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快讯 > 正文

互联网医疗企业迎来上市潮,下一家提交IPO申请的会是谁?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从2020年开始,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多家公司陆续走到了IPO环节。2020年12月,京东健康正式登陆港交所,作为首家盈利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更是提振了行业信心。今年4月,递交上市招股书的微医,作为数字医疗第一股引发行业热议。8月底,赴港递交招股书的智云健康再次引发业内关注。目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已经迎来了诸如阿里健康、平安健康(原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等上市公司。随着微医、智云健康等互联网医疗企业陆续递交招股书,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医疗领域,即将迎来一波上市潮。在这一轮互联网医疗企业上市潮中,下一家提交IPO申请的会是谁?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话题。但更让人关心的是,为何互联网医疗企业如今纷纷走向上市?哪一类型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可能会更为快速地走向上市?

需求增长、监管完善,

互联网医疗企业迎来上市潮

互联网医疗企业将迎来上市潮,做出这一判断并非仅仅基于上述表象,而是与当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发展息息相关。线上医疗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监管政策的日益完善、互联网医疗企业的逐步发展都助推了上市潮的出现。

医疗服务需求增长

首先,从医疗服务层面来看,疫情期间线下就医遇阻,加速了患者线上化,也进一步催生了对线上医疗服务的需求。疫情平稳后,不断拓增的医疗服务使用户保持了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黏性,维持了用户活跃度。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从原来只在医院内延伸到了院外和家庭中,但诊后、检后、术后、院后的需求很多并未得到很好的满足。用户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带动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疫情期内,为防止线下就医导致交叉感染,大量医院关闭了线下门诊,但是长期服药的慢病管理患者在内的大量患者仍有着大量的医疗服务需求。一些原本没有互联网业务的公立医院通过自建互联网医院、入驻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等方式推出了网上诊疗业务。而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疫情期间开展在线义诊业务吸引着更多用户上线。意识到疫情机遇的互联网平台,从非直接医疗服务拓展到在线问诊等医疗业务,也进一步触达了更多用户。但正如阿里健康CEO朱顺炎提及的那样,其实大部分机构并没有做好面对用户需求增长的准备。在他看来,公共卫生领域服务的进一步开拓,可以应对疫情平稳后用户活跃度下降的问题,提升使用线上医疗服务用户的留存率,并带动新用户上线使用便捷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监管政策日益完善

其次,从监管层面来看,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无论是互联网医疗领域涉及的药品销售流通,还是在线诊疗服务,都需要有监管政策指导企业的发展。从监管政策来看,无论是对细则的完善、对方向的引导,最终都呈现出利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态势。例如,相对较为成熟的医药电商模式,本身也受“网售处方药”政策的影响。在去年11月,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网售处方药指明方向,允许网络销售处方药和展示处方药信息。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网售处方药的解禁,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意义重大。而在医疗服务方面,无论是对互联网医疗诊疗服务的规范化还是医保支付的接入等,都在为其进一步发展扫清阻碍。2018年7月,关于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的三份管理办法和规范出台,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开诊范围是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必须依托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由省级卫生部门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实施监管。这些举措为互联网医疗企业有序开展业务提供了政策依据。疫情期间,武汉医保局公布了18条措施服务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保障,最引人注目的是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各地在疫情期间纷纷出台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用户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2020年11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明确了如何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具体措施等等。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公立医院要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并提出了要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这对很多与医院合作开展创新类服务的企业而言,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网售处方药政策的落地、对互联网医疗服务开展的规范、医保支付的接入、对提升医疗服务收入的鼓励,日益完善的政策加速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健康飞速发展。

企业发展日趋稳定

日益增长的线上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完善的政策规章制度,进一步促成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而从企业发展层面来看,如何去鉴定企业是否逐步发展稳定,我们或许可以参考另一个指标:一级市场的投资。发展更为稳定的企业,往往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关注,获得了大量投资。

以自建了互联网医院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统计,近一年来互联网医院领域融资并购事件。源自动脉网《2021年互联网医院报告》

根据蛋壳研究院整理的数据可以看到: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融资仍在不断发生,头部企业囊获了更多大额融资。近一年来,获得投融资的企业大多位于C轮及以后轮次;一些企业也在通过并购拓展业务布局。比如,微脉目前已走到C+轮,融资发生在去年12月,金额为1亿美金。已经走到D轮的医联则在今年7月以7.5亿元的金额完成了对康爱多的并购。走到E轮的丁香园,融到了5亿美元资金。春雨医生则在去年9月完成了E轮融资,具体金额未向外界公布。

在融资轮次中相对靠后的企业,时有传言即将走向IPO市场。部分企业递交招股书的计划则已提上日程,比如今年8月完成F轮融资的圆心科技在融资当月便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申请,或将赴港上市。走向二级市场,成为了它们共同的选择,其实也可视为当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唯一的问题或许是,下一步走向IPO的企业会是什么类型的?

