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快播:「包地创业」的年轻人:有人租地800亩年赚百万,有人5个月就逃离
“每100平米,年租金1500元”,最近,上海提供租地种菜服务的“共享菜园”生意流行了起来。这样的价格,让那些常常思考“打工太难,回家种地行不行?”、在大城市卷不动的年轻人再度蠢蠢欲动。
【资料图】
事实上,早已有不少人付诸行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到农村包地创业。
2022年春节后,大学毕业两年多的小蔡,没有和往年一样返回广州复工,而是留在了广东湛江老家,和几个朋友包了一块地,打算种菜,开启农业创业。
同样,在南京生活的张彪也是在工作两年半后,于2021年底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和两个大学同学在南京周边,花5万块包了15亩地,开了个农场采摘园。
近几年,因为看好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宏观政策环境,像小蔡和张彪一样包地创业的人,不是少数。农业农村部2022年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这其中便包含了包地创业的人。
那么,包地创业这门生意究竟有没有前景?
我们和其中几位入局者聊了聊发现,有人靠包地种粮食,800亩地最高能年赚上百万;也有人种植经济林和农作物,投入数百万,四五年依然没有回本;还有人种植经济作物,上半年盈利了,但下半年全部亏了进去。
包地创业不但模式不同,收益情况差异较大,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很多,极端天气、市场价格波动,都将直接影响收益。
包地更是重资产创业,首先地租便是一笔大投入,每亩地由于水利条件、土壤质量等情况不相同,价格也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其他投入也很重,包括从种子、化肥、农药等,到农机具、智能化系统的配备。
农业,归根结底是个苦差事,包地创业需要对土地的情怀,对创业的执着,还要有长期坚持的决心和耐心。
包地创业的三种模式
2019年6月大学刚毕业时,返乡创业的想法,就在小蔡心中萌生。疫情爆发时,小蔡就在家默默地写创业计划,当他提出先在自家的十几亩地里试试水时,却被父母百般阻挠,理由是希望他跳出祖祖辈辈的老本行。几次争执后,小蔡只好妥协。
两年后,当在老家工作的同学找到小蔡,邀请他一起搞租地种植,“一亩地年租金四五百块,租三四百亩地就可以开干”,小蔡一直埋藏的想法又浮上心头。
在广州工作的日子,不仅要挤地铁公交通勤,还有熬不完的夜,小蔡觉得“广漂”既赚不到钱,每天还非常累。要是回到农村老家,不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人也会更有精神。最后,小蔡决定就算瞒着父母,也要回去和朋友“大干一场”。
从国企裸辞时,张彪已经是带团队的领导。尽管在老家种植药材的父亲,不希望张彪放弃稳定的工作,但张彪自己从大学到毕业工作都与农业相关,他希望帮父亲放弃“老土”的种植模式,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农业上做成一些事情。
很多人走上包地创业的路,和他们有着同样的心路历程。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宏观环境,以及农村年轻人外出前往大城市就业导致土地闲置等因素,都为回流的年轻人包地创业提供了条件。据统计,2022年,我国的耕地总面积达到了19亿亩,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5亿亩。
从2015年开始关注农业的山东汉农精耕创始人李秀汉发现,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导致抛荒撂荒大面积出现。年轻人是因上学或工作不在农村,而很多老农人则是因为身体原因和年龄种不动地了,作为80后的他也在思考,以后的地由谁来种?
到2018年时,李秀汉得知土地流转有了新政策,政府也在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流转,于是,抓住这个契机,在老家包下了800亩地。
据深燃观察,包地创业的人,选择的模式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田种植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往往是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第二种是种植经济作物,如水果、药材、茶叶等;第三种是“农场+”模式,如“农场+研学”、“农场+露营”、共享农场等。
李秀汉选择的就是大田种植,以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最初,他想得很简单,找村里老一辈来种就好了,但种完一季小麦之后就发现,收成并不理想。
他便开始反思,老一辈人以前也不过是有十几亩顶多几十亩地的种植经验,播种质量、秸秆粉碎做得都非常粗放。于是从2019年开始,李秀汉购置了三台进口机械,并减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改善土壤环境,来提高生产效率。
在不断标准化、流程化的同时,李秀汉和团队也慢慢从自己经营转向为手里有地的单位、企业或者农户等提供粮食种植生产的全流程服务,到2022年时已经服务了超6万亩地。
小蔡选择的是第二种种植经济作物。面对三四百亩地,小蔡和小伙伴们找当地村委相关负责人谈的结果是,先拿10亩地做实验,再签租地合同,逐步规模化。一开始,为了快速有资金流动,小蔡和朋友决定先种一个多月就能上市的蔬菜。他们花一千多元买了种子,实验性地种上了10亩白菜和生菜。
