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双11物流“当天达”背后,阿里、京东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从快递“爆仓”到让消费者“分钟收货”,背后是阿里、京东长达近十年的谋篇布局。不仅在传统运输模式上优化干线物流网络、提高智能化,为了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定时达、当日达、小时达等高效配送模式也应运而生。只是在高投入、低盈利的新赛道里,企业如何打好持久战成为问题关键。

“饭都没吃完呢,买的新手机就收到了!”

11月10日晚8点07分,家住北京朝阳的唐女士收到了达达快递小哥送来的华为P50 Pro手机。

此时距离唐女士下单仅仅过去7分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收到货让她非常意外。而这也是2021年京东小时购11.11巅峰日开启后的配送首单。

据悉,今年双11大促开启前,京东就携手达达集团推出了这个即时零售统一品牌——京东“小时购”,集合了达达集团旗下京东到家、达达快送、海博系统等的资源和能力,让消费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收到商品。

另一边,菜鸟今年虽然没有透露双11首单快递送达时间,但整体配送时效较往年也有大幅提升。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完成10亿快递送达的时间也较去年提前了足足17个小时。

从2009年天猫做双11大促起,每年成交额都在不断刷新。商流决定了物流,商流越兴旺,物流越发达。多个创纪录成交的背后,快递包裹数量也呈现爆炸式增长,早年快递中转站更是“爆仓”现象频发。

巨头争夺双11配送效率背后,也是阿里、京东近十年来对物流能力的谋篇布局和不断迭代。他们增加运力、改进技术、提升设备,同时调整大促周期,直接提升了双11物流配送效率,让消费者“分钟收货”不再是梦。

“阿里们”深知,谁在物流上掌握主动权,才能在电商产业链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01、从“爆仓”到“分钟收货”

11月1日,是2021年双11购物狂欢节第一波预售支付尾款的日子。

当天上午8点10分,家住武汉江汉区新华街道的李女士收到了属于她的双11首个包裹——芙丽芳丝洗面奶。一早在家吃早餐的李女士收到包裹时非常震惊,她万万没想到,“昨晚12点多才付的尾款,今天一早快递就到了!”兴奋的她,签收完快递才出门上班。

据悉,李女士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收到快递包裹,是因为她选择了菜鸟在今年双11大促期间针对预售商品推出的“预售极速达”服务。消费者支付订金的预售商品,会被平台提前前置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快递站点,消费者一旦支付尾款,这些预售商品将从消费者楼下就近发货,最快分钟级送达。

像李女士一样享受到双11快递“分钟收货”服务的人并不在少数。

11月1日上午,“怀疑快递是提前埋伏好的”“快递送出了外卖的感觉”“快递这是在门口蹲我吗”诸如此类的话题就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短短2小时,话题“怀疑快递是提前埋伏好的”阅读量就超过5000万。

有网友调侃,“付完尾款后,觉都还没有睡醒,快递电话就来了。甚至怀疑是邻居给我发的货,连退款都没有机会,这速度比外卖都快了。”有网友发现,自己的不少包裹是在当天凌晨两、三点就已发车送出。

网友调侃今年双11快递速度(图片来源:网络)

要知道,除了菜鸟上线“预售极速达”服务,京东也推出了“小时购”服务,各大平台都在不遗余力地争抢时间,寻求双11高效配送,加速了行业“内卷”。

回想2009年,淘宝商城(天猫前身)在11月11日举办了促销活动,彼时仅有27家品牌参与,销售额也不过5000多万元。但即便在有限的商家和促销力度下,平台当时成交仍远超预期。这就让天猫决定年复一年地举办促销活动,并将每年的11月11日定为固定活动日。

从几十家品牌参与,到几百家、几千家,再到上万家、十万家,天猫双11规模日渐增大,成交额和快递包裹量也在不断攀升。

2011年,大规模现金补贴活动将天猫双11推上了一个小高潮,当年成交额达到52亿元。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或许不值一提,但在那个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兴起、智能手机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无不令人震惊。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财报,2011财年(2010年9月30日-2011年9月30日)营收23.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亿元,同比增长80.66%。粗略计算,当年双11单日成交就占据了阿里巴巴全年营收约三分之一。

