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动态:三城相争,谁能坐稳中部“第二城”?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756683
近期,中部省会陆续提交成绩单,武汉坐稳头名,“第二城”之争愈加胶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沙率先亮牌,“牢牢稳住经济大盘,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8% (预计数),位居全国万亿城市前列。”郑州稍迟一步公布数据,全市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同时罕见按季度分析,直言“10-11月疫情持续时间长、冲击大,影响了三季度以来回暖向好态势。”
郑州与长沙你追我赶由来已久。去年上半年,郑州以微弱优势反超长沙;不过前三季度,长沙又再次实现反超。按已公布的2022年全年增速看,长沙明显高出郑州一头,但考虑到郑州之前就曾在增速不及长沙的情况下力压长沙,相同戏码是否会再次上演,仍存悬念。
与此同时,合肥官宣2022年经济总量再跨千亿台阶、突破1.2万亿元。可以说,合肥已经与长沙、郑州同处中部城市第二梯队。三城相争,谁能坐稳中部“第二城”?
悬念
“郑州和长沙在中部地区一直是相互‘扳手腕’的两兄弟。”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向城叔分析,两座城市“今年你超我,明年我超你”都是正常现象,即使放在全国来讲,两座城市快速发展、稳定发展的势头,也颇为值得关注。
2021年,长沙GDP(13270.7 亿元)领先郑州(12691.02亿元)近600亿元。2022年上半年,郑州逐渐拉平差距,以28.76亿元优势反超长沙,重回中部第二城。前三季度,长沙再次上演反转大戏,GDP突破万亿元,反超郑州183.99亿元。令外界好奇的是,郑州能否在第四季度完成逆转?
眼下来看,郑州“失速”,局势并不乐观。虽然郑州、长沙均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最新GDP数据,但是长沙4.8%的预计增速远高于郑州的2%。
相比2022年上半年,郑州GDP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下降4%,进出口总额仅增长0.3%。
“客观上讲,郑州公布的第四季度有关指标并不令人意外,甚至还有点惊喜。”在宋向清看来,去年四季度,郑州及河南疫情对现代服务业、商业,包括制造加工业的影响和冲击都很大,“河南是受影响最大的省份”。虽然2022年全年部分指标出现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远没有外界预期的大。
数据显示,2022年郑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前三季度分别下滑6.1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速下滑12.3个百分点。
不过,即便郑州“失速”,长沙能否最终“守擂”成功,仍有悬念——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郑州GDP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之间,历来存在较大差异。
最突出的例子是2022年上半年郑州的逆袭。去年上半年,郑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40亿元,同比增长2.5%。同期,长沙GDP为6711.29亿元,增速为4.3%。照此计算,郑州GDP增速——也就是实际增速低于长沙1.8个百分点。但如果看名义增速,郑州则以6.7%高出长沙(5.4%)1.3个百分点,最终使其在GDP总量上完成对长沙的反超。
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喻新安此前分析,一般而言,高科技、服务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名义增速就会高于实际增速,因为这些产业的物价上涨较快,财富增值较快,属于经济高增长型城市。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郑州相比长沙,经济结构中“高成长性”产业比重较大,升值较快,从而导致实际增速低但经济增量反而更大。
由此,“中部第二城”的最终归属,仍有悬念。
新局
过去多年,郑州与长沙在经济总量上你追我赶,轮流“坐庄”中部第二城。
从1978年至2008年,除1998年被短暂反超外,郑州GDP均略高于长沙。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其几乎稳坐中部第二城宝座。
即便如此,郑州始终未能与长沙拉开差距。在中部崛起战略带动下,2008年郑州、长沙携手闯过3000亿元大关,后者一举将差距缩小至3亿元。凭借GDP连年两位数的高增长,长沙最终在2009年反超郑州,正式开启中部第二城的“长沙时代”。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289969
其后,长沙提出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工程机械、食品、新材料等产业先后“撞线”。这不仅将长沙制造带入高光时刻,也一度在经济总量上将郑州越甩越远。
比如,2007年郑州和长沙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166.9亿元、771.56亿元,郑州远高于长沙。而2017年,两市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683.5亿元、4101.47亿元,郑州已被长沙甩开不小的距离。
自此,长沙、郑州围绕中部第二城的争夺更趋激烈。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强省会的背景下,郑州在2018年稳步跨入“万亿俱乐部”,2019年以16亿元微弱优势完成反超,2020年又被长沙再次逆转,2021年差距拉大至580亿元。近两年来,郑州受涝疫“双考”以及灾后重建等因素制约,经济增速趋缓。而同处中部的长沙、合肥,却在新动能培育上不断突破。
