APP上累计绿色积分,免费兑换健康体检卡、手机充值卡等。这是全国首创。

2018年人民银行衢州中心支行为市民建立了“个人碳账户”体系,从节约纸张、用电用水、交通碳排等维度折算个人绿色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个人碳积分能兑换实物礼品或虚拟权益。

2020年,南昌推出了一项地铁乘客碳减排服务,市民的每一次地铁出行都将被纳入个人碳减排账户。乘客凭个人碳账户积分,就可以免费借阅5000余册正版电子图书。

这些项目基本都是围绕个人低碳出行场景,建立了地方性的个人碳账户体系,个人的碳减排量在一定程度上被量化。虽然尚不能实现个人碳资产交易,但已经在实践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买卖个人碳资产,

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以上提到的这些个人碳减排项目,多处于早期试点探索阶段,另外也无法进入碳市场的交易系统。

“现在国内刚刚起步,各地都还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体系,大家都在探索。”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深燃。

有一些现实的难题需要解决。

首先,个人碳排放的场景太多,难以量化计算。跟企业不一样,个人的碳排放,分散在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而且没有量化的依据。比如一个人选择坐顺风车替代开私家车,这能减少多少碳排放,就是个很复杂的数学题。

“一旦涉及到交易,一定要标准化、可测量、可被证实,如果不是标准化的交易产品,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对同一个产品价值认知不一样的情形,这样交易就很难实现。”聂兵说。

业内有个专业术语叫“碳减排方法学算法标准”,就是来解决量化测算的问题,不同行业、不同场景,有不同的方法学。但目前,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全国通用、适用特定场景的方法学,还很欠缺。

即便是实现了量化测算,这些不同场景的数据,如何精确收集、记录、汇总,也是个问题。比如个人的出行数据,会分散在飞机、公交、地铁、自行车、顺风车等多种场景里,而每个场景背后都对应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主体。

更重要的是,个人碳资产目前还无法进行交易。目前在碳交易所交易的是企业碳资产,个人碳资产的交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嘀嗒出行在今年6月推出了一个“蓝多多计划”,对个人用户的顺风出行碳减排量进行整合认证,然后用顺风车CCER项目(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即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为用户申请个人碳减排资产,参与企业级碳交易。

对于顺风车用户而言,只需要将个人碳减排量授权给嘀嗒出行,剩下的就是在手机APP里查看个人碳减排情况。

不过,这也只是一种迂回之策,适用的只是顺风车的场景。

再往细了看,交易还涉及到金融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对深燃说,如果涉及到现金兑换,一般的平台承载不了,需要专门的金融机构来监管。

除此之外,如何将不同城市之间的方法学和个人碳积分系统打通,是一个更大的难题。这需要政府部门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去推动。

而对于个人而言,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非常重要,要不然参与意愿会打折扣。“除了物质层面的变现,我还比较看重它能不能给我带来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一位研究过个人碳资产交易的用户对深燃说,“你需要给我一个理由,或者一个动力,让我能够参与到这个事情里面去。”

谁在推动碳普惠机制落地?

尽管困难重重,但国内的很多城市一直没有放弃探索。深圳是相对走在前列的一个。

今年6月,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由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牵头,联合腾讯等9家单位发起成立深圳碳普惠联盟。

11月,深圳市发布《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鼓励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作为最小参与主体,将通过节能减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并通过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公益支持和交易赋值“四驱”联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助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12月17日,“低碳星球”小程序正式上线。这是一款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和腾讯合作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也是目前深圳碳普惠唯一授权运营平台,用户可拥有个人“低碳星球”碳账户。通过腾讯乘车码乘坐地铁、公交后,用户可以积累碳积分。

与各地不同,深圳碳普惠以数据聚集平台为抓手,通过授权管理有效聚集参与主体的减排量,并通过数据聚集平台运营机构参与深圳碳交易市场核证减排交易。

深圳率先联合腾讯开展碳普惠试点的探索。腾讯拥有海量的用户,腾讯乘车码目前服务全国2亿多用户,可以在每次乘车后直接计算减碳量,再加上FiT腾讯区块链、腾讯云TcaplusDB的NoSQL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可以为碳数据积累提供可靠可信的永久记录,并确保数据存储的安全高效。