暴涨的成交让包裹量攀升至2200余万件,突然爆发的包裹洪流直接击垮了“四通一达”。那时候,快递还是手写面单,扫码设备也没有普及,快递各环节大多都需要人工作业;即便包裹到了分拨中心,多个快递公司由于快递件过多也来不及分拣,最终快递在中转站甚至始发站堆积如山。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一个词——“爆仓”。

物流配送也是影响消费体验和决策的重要环节,频频“爆仓”的情况让电商公司头疼不已。为了在更多电商交易环节掌握主动权,阿里巴巴在2013年成立了菜鸟,并于次年5月推出公共电子面单平台,将快递公司与商家打通,实现快递寄送信息填报电子化。

之后,京东、亚马逊等纷纷开始使用自己的电子面单,物流快递业“信息战”从此打响。

不知不觉间,双11已经进入到第十三年,快递“爆仓”现象早已不再,甚至“分钟收货”都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今年,阿里巴巴还在抖音开启了“快递云监工”直播,吸引了数百万人次观看。从直播画面可以看到,在申通快递上海转运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夜以继日地分拣包裹,但在智能分拣系统和分拣机的帮助下,人工作业不仅效率高,也丝毫不费力了。

抖音“天猫发言人”(左)和“阿里巴巴”账号直播双11快递分拣

根据菜鸟数据,今年天猫双11活动送达10亿快递时间比去年提前了17个小时;其中,双11活动第一天,仅18个小时全国就有372城收到当日快递,远超去年337城。

早些时候,京东也发布统计数据,截至10月31日22点,京东11.11全面开启2小时,全国超百万消费者已经收到京东双十一包裹。

02、比拼物流黑科技实力

快递提速背后,是一场物流企业仓配建设、分拣系统、智能硬件、末端能力等综合实力的比拼,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技能力。

2003年淘宝刚建成时,C2C的模式决定了彼时平台的快递基本都是以“点对点”模式运输,不仅会催生大量快递需求,配送效率相对也比较低。

直到以B2C模式的京东商城出现,更为高效的“仓配一体”模式才得以施行。为了保障商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京东提供采购、分拣和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将仓储布局在靠近终端消费者的地方,实现标品提前入仓,从而减少搬运次数、缩短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快速履约交付。

但仓配模式只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缩短链路、集中物流节点,核心是通过仓储前置的方式缩短快递送达时间,但能进一步挖掘优势的环节并不在干线物流网络上,而是仓配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

在京东物流自建的现代化智能物流仓中,目前最具代表性项目之一就是“亚洲一号”。

据悉,“亚洲一号”项目始于2012年,是京东构建的具备智能化处理能力仓库,最早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二城市。

2020年,京东物流宣布发起新一轮物流大提速,加大力度推进“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升计划,将“亚洲一号”加速渗透至二到五线城市;随着技术进步,“亚洲一号”也在不断迭代,目前在商品的立体化存储、拣选、包装、输送、分拣等环节,大规模应用了自动化设备、机器人、智能管理系统,从而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

经过多年发展,京东物流也从一家“企业物流”逐步演变为“物流企业”,积累的仓配技术也不断向合作伙伴输出。

2017年,京东物流推出新仓储服务模式——京东云仓,即京东物流与符合京东物流要求的三方仓储资源商进行合作,为资源商输出京东的仓库管理系统和库内操作标准。

截至2021年一季度,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超过1000个仓库,包含云仓面积在内,京东物流运营管理的仓储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米。目前,京东物流已投入运营的25座“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形成了目前亚洲最大的智能仓群。

而在今年双11,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超过1200个仓库,其中38座大型智能仓库“亚洲一号”极速运转,成为高效稳定服务的强力保障。另外,全国多地的仓库都是全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

