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AI 人才越来越不值钱了

“实不相瞒,我们已经不敢招那些有头有脸的AI科学家了。”传统IT上市企业高管程路摇头叹气道。

AI科学家恐惧症这个词,近些年时不时从企业家口中听到,尤其是那些作风老派的经营者。

背后的逻辑,并非行业里老生常谈的“不落地、不赚钱、研究不重要”等看似有道理,实则非常狭隘的措辞。

而是,大部分公司现有的组织能力,并不能消化掉这批象牙塔里天赋异禀的人才。

好比让乔丹、科比等一众球星出生在非洲,大概率无法取得现有成就一样。

人们往往把组织问题,全部归结到人身上。片面、偏颇、悲哀。

传统公司的组织运转落后程度,相比BAT、字节、美团,跟非洲与美国的差异如出一辙。

这些公司所产生的AI科学家恐惧症,也是一种对组织能力不自信的映射。

“当二、三线公司,发现自己并不具备吸收首席科学家的组织能力,陆续叫停招募后,人才供需的天秤便开始倾斜。肉多了,狼开始变少了,部分高级AI人才的贬值,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

最不擅长妥协的一群人

早些年里,互联网巨头招募知名AI科学家的目的非常简单:吸引更多人才,帮公司走完智能化转型的从0到0.5,创造更大的想象力空间,间接对工程、产品、销售、人事、财务部门产生良性作用。

问题在于,这些作用润物细无声,不能直接显现,更无法KPI化。

“除了搜索和广告等自有场景外,AI的主要形态便是对外赋能,也就是以ToB的形态存在。让科学家直接去做解决方案、跑业务,显然不现实。科学寻找的是最优解,ToB产品的本质,则是以最优解为目标的一种妥协。”程路补充道。

当今国内ToB行业,本质上就是一种妥协:标准化和定制化之间的妥协、高毛利与亏损之间的妥协、你主导和客户主导之间的妥协……

“科学家最不擅长的就是妥协,在他们的局部世界里,自己永远是MVP,科学界确实也需要这样偏执和自负的精神。但回到工业界:大部分管理层并不迷信方法,只关心你拿到了多少用户,赚到了多少钱。如果是技术团队,更看重你不可或缺的支撑能力,为什么阿里云和OceanBase工程团队地位那么高,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双11。”Google前技术高管吴全告诉雷锋网

标签: AI 人才 越来 越来越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