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天天快讯:当“老龄化”成为两会热词,哪些观念需要重新思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国家卫健委2022年9月发布的消息,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是一场不可逆的结构性变革,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新型的老龄社会?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


(相关资料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人口学家及养老院长进行了访谈。他们普遍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离不开社会心态的调整和认知观念的更新,如“老年人是社会有机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旁观者”,“人老了,应该是另外一种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直奔尾声”等。

以下是5位全国政协委员、人口学家及养老院长的自述观点。

“60岁退休后,进入生命最有价值的黄金期”

►金李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金李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最近几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过程中,我自己在不断地研究养老的问题,有时也跟其他委员交流。

有位年纪比我大不少的委员曾跟我交流过。他说,再过几年到60岁他就退休了,退休后的头15年,估计会很幸福地到处走、到处玩,因为那个时候身体好,精力充沛,想去哪就去哪。

再往后,估计到75岁的时候,可能会开始出现失能、关节不好等问题,人就走不远了,这时候就很难到处逛了。再过10年,等到85岁的时候,估计失智、痴呆一类的问题就会慢慢出现。

这位先生很感慨,在他看来,其实退休后的这段时间,是生命中最黄金、最有价值的时期。以前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等过了60岁,就要开始为自己的快乐寻找一个归宿,趁着自己还能吃还能玩,要尽情地享受生活。

其实这位先生的感慨就反映出,老年人的需求是非常丰富多样的,这点我在今年关于“大力发展养老产业”的提案中也曾论述过。有些农村老人需要解决“吃得好”的问题,有些城市空巢老人需要的是情感慰藉,还有更多人在精神、文化层面有所追求,这都意味着仍有庞大的养老需求未被满足。

截至2021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但养老产业仅占GDP的7%左右,养老市场化进程缓慢。目前兜底性养老由政府提供,高端养老由富人买单,而普通人多样化且井喷式的需求很难被充分满足。这就需要推动养老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以规模经济提升效率,降低养老服务的成本和价格,让更多普通人都能享受得到。

在我看来,养老产业的发展是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也是人的本性中一种善良的初心。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我们应该有更多精细化的设计,让它在现代社会实现,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上的多种需求。

“老年人是社会有机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鲁晓明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

鲁晓明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观念的转变很重要。

我一直提倡“积极老龄化”的观点,这个概念在2002年马德里举办的第二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就已达成共识。在我看来,“积极老龄化”指的是一种建立在老年人身心健康基础上的、“老有所为”的老龄化。

也就是说,老年人首先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然后他还能够有所作为,社会不再单纯地将老年人视为“被供养”的群体、视为“负担”,而是把老年人当作社会有机的一环。

要实现“积极老龄化”,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观念的转变。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是“人老了以后要享清福”,这跟“老有所为”的观念有着天然冲突。但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人老了以后缺乏社会参与,会更容易“老得快”。比如有的人退休前满面红光,退休后短短几年,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大不如前了,这很可能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内在定位出现了问题。

如果以一种“老有所为”的状态生活,老年人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觉得自己对社会是有用的,因此尊严感就会很强。如果老年人能够保持身心健康、饱含热情地生活,那他更容易长时间地保持健康。但反过来说,如果仅仅把老年人视为“被赡养者”,他的自主性、尊严感就会下降,人也衰老得更快。

这种“老有所为”,不一定是指继续工作,而是说老年人要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参与,关键在于要认识到,老年人是社会有机的一份子、是宝贵的财富,而不是社会的旁观者、单纯的被赡养者,我们一定要确立这样的理念。

“应当把‘养老’和‘助老’区别开”

►原新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原新

对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我们应当关注到他们的异质性。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根据联合国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版》,中国老年人口将在2025年超过3个亿,2033年超过4个亿,2054年达到最高峰值5.2个亿。届时和七普相比,我们的老年人口要翻一番。

在庞大的老年群体中,健康老人是占大多数的。所以我一直在倡导一个观念,要把“养老”和“助老”区别开,“助老”也可以称为“为老”,为人民服务的“为”。

其实健康老人基本上是不需要“养”的,但这些健康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迟早会在生活上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候,如果有社会化的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等能够在困难时帮他一把,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是完全可以自理的。基本处在自理状态,能够自食其力,自己照顾好自己,这是一种最好的老年生活模式。

一般来讲,健康老人主要有四大需求,助餐、助洁、助行、助医。在一些做得好的地区,这些服务已经比较完善了,比如有帮助老年人洗澡的移动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出行陪伴等,但是“助医”服务的短缺仍然非常大,老年人需要“陪诊”或者看病的方便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不同于“助老”,到了“养老”阶段,就主要是为非健康老人、即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服务。这些老人确实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来提供规范化、职业化的服务。

