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世界报道:疫情后就业增量哪里找?代表委员建议数字经济稳就业

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就业数量在2022年出现了明显下降。寻找新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增量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


(相关资料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不少困难,稳就业任务艰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的提案。刘尚希在提案中称,当前就业面临“四难”:青年就业难、稳住劳动参与率难、就业政策创新难和政策协同配合难。保就业面临新风险,促就业不能走老路,应顺应数字化大趋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

数字经济成为青年就业新渠道

今年大学生新增就业82万,达到创历史记录的1158万人。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据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规模创近年新高,就业总量的压力比较大。

政府工作报告说,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2月17日,在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招聘企业工作人员向求职者介绍企业情况。新华社图

刘尚希表示,作为未来经济的主体形态,数字经济展现出显著的引领作用,在就业方面更是如此。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占比近3成,产生的新职业中多数与数字化密切相关,在第三产业中,数字经济带来的岗位占到6成。

政府工作报告说,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

刘尚希建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来吸纳青年就业。发展数字经济,体现为各种面向企业、消费者的数字平台企业的涌现,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远远超出传统的工商企业。应鼓励、支持和拓展平台就业,以电商、网约车、物流配送、在线教育、信息服务和数字场景设计等作为吸纳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式。

“数字平台经济所形成的新型就业‘生态系统’既是青年当下就业选择的过渡地带和未来主体形态,也是青年人才自雇创业的“孵化地”。经济组织平台化,是数字经济的基本趋势,顺应这个趋势,就可以为更多的劳动者带来更多的赚钱机会。”刘尚希说。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周源表示,今年提高了企业发展速度,从总量上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岗位结构上向应届毕业生倾斜。下一步会和一些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共同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优先提供实习岗位,缩短“毕业”和“就业”的距离,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拥有相应的实习经历,掌握一些必备技能,同时也让高校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知识技能需求的最新动态,在校园教学中加强针对性。

加快创新就业促进政策

刘尚希认为,数字化在颠覆经济的组织方式,也在衍生新的就业形态,甚至改变了就业的定义。面对数字革命带来的就业革命,亟需突破传统的就业认知框架,加快就业促进政策的创新。各类短期的就业促进政策(如政府购买岗位、高校扩招、补贴存量企业稳岗等)难以作为长期政策使用,应以加快经济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来促进就业。

刘尚希表示,当前,我国互联网的覆盖率较高,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但专业的教育、培训滞后。应加力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数字知识、数字技能,降低获得数字知识和技能的门槛。特别要注重缩小不同行业、不同代际劳动者数字知识与技能的差距,防范“数字鸿沟”带来新的就业排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建议,由人社部门、工信部门牵头设立“数字技能+”百万大学生培训项目,动员有实力的战略新兴行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为期2至3个月数字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由人社部门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提供培训补贴。既通过培训形成短期过渡阶段,既缓解了当前阶段需求矛盾,又为数字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机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对第一财经表示,新就业形态是劳动力市场的长期趋势。发展好新就业形态可以帮助解决劳动力市场的数量、质量、动力等部分问题,最近两三年,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和新冠疫情导致的市场需求下降,使得平台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希望在后疫情时代,新就业形态能继续发挥在岗位创造和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的能力。

劳动法律保护不足是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的一个短板。张成刚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扩展了灵活就业的内涵。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支撑。

在3月2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支持零工市场建设,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特点,分类施策、精准扩面。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政策,引导和促进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稳妥实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标签: 全国政协 人力资源 大力发展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