背靠优势资源,深度布局线下院企合作

要分析可能走向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类型,我们可能不得不回到已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中去,从中找到某些异同点。

以集团优势资源为依托

于今年6月公布了2021年财年年报的阿里健康,想要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升级——通过打造互联网医疗信息社群+医药健康服务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去年9月,阿里健康更名为医鹿APP上线,是为了进一步建设互联网医疗信息社群,解决医疗健康信息和认知方面存在的痛点问题。当前,医鹿APP月度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100万。而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年度活跃用户数5.2亿,其为阿里健康互联网医疗信息社群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天猫医药平台活跃用户数目前也已达到2.8亿。基于阿里巴巴集团背后支持,阿里健康可以快速构建自身商业模式,实现互联网医疗信息社群+医药健康服务从认知到体验的完整闭环。旨在构建专业医患桥梁的平安健康(原平安好医生),在年中报提及,其累计注册用户已经达到4亿人。目前,平安健康正通过HMO模式为行业内的商保、医保、企业、个人等支付方渠道用户提供高价值医疗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及时、优质、高效的服务提升用户价值感知以及粘性,从而产生平台议价能力。一直被视为平安健康背后依托的中国平安集团,当前正为2.3亿个人客户和6.27亿互联网用户提供产品服务。其个人用户中62%的用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平安健康与中国平安集团实现了业务协同。根据中国平安年报,相比之下,其客均合同数与客均AUM的提升均高于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以供应链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健康管理平台”为定位的京东健康,截至6月30日,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1.09亿,相对于去年年底京东健康活跃用户数增长了1880万,日均咨询量已经超过16万。而京东健康背靠的京东集团,拥有大量有着健康-医疗诉求的优质用户。当前,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已经增加至5.319亿。另一方面,京东健康也在依托其强大的医药供应链,并且仍在拓展扩充新特药等医药供应链网络,进一步巩固着其核心能力,提升其用户体验。京东集团的物流配送网络,也在为京东健康的发展提供进一步支撑。显然,集团资源的优势,并不单单体现在用户保障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医疗健康服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协同配合。

线下布局院企合作

在今年年初,我们曾发文指出,在手握资金和大规模用户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企业在抓紧布局线下。一方面,公立医院加紧线上布局,互联网医疗平台承压,与线下医院合作不失为保障用户来源的合理方式;另一方面,即便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被纳入医保支付范畴,但还是以互联网医院为当地医保纳入主体。互联网医院建设需要依托实体机构,这进一步促成了如平安健康疫情期间在武汉、银川、东莞等地的线下医院布局,并接入医保支付系统。再则,线上互联网医疗平台本身需要考虑差异化竞争,为更好地对患者管理,与线下进一步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差异化的线下服务产品成为了互联网医疗平台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此外,医疗行业本身“严肃性”不同于其他行业。如何让线上诊疗凭借效果、疗效说话,线上诊疗的规范化显得十分重要。类似于京东健康等企业,也在纷纷与顶尖专家合作,打造规范化的线上疾病诊疗管理路径。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基于自身考虑,纷纷选择了深度链接线下资源,与卫健系统合作。如,京东健康与江苏太仓等城市签约,在广西北海的“智慧健康北海”项目逐步落地。平安好医生为福州市卫健委建设福州市区域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其他互联网医院平台也陆续投入运营。阿里健康则积极与线下公共卫健、医院积极开展合作,在医鹿上线专科中心等。即便在递交招股书的微医、智云健康中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特点。微医最大股东是手握海量用户的腾讯,微医的预约挂号曾进入到腾讯微信“九宫格”中。智云健康资方中的太平保险、中国平安、阳光保险等国内头部保险机构的接入,为其糖尿病慢病管理等业务整合发挥着重要作用。线下,无论是微医还是智云健康都在连接和覆盖多地医院。而诸如在C+轮引入BV百度风投的微脉,可以想见的是AI技术、搜索引擎入口等优势资源的支持。医联、圆心科技、丁香园等与腾讯紧密关联的企业与此类似,纷纷获得了来自互联网巨头的流量、资源等的扶持。相对特别的春雨医生,则有着搜狗投资的身影。而随着腾讯收购搜狗的完成,也间接会成为腾讯医疗布局版图的一块。线下业务拓展方面,当前各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并未做过多披露。企业在与线下公立医院合作过程中,多致力于帮助医院实现互联网运营,或从自身优势出发围绕公立医院构建互联网+全病程管理与服务体系。例如医联,目前已覆盖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呼吸等多个病种学科,有着数十万名注册医生帮助患者提供居家的疾病管理。微脉目前覆盖30余省份,合作医院近2000家,平台上大量医生在提供医疗健康服务SKU。