作为工程机械之都、网红经济高地,长沙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不断集聚,朝着“GDP2万亿、省会首位度30%”的目标稳步迈进;合肥在“芯屏汽合”等赛道高歌猛进,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2020-2021年,长沙、合肥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GDP分别达到1.33万亿元、1.14万亿元,而郑州却仍在1.2万亿阶段徘徊。
时光斗转,中部第二城的争夺再也不像过去那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是三城竞速。郑州的心态上自然发生不小的变化。
今年的郑州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及,去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在全国生产总值20强城市中排名第14位,较2021年前移2个位次”。这两个进位,即反超无锡、长沙,但这样的排名仅仅保持一个季度。
标兵在前,追兵在后。从全年来看,率先公布GDP数据的合肥已经突破1.2万亿元,郑州的压力骤增。
优势
不过对于眼下的郑州而言,最紧要的还是稳字当头。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756693
与长沙、合肥聚焦产业和高质量发展不同,郑州将“持续稳定经济运行”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的第一项,涉及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释放消费潜力等多个方面。其中,明确提出要抓好1000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投资占比提高到48%以上。
“当前形势下,短期见效还是要靠‘三驾马车’。”在宋向清看来,郑州经济发展的受制因素主要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过去一直保持比较旺盛的态势。随着消费市场逐渐激活,有望弥补可能出现的出口相关指标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郑州和长沙均以7%作为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合肥则锁定6.5%。具体到“三驾马车”来看,郑州更加押注投资和消费,长沙则更为倚重外贸。
郑州、长沙和合肥的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速分别为15%、7%、10%,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则分别预期增12%、7%和9%。
在进出口总额增速上,长沙预期达到12%以上,郑州和合肥的预期分别是“保持正增长”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宋向清看来,相比GDP总量,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总量上的增减,支撑点是什么,结构是否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一定程度上比经济发展的数量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竞争格局逐步从过去的同质化竞争,向依据各自比较优势的差异化竞争转变。长远来看,郑州能否扭转颓势,关键在于能否深化自身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结构。
“不论如何,劳动力始终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手。”根据宋向清观察,郑州乃至河南发展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经过多年锤炼的劳动力资源已经逐步转化成新兴产业工人,他们有更大的在家乡就业的需求,是下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相比是逐年下降的”。
对产业工人吸纳能力的增强,也反映出郑州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的成效。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依托兴港新能源产业园、三一新能源智能汽车制造等重点项目,郑州正在全力推动汽车产能达到300万辆、新能源汽车达到200万辆,力争本地配套率40%以上。
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省会,郑州的经济、人口腹地优势突出。相比拿下中部第二城,其如何依托空港、陆港“双枢纽”等支点,不断增强发展要素的集散能力,从而放大比较优势,完成产业能级的跃升,是郑州接下来“持续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考验。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军队抽组医疗力量承担 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通电话 创造更多合作成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排行
精彩推送
- 当前动态:三城相争,谁能坐稳中部“第二城”?
- 【世界报资讯】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孔磊:外企是经开区飞速...
- 【环球新视野】春节将至,猪肉价格连续11周下降!
