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世界速递!直奔300万亿,这一波印钞“耐人寻味”,绵延悠长

自去年12月中下旬国家逐步放开疫情管控后,国内市场发展预期开始出现明显好转。伴随着各项稳经济、稳外贸、促消费政策落地,市场的整体信贷需求迎来了集中爆发期,其中企事业单位的信贷规模更是同比增长近1.4万亿元。


(资料图片)

从数字上看,国民经济发展似乎正在加速摆脱三年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是真正看明白货币的实际流向后,恐怕事实并非想象的那样乐观,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一、狂飙的M2

数据显示,2023年1月,国内广义货币(M2)规模逼近274万亿元,同比上涨12.6%。若是按照这个增速发展下去,用不了一年的时间,国内M2的规模就会突破300万亿元。数据“狂飙”的背后,是央行坚定延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决心。

在外界看来,年初M2规模大涨主要是受疫情消退、春节消费需求旺盛以及各项稳经济政策落地影响,信贷规模暴涨也可以看做是疫情三年后实际需求的集中爆发。

今年1月份,国内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900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实现超3.7万亿元的信贷规模,成为1月份信贷数据的主要支撑点。

值得玩味的是,在1月份的整体信贷数据中,居民贷款规模仅为2572亿元,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简言之,在疫情结束后的经济机遇期内,居民信贷的整体规模不升反降,深刻反映出当前市场供需两端的失衡状态。

二、钞票的去向

相比于宏观广义货币规模的突进,普通人可能更关心的是这些多出来的钱最终会流向哪里,又会以何种形式存在。事实上,这些钞票大多会流向企业,且其中的大部分都会被用来推进再生产,至于能否涨工资,那就要看企业自身的情况了。

不过,不管这些钱流向市场之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用,其最后几乎都会转化为存款的形式存在。在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当下,捂住钱包仍然是多数人的选择。

货币放水只能从金融层面降低融资信贷的难度,并不会对市场形势产生根本影响。从居民贷款规模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就能够看出,现阶段民众的消费欲望并不强烈。出于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哪怕放水的钱真的发到了手里,大家也都更愿意存起来,特别是选择存活期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今年必定是疫情消退后国内拼经济的关键时期,央行自然不会收紧货币政策。现在要做的事就是尽快恢复市场的信心,把经济循环搞活起来。

目前国内M2整体规模已逼近GDP的2.5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负面信号,毕竟加杠杆促发展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筹码的。对于普通人而言,央行放水带来的最直接冲击就是手中的货币会贬值,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国内经济出现整体滞涨的可能性。

三、辅助手段

不管是扩大M2的整体规模,持续增加市场资金的充裕性,还是收紧信贷政策,遏制高企的通胀压力,金融货币政策的本质都是调节经济运行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辅助手段。今年国内想要实现3%以上的GDP增长量,央行必须维持宽松的货币量化政策,保持信贷扩张的趋势。

在促进国内消费的问题上,传统的政策工具已经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想在短期内提振消费能力,关键还是在于降低成本,这里面的成本既有民众在房产、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中的成本,也要降低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

市面上流通的资金多,并不代表着民众的消费信心就能得到快速恢复,现如今供需两端的失衡主要体现在需求端的低迷。只有在用好金融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加以正确引导,国内经济循环才能逐步发挥出应用的潜力。

四、总结

国内M2规模直逼300万亿元主要是受疫情消退影响,市场的信贷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不过在数据“狂飙”的背后,国内经济发展还潜藏着不少的隐忧,而居民整体消费信心不足可能会是最大的“灰犀牛”事件。

金融货币政策本质上只是促进经济正向循环的辅助工具,并不能直接改变市场供需两端的形势。短期内若找不到提振国内消费能力的办法,持续加杠杆带来的负面效应只会越来越大。

标签: 货币政策 信贷规模 同比增长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