这些数据,或许是即将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一个注脚。

互联网医疗下半场,走向医疗核心

互联网医疗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日趋规范化的同时,也从医疗服务中相对边缘的挂号预约、药品配送、在线咨询等服务,逐步进入到了以患者治疗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核心中。

而作为供给方的医生资源,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无疑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患者服务,对“医生线上化”如何考虑,互联网医疗平台也逐渐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最大化的实现医生线上化。这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平台间的相互竞争,抢夺医生资源。而这又涉及到与互联网医疗企业如何处理与医院间的关系。在医生线上化的过程中,帮助医院实现提质增效,进一步拓宽医院服务范围的企业无疑有着更大的机会。而这并非仅仅是帮助医院实现院内数字化、建设互联网医院并提供互联网入口的问题。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患者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的疾病-健康管理。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其实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构建生态体系时,往往选择从医院端等进行拓展。比如,智云健康为医院安装智云SaaS系统,帮助解决患者院内慢病管理问题,并用富有成效的结果证明其价值。成立于2015年的圆心科技,以本地化医患连接为核心,逐步发展出妙手医生、圆心大药房、圆心惠保、圆心医疗科技等业务矩阵。目前其正在构建院外病程管理网络和院内数字化智慧服务网络,并基于院内院外两张网络,为患者提供院内院外联通、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就医用药支付解决方案等。

另一种趋势则是依托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数字疗法”,降低对医生本身的依赖。

同一种症状,A医生与B医生给出不同的疾病诊断。这是过往互联网医疗平台最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对互联网医疗诊疗流程、路径的规范化,是一些秉持严肃医疗的企业持续的坚守——诸如京东健康、医联等,都在打造疾病管理SOP,要把线上像线下一样将疾病诊疗过程规范起来。围绕专病及数字化学科建设,医联在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结合临床指南和临床路径,形成了单病种的线上管理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针对患者病程变化,针对性地提供治疗方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医疗领域要进行拓展的其实仍旧还有很多。

医院电子病历数据与真实世界数据未能有效进行整合,难以运用于临床治疗和康复中;医院缺乏足够的医护人员,无法持续提升患者管理的依从性和有效性等问题,需要通过更为数智化的方案予以解决。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采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生的效率,但这还远远不够。2021年,整个行业都在为“数字疗法”沸腾。作为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数字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医疗器械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用于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数字疗法的“出线”,让行业看到了新的机会与方向,而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已经在做出富有收益的探索。今年5月,微脉、妙健康等作为首批获得国际数字疗法联盟(DTA)认证的中国企业,向业内传递出新的讯息。针对医院部分存在的问题,诸如微脉,通过连接公立医院电子病历(EMR)和“微脉全管”服务体系上的院后真实世界数据(RWD),提出了基于院内、院外整合数据下的数字疗法全新架构,为病患提供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而妙健康,则构建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慢病生活方式干预数字疗法平台。其数字疗法主要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医学肥胖等慢性病,通过数据采集、疾病风险预测分析、健康干预等构成“主动干预技术”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数字疗法的应用,对于传统治疗手段起到了补充和优化的作用。对于患者、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方、药械企业都产生着重大价值。

对医疗服务探索步履不停

在互联网医疗企业上市热潮背后,本身意味着行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面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奔赴IPO,我们或许更应以平常心看待。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或许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当前互联网医疗探索逐步迈入深水区后,如何触达医疗服务的核心,提供以治疗、管理结果为导向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真正地减轻医疗的负担压力,帮助更好地实现对互联网医疗用户的健康-疾病管理,仍旧值得互联网医疗企业做出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随着新兴事物如数字疗法等的“出线”,如何合理采用数字疗法等新兴事物,使得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并为更为广大的患者接纳?如何进一步探索新兴技术与医疗服务的结合?而这些都是留待互联网医疗企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标签: 互联网 提交 申请 IPO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