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天天观焦点:货币政策如何精准有力?降准降息是否缺席?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强信号!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

2023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开幕。会上,全面总结2022年工作成绩并明确了2023年经济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其中,对今年的货币政策权威定调。


【资料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相较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今年货币政策的着墨并不多,基本上延续了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

对比来看,货币政策在今年没有再提“扩大新增贷款规模”。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认为,即便考虑到今年外需有下滑的压力,但还是要追求稳字当头,不希望过高、过快拉高宏观杠杆率来对冲外需。在宏观杠杆率上还是希望能够保持稳定,靠消费、改革恢复信心等内生动力来支撑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中国货币政策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分别为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

从近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发现,货币政策跟随当年的经济形势变化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从2019年的松紧适度,到2020年的灵活适度,再到2021年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后到2022年的加大实施力度,无不显示出货币政策要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

此前,央行在货币政策四季度报告中曾提出“要搞好跨周期调节,既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同时,在3月3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易纲亦提出“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货币政策则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李奇霖进一步分析称,“精准”对应的是货币政策会继续维持结构性宽松的倾向,会继续加大对绿色、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有力”则对应的是货币政策不会过快转向,在经济明显恢复之前,流动性环境还是会维持合理充裕的。

“考虑到今年经济增速反弹前景较为明朗,货币政策实施全面降息降准的概率已经不大。这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历史及各国货币当局政策实践的一般规律。”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另外当前仍处于经济修复初期阶段,加之物价上涨压力可控,2023年货币政策加息升准的可能性也很小,货币政策整体上将切实体现“稳”字当头。

谈及今年货币政策要如何实施?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可结合“权威部门话开局”发布会上央行的表述来展望今年的政策脉络。

3月3日,易纲回应降准降息问题时表示,目前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在总量政策方面,易纲表示,“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温彬认为,由于降准已经变成常态化的流动性调控方式,后续仍可能继续使用,一是可以提供长期流动性,二是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二季度大概率是我国央行降准的时点。

“从宏观经济基本面看,政府工作报告认为‘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以及‘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从货币政策主基调看,政府工作报告与货币政策四季度报告均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从通货膨胀走势看,展望2023年全年,CPI方面,2023年CPI当月同比总体不会太高,且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宽底U’型特征;PPI方面,在2022年国际油价呈‘倒V’型走势的背景下,2023年国际油价大概率呈现‘V’型走势,二者叠加2023年PPI当月同比大概率呈‘V’型走势。简言之,CPI当月同比与PPI当月同比的年内低点均位于年中,这就意味着2023年二季度大概率是降准或者降息的时点。”郑后成逐一分析表示。

“PPI当月同比在1-5月稳步下行,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承压,央行有降准的需求;2-6月CPI当月同比下行,意味着通胀对我国货币政策降准的掣肘降低。”郑后成坦言。

此外,在结构性工具方面,易纲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有6.4万亿元人民币,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左右,总体上是适度的比例和水平”。 温彬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有发力空间,以体现“精准”这一要求。

汇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是延续了2022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一表述。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使得汇率弹性增强,过去5年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大约为4%,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差不多。过去几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三次破‘7’,但很短时间又回到‘7’以下,‘7’不再是心理障碍,市场预期比较稳定。” 易纲此前在发布会上如是说,“总体看,今年人民币汇率还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虽然会有所小幅波动,但对经济是有好处的。”

防范金融风险仍是重点

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此次防范风险方面明确提及了房地产的内容,也充分说明房地产化解风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各地更是要高度重视这个内容,防范出现房企新的风险出现。”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风险领域则是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引发了财政与金融风险交织等问题。”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研报中指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罗志恒表示,近年来随着减税降费进行和疫情反复冲击以及房地产持续下行,地方债务到期和付息压力叠加,导致地方财政收支形势矛盾,三保问题突出,影响了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进度。有必要通过提高国债规模和占比,再转移支付给地方,逐步解决地方政府的压力。

王青判断,今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当前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力度不减。今年适度上调新增专项债规模,属于‘堵偏门、开正门’,能够为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

“预计未来隐性债务将和显性债务合并监管,部分高成本、短期限的隐性债务将通过银行信贷展期、债务限额内的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避免债务频繁到期导致财政资金周转压力加大,也避免债务成本过高拖垮财政,使得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传导。考虑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制定相对稳健,地方变相举债的行为将继续被严控,隐性债务的增量将被严格遏制。”李奇霖分析。

李奇霖认为,从“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表述来看,债务风险扩散快、风险高的城投公开债券、大型房企的公开债券违约的风险在下降。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标签: 货币政策 地方政府 实体经济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