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快讯 > 正文

影碟时代落幕:销量低迷,产线关闭

“破圈难,难于上青天。”

想重温一部老电影?点开App,搜索名称,缓冲播放一气呵成,不需片刻就能欣赏到喜欢的影视作品了。

点播式观影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如今,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正成为人们观看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工具。

曾经使用影碟在电视或显示器上看片的日子已成往事;流媒体时代,购买影碟的人越来越少,这直接导致了国内影碟行业规模的萎缩。

今年稍早,国内唯一一条正版蓝光生产线宣布即将关闭,这无疑将是对影碟行业的又一重大打击。难道,属于影碟的时代果真将要落幕了?中国影碟市场的未来又将如何?

01、影碟被迫高端

曾经,一张热门的盗版九区碟,销量能达数千万张;而正版的六区碟,通过新华书店等正规渠道销售,销量也能以万计。

然而,往日的辉煌早已不在,在市场环境日渐萎缩的情况下,如今的影碟产品被迫走上了“高端路线”,限量发行。但即便如此,影碟的销量依然惨淡。

据业内人士介绍,前几年,限量发行的数量能维持在2000张左右,现在,大多数影碟的限量基本在500以内,有的甚至只有100张;若是能够发行1000张,已经算是大卖了。

影碟沦落到这般境地,主要原因在于盗版资源的冲击和流媒体的兴起。

在我国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网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在当时下载一部盗版电影资源往往要花费一天或是更久的时间,所以那个时期的影碟仍具有不小的竞争力。

但随着网络提速,缩短了下载盗版资源的时间,与此同时,流媒体也开始蓬勃发展。

不仅是各家视频平台加大了影视内容的投入,迪士尼、华纳等传统发行方也在加紧布局流媒体业务。

由此,对影碟行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走高端路线实属无奈,在销量小的情况下,只能提高单价,维持利润。而支撑高单价的正是影碟内容和品质上的提升。

以发行商北京碟影传媒为例,在其将于本月底发行的《刺杀小说家》碟片中,收录了杜比视界及IMAX画幅两个版本的影片,还附带了导演路阳、原著作者、摄影指导、声音指导等三条评论音轨,332分钟的幕后制作花絮;此外,还包括设定集、剧照画册、分镜故事板、明信片、导演签名海报等。

虽然在内容和品质方面,流媒体上的影片无法与影碟相比,但对影碟这样一个非标产品而言,从买版权、编辑素材、送审、编码设计、印刷、压盘包装再到最后销售,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成立于2016年的北京碟影传媒,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五个独家影碟发行品牌之一,5年间已发行超过100套影碟产品。

创始人王博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获取影片的授权、周边产品的制作、哪些独家花絮能收录进光碟,所有制作细节都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一个个确定,“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了。” 王博感慨。

以《刺杀小说家》为例。碟影传媒与版权方签好合同后,提前拿到了与影片相关的素材;随后约好导演、声音指导、造型指导等人的时间,租了一天录音棚,录制三条评论音轨;然后是筛选此前要到的素材,联系剪辑师进行剪辑;图片素材在设计师加工后,也需要给片方与导演确认,之后就是送审拿版号,编码压碟。

这个项目在王博看来进行的非常顺利,但由于纪录片素材有近1000个小时,观看及剪辑都花费了不少时间,所以整个项目耗时约半年的时间。

人群小众,产品无法规模化生产,制作过程类似定制,且耗时费力,这便是目前中国影碟行业的现状。想要改变,或许可以向“邻居”学学……

02、黑胶迎来复兴

音乐与影碟,这两个行业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音乐行业的数字化甚至更早一些,在这个动动手指就能听歌的年代,普通消费者很难有动力去购买实体专辑,唱片的销量可以说同样惨淡。

作为唱片的一种,黑胶唱片与影碟的境况十分相像。

首先,黑胶比普通CD卖的更贵,与影碟一样都有着不少的溢价属性;其次,黑胶与蓝光同样需要专门的播放设备;第三,两者的生产线都经历了关停,由于市场需求严重不足,1998年国内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被迫关闭。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黑胶唱片将就此成为历史的注脚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2015年,黑胶生产线再度回归,如今国内已经有了三条主要生产线。

黑胶的历史比影碟更久远,近几年出现复兴的迹象,其中缘由大概有二点:

一是唱片是音乐人承载自己作品的主要介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音乐行业粉丝的更强属性。

此前,每当歌手推出新专辑或者单曲时,都会有销量统计排行榜,不少粉丝很早就有购买磁带、唱片支持打榜的习惯。

而影迷的做法更多是去电影院买票观影支持票房,在看过电影后愿意买碟的影迷属于“真爱粉”范畴,人数并不多。

二是唱片公司、音乐人、渠道与发行商都在推动“黑胶复兴”,例如,不少歌手如田馥甄、袁娅维、汪峰等在推出新专辑时都会同步发行黑胶唱片,一些独立音乐人也在发行黑胶作品。相比之下影碟的发行方显得势单力薄。