深圳市还编制了绿色出行场景的碳普惠方法学,这套方法学解决了用户通过腾讯乘车码出行后,减碳量的具体测算转换问题。这对于个人碳资产交易形成闭环,又迈进了一大步。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分析了碳普惠联盟的技术逻辑:“深圳设计的碳普惠联盟,民众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把交通出行过程中产生的微小的碳减排行为汇集起来,同时又通过碳市场形成了一种价值的体现,这种价值体现又鼓励消费者进一步采取更多的碳减排行为,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制度创新。”

以上提到的这些,都是技术或系统层面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幕后做的事情,普通人对此可能并无太大感知。对于普通人而言,最直观的改变,是参与碳中和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了。

现在,通过手机里的一个乘车码和一个小程序,个人日常乘坐公交地铁的减碳量,都能实现量化和转换,未来还可能直接兑换成奖励。这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件容易坚持下去的事情。

在未来,随着个人碳减排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个人能参与碳中和的渠道会越来越多。

“低碳星球”项目负责人对深燃透露,目前低碳星球的1.0版本暂时只接入了地铁公交出行的场景,未来会覆盖更多场景,而且还会探索个人碳账户的普惠机制。

碳中和大局中的互联网力量

要推动个人参与碳中和,除了降低参与门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提高大众的参与意识。

“我们个人低碳的理念还比较单薄,采取的措施还比较简单和有限,这和公民的减碳意识有很大的关联度。”何继江指出。

低碳减排的宣导和个人碳资产的科普很重要。

低碳星球小程序的设计,很好地兼顾了这一点。用户进入小程序首页,授权建立个人“低碳星球”碳账户后会拥有一个虚拟星球,通过刷腾讯乘车码实现的一些绿色公共出行行为,比如乘坐公交、地铁,能获得成长值,而随着成长值的累积,星球就会不断进化解锁。据了解,目前小程序一共有九大主题星球,全3D建模风格突出。

“之所以设计成一颗星球,是想让用户体会到自己的低碳行为在改变手上这颗虚拟星球的同时,其实已经是在为我们生活的地球做贡献了。”“低碳星球”项目负责人对深燃说。

这种互动养成类的玩法,就像玩游戏一样。事实上,这套思路过去在很多游戏中用到过。因为趣味性、互动性比较强,用户的粘性会比较高。

这背后有理论依据支撑。对于普通人而言,碳中和实则是一个违背行为习惯的事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的理查德·H·泰勒,提出过“Nudge助推”理论——通过轻巧的设计,可以润物无声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游戏思维应用到商业和公共管理中的大量实践,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腾讯将这套理论用到了碳普惠上。或许深圳选择联手腾讯推出低碳星球小程序,看中的就是腾讯的社交基因。

“用户需要的不仅是积分这种物质类的反馈,还需要精神上的激励,让用户意识到通过自己的行为,真正地做了一些公益的事情,我们的出发点还是希望培养用户的意识。”“低碳星球”项目负责人说。

今年4月,腾讯成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并专门设立了碳中和实验室,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助力相关行业和全社会实现碳中和目标。上个月,马化腾在腾讯年度特刊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即“互联网服务的主要对象从用户(C),发展到产业(B),现在变成了社会(S)”,他认为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

互联网公司很懂用户。它们在过去十几年消费互联网的黄金时代里,锻炼出强大的用户能力,如今,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这些能力又有了施展空间。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技术,我们原有的体系就无法做到精细化和个人化,深圳能够在这次碳市场创新当中,把个人出行零散的碳减排行为集成起来,这也是基于我们有了互联网科技,有了互联网公司的深度参与,才能使这个事情成为可能。”何继江说。

当然,碳普惠是一项大事业,需要政府、企业、个人通力合作,依赖各方力量一起去推动。而现在,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能从身边的一点一滴慢慢做起。

标签: 碳资产 碳中和 碳排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