此外,我们还应当意识到,无论是目前的2亿多老年人还是未来的5亿多老年人,他们是异质性的,由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健康状态的老年人组成,不同的老年人对老年期生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们在工作时期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经历过生活困难时期,普遍育有多个孩子,在生活中往往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即便老年期经济实力有所改善,他们也不会太注重消费。

但往后看,1960年代、19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既赶上了改革开放后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期,又赶上了寿命和退休后余寿不断延长的时代。他们的老年期有钱、有闲、有健康,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观念开放,他们有实力、有需求创造自己的“第三人生”。

一般而言,在“初老期”,人的知识、技能、阅历、社会网络、经济收入等等达到人生的鼎盛时期,“第三人生”应该要活出精彩。这需要制度、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等方方面面共同注入力量。

“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更需要被看见”

►李爱玲 山西幸福汇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 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李爱玲

我投身养老行业近8年了。一个切身感受是,满足活力老人、健康老人的精神需求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而链接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才是真正考验专业团队的难题。

失能老人只能躺在那,难免会感到焦虑和痛苦,对于余生往往抱有消极心态,这就要求我们养老人必须“正能量满满”,并且想办法通过我们的陪伴,解除老人的心理障碍,给予他接受生活、期待明天的力量。也就是说,对于以后的日子,尽管要躺在床上,但仍要对每一天升起希望,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开通老人的这扇心门。

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对养老人的要求太高了,但我要说,没有这样深层次的体悟,你很难真正触及老人的心灵。

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我们养老院刚开业的时候,我们接收的第二位老人陈爷爷,当时91岁,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我们第一次去他家里做评估和家访的时候,他已经卧床10年了,非常瘦小,身上还长了几处褥疮。

他4个孩子里,最大的已经70岁了,身体也不好。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也不一定是“子不孝”,很多时候也是各自的家庭情况导致的。后来,孩子们一致同意把老人送到我们养老院,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们离开时,陈爷爷的眼神。

他当时并不想来养老院,所以子女们离开时,这个只有70多斤的“小老头”,蜷缩在床上,抓着床栏,眼里充满了泪花与无奈。那种想回家、不想留的眼神,真是无法形容。

当时,我就下决心要陪着陈爷爷度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那时候我每天都来和陈爷爷聊天,听他讲故事,喊他“陈爸爸”。我告诉他,我的爸爸也是军人,我相信你们会比别人更坚强。我还和陈爸爸立下一个约定,我说我每天都来和你碰碰头,“碰碰头,能活九十九”。

从那开始,每天不论多晚他都要等我,多晚我都要去跟他碰碰头。我想这个约定是有意义的,陈爷爷从刚来时的70多斤长到了80多斤,脸上也有了红润。虽然最终我们没能留住他的生命,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充满希望的,走得也很安详。

让更多老人能安享晚年,是需要我们每个养老人用爱去诠释的。

“拿出对待孩子精力的30%对待老人,他就会觉得很幸福”

►刘华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怡然安养院院长、唐山市古冶区人大代表

刘华

我们养老院最近在网上很火。之前第一条火起来的小视频是我们带着老人拍的“上海滩”,后来我们还带着老人拍过《封神榜》《三国演义》《芈月传》《泰坦尼克》等一系列小视频,一两个月的时间粉丝就增长了上百万。

小视频里,我自封是“疯狂的唐山养老院长”,把我们的养老院叫“百岁幼儿园”,好像这之前,很少有人像我们一样带着老人疯、带着老人玩,把­­老人当孩子一样。

其实来我们这的很多老人,以前从来不唱歌、也不跳舞,但现在都会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让老人能够释放天性。其实很多老人是压抑了一辈子的,很多事情都没能做过,但到了养老院里,你会发现他的歌唱得好着呢。

在很多传统的养老院或者是福利机构里,老人往往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发呆,过去大家的口号也都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但我希望养老院能够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老人们能够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应当意识到,老人真正渴望的是被关注、被重视,让他有存在感,让他能够有尊严地度过晚年,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唱歌跳舞也好、拍段子也好,都只是一种形式,老人真正在乎的,是你有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其实老人跟孩子特别像,只要你拿出对待孩子精力的30%或者一半,老人就会觉得非常幸福。人老了,应该是另外一种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直奔尾声,我们应该给他们带来动力与希望。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