有业内人士坦言,如果一些知名音乐人在出新专辑的同时推出黑胶唱片,就能慢慢影响粉丝群体与整个行业,逐渐会有更多人尝试黑胶唱片这种载体。

此外,一些渠道和发行商也会根据对国内市场的判断,推动版权方和音乐人制作黑胶唱片,甚至亲自下场投资和引进。

一位追星多年的资深粉丝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黑胶近几年才开始流行,主要是因为一些歌迷会买碟收藏,而在唱片里黑胶的收藏价值最高,这也为行业打开了新财路。

一些音乐人会提出要求,必须是买了黑胶后才能获得自己的签名,而另一些则是在演出结束后就安排黑胶唱片的签售活动。

另外在零售端的线下唱片店也有了新变化。不但销售唱片,还提供与音乐演出相关的周边服务,这使得唱片店成为了文艺爱好者的新去处,如北京798的莱派黑胶唱片和西安的乐与饵黑胶博物馆,就一度成为热门地标。

近来,最为出圈的要属周杰伦出道20周年限量发行的黑胶唱片了,这套产品引发了不少讨论,仅内地版的预订量就超过5000套。

一位粉丝购买的周杰伦黑胶唱片

显然,黑胶市场已有了回暖之势,那么影碟行业能否迈过寒冬?

03、破圈实属不易

通过对比影碟与黑胶行业的现状,新零售商业评论认为,黑胶唱片有着不少可取之处。

比如营销宣传。从每年国内各大电影节的影片销售情况来看,国内的影迷群体虽不庞大,但数量仍然可观,此外,对于一些演员的粉丝,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引导,将他们转化成为影碟的消费者。

事实上与黑胶相比,影碟收录的内容更丰富。FIRST策展人顾鹏远向新零售商业评论表示:“影碟可以将一部电影的所有相关内容以非常详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但观众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

国外影碟发行方Criterion Collection(经典收藏)在出版导演黑泽明的电影时,都会附带日本电视台曾经制作的黑泽明专题纪录片《创作是美好的》中对应的一集内容,不考虑盗版渠道,想看到这些珍贵的内容只能通过影碟。

在顾鹏远看来,原本摸不到的电影通过影碟实体化,能让购买者产生“拥有”了这部电影的感觉。同时,如今的影碟本身也极具收藏和观赏价值。

然而,即便是影迷,想要转化为影碟消费者也并不容易。

单看影碟的市场宣传,主力还是在碟片的发行方。因为发行方向片方支付了版权费后,影碟销量的多少与片方关系并不大,所以片方的宣传动力自然就小,找导演或演员帮忙宣传也只能依靠“私交”,这就为宣传带来了更多变数,也就无法像黑胶唱片那样实现全链条发力。

虽然破圈不易,但国内的影碟发行方也在努力探索。广州的影碟品牌“友碟汇”建立了碟友之间的晒碟交流群,以运营社群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

碟影传媒在发行《横道世之介》时,除了寻找业内知名人士帮忙转发宣传外,还找了电影博主、日本生活博主等能与电影产生关联的人士,举行转发抽奖等活动;也与片方、小说的国内出版方世纪文景做了互动;还与做日本电影混剪的博主进行接洽,针对潜在用户进行宣传。

据了解,虽然上述做法让《横道世之介》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但每一张光碟的宣传都要结合影片特色进行策划,很难使用一套通用模板,这就需要在营销层面花费更大精力。

在新零售商业评论看来,影碟行业或许可以参考游戏领域的销售方式——根据周边产品的丰富程度制作豪华版、普通版,以及仅包含碟片的基础版,以此来吸引更多影迷。此外,碟片专卖店的各种线下活动也是吸引影迷和转化销售的有效手段。

顾鹏远感慨:“许多玩家在游戏里氪金消遣并不会犹豫,花的钱也不比影碟少;只能感慨,不同的人获取快乐的方式不同。对于中国娱乐市场的消费者来说,可能大家一下子就迈入了网络下载点播的时代,逐渐就忘记了影碟。”

虽然全世界的碟片行业规模都在萎缩,但欧美等国家的影碟市场仍然有着不错的销量。数据显示,今年《神奇女侠1984》在北美仍有着71.3万张的销量,销售金额达1700余万美元。

回看国内,今年5月,碟影传媒选送的国内“第五代”导演作品集蓝光碟,成功入围了意大利博洛尼亚修复电影节2021年DVD大奖最终入围名单,其中包括《黑炮事件》《孩子王》和《盗马贼》三部作品。

虽然如今已是流媒体时代,但影碟行业仍在以自己的方式坚守。正如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形容主题乐园式电影时所说:“这是一种新形式,但它不应该把我们赶出去。”

参考资料:

《黑胶复兴,是因为变身成理财产品?》,看透音乐

标签: 影碟 时代 落幕 销量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