- 消息!复苏可期、持续展现活力——海内外专家热议2022年中国...
- 外交部:新一年中国经济必将呈现整体好转,为世界经济作出更...
- 豫头条·读会|一个经济大省的民生观
- 当前焦点!人口首次负增长,去年超额死亡27万,与新冠无关,是...
- 实时: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人口红利一旦消失,对我们意味...
- 专家谈未来30年人口最大挑战:如何让年轻人生育不“躺平”
- 世界热消息:英国经济学者: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趋势将持续
- 当前速读:2023年老百姓会迎来苦日子?真相来了,4种苦不得不...
- 全球最资讯丨业内人士称全球流动性拐点有望到来
- 【报资讯】2023商业新愿景|360数科CEO吴海生:金融促消费扩内...
- 世界短讯!一季度将拉动消费近200亿元:“玩high浦东”文体旅...
- 环球快资讯丨徐高:提振经济需要消除地产行业的“疤痕效应”
- 平安知鸟入选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
- 充满活力的中国,必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 乘联会崔东树:在2023年新能源政策退市后,销量增长会是一个...
- 人口警钟已经敲响,采取措施刻不容缓
- 世界快资讯丨乘联会:上周乘用车市场零售36.2万辆,同比下降18%
- 环球焦点!羚牛氢能完成5000万元Pre-A轮融资,南湖氢能产业基金领投
- 2022年福建省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6744亿元
- 世界实时:红星专访|世界银行:可能再次面临十年内两次全球...
- 世界今热点:我国多项知识产权指数呈增长态势,知识产权强国...
- 上海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促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
- 全球播报:乘联会:上周乘用车市场零售36.2万辆 同比下降18%
- 天天快看:基点生物宣布完成近2亿元D轮融资,国方资本领投
- 房贷逾期1个月有哪些影响?房贷逾期怎么办理延期还款?
- 房贷逾期几天上征信黑名单?房贷逾期后如何补救?
- 停息挂账需要本人主动申请吗?停息挂账办理步骤介绍
- 网贷办延期还款有什么要求?延期还款容易通过吗?
- 办理停息挂账后征信会变吗?逾期多久能申请停息挂账?
- 停息挂账是只还本金吗?停息挂账有什么协商技巧?
- 网贷逾期后怎么收取费用?网贷逾期后应该怎么办?
- 【环球新要闻】国家发改委:目前我国总储蓄率仍较高,须准确...
- 信用卡逾期多久会坐牢?信用卡严重逾期会怎么样?
- 当前通讯!内需加速恢复 多位经济学家预判经济回暖
- 网贷逾期多久上征信黑名单?网贷逾期被起诉怎么应对?
- 信用卡逾期3年可以协商还款吗?信用卡逾期不要做什么?
- 当前速讯:乘联会:1月1-15日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8.4万...
- 牧之野:不光是人口的事,很多东西都变了,中美关系、战争也是
- 访谈间|李旭红委员:利用财政与金融有效协同拉动绿色投资
- 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 截至去年底613万人缴费
- 头条:2022最牛老板:新东方在线市值暴涨600亿
- 环球关注:张灯结彩的张什么意思?张灯结彩是什么意思?
- 全球热讯:皮加偏旁怎么组词?皮怎么释义?
- 环球百事通!鲨鱼属于鱼类吗?鲨鱼有哪些特点?
- yy怎么变声?yy变声步骤有哪些?
- 碧螺春产自哪里?碧螺春资料介绍?
- 全叶马兰是什么?全叶马兰资料介绍
- 今日看点:150亿,广东预制菜基金群诞生
- 焦点观察:搅的拼音怎么读?搅是什么意思?
- 【独家】eagle是什么意思?eagle有什么用法?
- 当前快讯:诺森德怎么去?去诺森德的方法有哪些?
- 天天新资讯:麦克斯韦滚摆的实验原理是什么?麦克斯韦滚摆证...