作为电商领头羊阿里在物流行业的落子,菜鸟自然也不甘示弱。

虽然自成立起,菜鸟定位就非常清晰明确——做一家数据公司、技术公司,即为快递企业搭建线上操作系统,不躬身做物流;但其在仓储建设环节也没有落后。

据腾讯科技报道,2016年菜鸟就已在全国14个城市拿地建仓,其中,郑州投入47亿元,武汉投入60-80亿元,成都投入20亿元,菜鸟在全国拿地建仓总投入超200亿元,旨在建成属于自己的仓储网络——地网。

与京东物流相似,智能化设备也会进入到菜鸟的这些快递仓库、分拣流水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调度下,可以实现上千台机器人不间断协同作业,物流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除了拣配环节流水线的智能化发展,阿里和京东还在全力打造物流“黑科技”。各类机器人也开始进入快递仓,智能缓存机器人、360度运行的拣选机器人等纷纷上阵,加速了快递包裹运抵效率。

今年双11,具备 L4 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菜鸟无人车小蛮驴,走进了校园,总计完成350辆投放,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超过200多所高校,可为高校师生送快递到楼。据菜鸟驿站校园负责人向果介绍,一台无人车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最多能送400个快递。

03、新一轮物流提速战

在自营超级零售商催生仓配一体模式快速发展的同时,即时零售也促进了即时城配模式发展。

当传统的快递运输模式在时效上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就引发行业新业态的产生——即时配送。

西南证券报告指出,2015年是即时物流爆发元年,当下即配物流的需求主力系外卖,未来增量获将是生鲜电商带来的配送需求;根据测算,2020年即配物流行业营收约为1701亿元、是快递行业规模的约19%,产生的订单量为277.6 亿单、接近快递行业件量的33%,预计2025年即配行业总单量将达到931亿。

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规模(图片来源:西南证券)

眼见着新兴互联网企业在本地生活领域深入布局,快速收割流量;红利见顶的电商平台也动起了心思,想要通过布局即时零售这类相对高频场景,带动业务增长。

2015年,即时零售平台“京东到家”正式上线;次年,京东到家与最大的众包物流平台“达达”合并成“达达集团”,京东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并于今年增持成为达达集团控股股东。

双方合作带来的效应随着今年10月“小时购”的上线,逐渐显现。据悉,达达集团将京东到家的10万商家合作资源、达达快送的即时配送能力和运力,以及以“海博系统”为代表的实体零售数字化改造能力整体投入“小时购”,京东平台5.3亿活跃消费者也为达达集团提供可观的业务增量。

这也标志着京东多种供应链布局的成熟,对消费者需求的覆盖从211、当日达,拓展到了小时级、分钟级。

不只是京东,早在去年6月,淘宝App就宣布在全国16城率先上线“小时达”服务,当时已有超过30万家超市、便利店、鲜花店、水果店带着逾1000万种类商品接入“小时达”。而在淘宝“小时达”频道内,集合的业务包括天猫超市、淘鲜达、盒马鲜生、饿了么。

同时,为了提高四五线消费者的网购体验,天猫超市通过部署前置仓,搭建专有的配送线路,也让四五线城市、乡村等下沉市场的物流得到提速。今年10月,天猫超市就宣布在全国132个四五线城市开通小时达服务,当日达、次日达和送货上门服务等基础服务也已覆盖全国主要区域。而据全天候科技了解,这部分“小时达”业务均由菜鸟完成。

用菜鸟总裁助理熊伟的话说,菜鸟新一轮物流提速是在高速路上踩油门,也标志着阿里巴巴新零售按下了快进键:小时达、当日达、定时达,构筑了全新的城市消费需求响应网络,让消费者的需求可以随时随地被满足。

零售业的变革引发了物流业态更迭,从点对点运输到仓配一体,再到即时配送,电商的物流布局向着产业链一步步纵深发展,边界不断拓展。

这个双11,京东“小时购”和菜鸟“小时达”都成了平台强调服务体验、突出配送效率的宣传点。只是,在高投入、低盈利的新赛道里,阿里和京东如何打好持久战才是需要思考的关键。

标签: 阿里 京东 双11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