- 热头条丨一两等于多少克?成语“半斤八两”是什么意思?
- 安全感歌词介绍?安全感是谁唱的?
- 全球热点评!自然的拼音怎么读?自然是什么意思?
- 世界聚焦:悲愤欲绝是什么意思?悲愤欲绝出自哪里?
- 每日短讯:苏州轻轨有哪些?苏州轻轨票价格是多少?
- 【当前独家】全拼和双拼有什么区别?双拼是什么方法?
- 环球最资讯丨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什么意思?霜叶红于二月花出处...
- 缓解压力英语怎么说?缓解压力的英文表达方式有哪些?
- 哥本哈根是哪个国家的首都?哥本哈根坐落于哪里?
- 每日热文:美好生活演员表一览?美好生活讲述了什么故事?
- 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出生率连续三年跌破1%,多地真金白银鼓...
- 全球百事通!发改委:今年将从利用外资、境外投资等方面做好...
- 全球热头条丨发改委:投资结构正深度调整,今年及以后投资增...
- 天天快看:发改委:将着力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通过高质量供...
- 全球焦点!永赢基金2023年权益投资展望: 内需有望成为增长...
- 当前快讯:农业农村部:2022年我国粮食增产74亿斤 创历史新高
- 全球今头条!国际锐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增长故事”
- 观察:梁建章: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背后的生育率低迷
- 发改委:去年审批核准109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1.48万亿
- 全球焦点!广西北流:多方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 焦点日报:考了“通用卷”还有“加试题”,四川去年GDP增长2.9%
- 国家发改委: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增 质量升 韧性强 走势好
- 【全球新视野】过年不回家,留守在广州「湖北村」的纺织人
- 特科罗生物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以推进临床试验
- 锂矿股,还可以再跌一半
- 【新视野】2023年,中国创新药投资告别「豪赌」时代
- 世界快资讯:滴滴,沉寂的563天
- 观热点:经合组织秘书长:中国重新开放具有“巨大积极作用”
- 2022年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
- 国是访问丨全球通胀高企,2023年如何稳物价?
- 外贸进出口总额10076.7亿元 首破万亿大关
- 世界短讯!国家发改委:充分发挥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 ...
- 环球看热讯:中国电子深圳湾总部基地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 今日看点:人口负增长以后,未来什么行业可能受到重创?聪明...
- 全球短讯!细读2022年电力数据:居民用电增速最快、光伏新增...
- 两会“辛”看点丨山东鼓励国企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背后有何...
- 世界最资讯丨2022年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8...
- 从粤东粤西到一带东西两翼,将成未来新两极,综合实力孰强孰弱?
- 危机升级!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罪魁祸首是高彩礼和高房价?
- 春运迁入赣州人口来源地,深圳第一,南昌第五
- 天天热点!权威快报丨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
- 当前短讯!午间要闻 | 2022年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下降7.2...
- 世界速递!【驻华大使谈中国经济】“相信中国经济将很快强劲...
- 耶稣是哪国人?耶稣资料介绍?
- 焦点讯息:万事顺意是什么意思?万事顺意出自哪里?
今日要闻
- 当前动态:三城相争,谁能坐稳中部“第二城”?
- 【世界报资讯】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孔磊:外企是经开区飞速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
- 豫头条·读会|一个经济大省的民生观
- 当前焦点!人口首次负增长,去年超额死亡27万,与新冠无关,是老龄化的锅
- 实时: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人口红利一旦消失,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 专家谈未来30年人口最大挑战:如何让年轻人生育不“躺平”
- 世界热消息:英国经济学者: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趋势将持续
- 当前速读:2023年老百姓会迎来苦日子?真相来了,4种苦不得不吃,做好准备
- 全球最资讯丨业内人士称全球流动性拐点有望到来
- 【报资讯】2023商业新愿景|360数科CEO吴海生:金融促消费扩内需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