和朋友花5万、包了15亩地的张彪,在选址时,就选择了距离城市较近的一处农场,因此地租较贵,达到了每亩3300多元。他计划以后做成采摘园,并慢慢向共享菜地、郊区农场的方向拓展。
还有人是前两种模式兼备。2019年下半年,从二线城市体制内离职后回到陕西老家的“90后”小丁,成立了农业公司,以每亩200块的价格,一口气包了1200亩地。地租价格虽然便宜,但大多都是撂荒地,前期开荒必须大量投资,包括修路、通水、通电等。
2020年,小丁在拓荒上花了很大功夫,常常是开着自家的挖掘机,从早上6点,一直挖到深夜十一二点,现如今已经有750亩左右土地投入了生产。其中,有400亩种植的是经济林拐枣树,还有350亩种粮食蔬菜。
从前期的修路、通电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期种植养护的投入,三年多时间,小丁已经投入了500多万。
“天灾”和“人祸”都是风险
做农业,如果缺乏经验、贸然入行,很难不亏钱。一位农业从业者总结影响农业创业的因素为,“人(管理和种植)占四成,天气占三成,市场占三成”。
小蔡做了5个月就兵败而归,时间虽短,踩坑却不少。
首先是缺乏渠道,导致后期销售困难。小蔡和小伙伴们前期实验种了10亩生菜和白菜,原本以为等成熟后,就会有收购商来收,然而,结果却是无人问津。小蔡只能和朋友自行收割,晚上送去批发处,白天自己去散卖。最后更是给钱就卖,“为了不让蔬菜烂在地里”。
那一个多月,不算五六个小伙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村里免租金的情况下,小蔡他们还是赔了几千块。不过,他们都坚信,刚开始亏一点没关系,接下来慢慢成熟之后就能赚回来。
第二个月,小蔡和朋友们开始重新考察品种,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要在当地市场相对稀缺,但又能适应当地气候,三五个月可以成熟、好管理,一年可以种2-3次,近几年价格比较稳定,波动较小。最终,他们确定种植青瓜、韭菜和贝贝小南瓜。
品种选定之后,地租却又出了纰漏。牵头的伙伴前期洽谈的时候是四五百块租一亩,结果最终签合同时,价格直接涨到了一千左右。
租金翻了倍,盈利空间就变小了。小蔡和伙伴们只能放弃这块三四百亩的地,重新找地,要10亩连在一起才能起租,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到去年7月,这次农业创业便偃旗息鼓,小蔡又回广州找起了工作。
相较于小蔡和朋友在管理上的失误,张彪则是因为选品没能因地制宜,吃了亏。
由于一直从事农业,张彪和两个大学同学,去年上半年还是开了个好头的,种了15亩西瓜和甜瓜,租金加上种植成本,一共投入了9万块,到5月收获完毕时,共收入了21万。
可是,种植甜瓜和西瓜,和张彪最初设想的农场采摘模式有所不同,这两种水果体积较大,不符合人们一边吃一边采的习惯。
于是下半年,张彪便改种在当地较为稀缺的小番茄品种“釜山88”,但依然不太顺利。当时天气比较热,再加上这个品种不太适合当地气候,小番茄苗染上了病毒病,并很快在整个大棚里传播开来,最终也没有收成。张彪和朋友们上半年赚的钱,全部都打了水漂,在地里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最后只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到年底时,张彪不得不和朋友通过在周边农场设计一些研学活动,来赚钱维持收入。
同样,李秀汉也饱受天灾的困扰。他告诉深燃,拉长到五年来看,这800亩地整体是盈利的,不过,不是每年稳定盈利,而是有赚有亏,最高的时候能够年净赚上百万,但2022年降雨过多,玉米季遭遇自然灾害,赚钱很难,还要靠补贴和保险才能少亏些。
汉农精耕公司服务的土地同样也有很大一部分遭遇了自然灾害,李秀汉提到,由于前期承诺如果无法实现约定产量就由公司承担损失,结果其中1.4万亩托管服务的玉米,由于水灾,亏了500多万。
小丁主要种植的拐枣树4年才结果,前期一直在投入,这400亩枣树,树苗2元一根,种上之后会有部分死苗需要补种,一面种、一面补,单是枣树就投入了好几万,养护费一年15万左右,三年多下来累计投入了近80万。从今年开始,枣树慢慢挂果,才开始有收入。
小丁表示,保守计算,现在有大概3万根树苗,理想情况下,小树按照每棵树结果30斤,市场价1.2元一斤,一年收入能达到100万左右。2023年虽然果树还是部分结果,但好在终于开始有收入。
至于其余350亩地的尝试,小丁则一直不顺利。自2020年以来,先是种植辣椒,因为市场行情不好,亏了十多万,接着种植小麦,由于忽略了山地无法机械收割,只能人工收割的因素,最后亏了5万。只有套种的200亩药材是盈利的,但也才赚了20多万。
包地创业,怎么才能成?
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无法完全规避,这些包地创业的人,都是在踩坑之中总结经验。
小蔡前期投资较小,也因此失败之后快速抽身,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农业创业,“可能三五年后,自己积累些资本和经验,再回来继续做。”
他关注到,很多年轻人返乡包地创业,会增加一些新模式,来提升效能,最直接的就是直播带货,直接在田间地头直播种植、收成,最后销售农产品,但这类互联网的手段在他看来更多还是辅助。
通过这五个月的尝试,他明白,要想创业成功,需要考虑技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品种、解决好渠道问题,只有做好这些准备,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一些。
去年失败的经历,没有让张彪选择放弃,而他也因此尝试结识了一位愿意加入的投资人,并找到了一块106亩的地,打算做一个综合型农场,以水果玉米种植为主,还计划增加露营基地、共享基地、采摘区等,*年至少要投入40万。
张彪把2023年这次做综合型农场当作了最后尝试的机会,他说道,“今年有地、有资金,还有去年积累的一些关注度和私域流量,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要是再做不成,可能明年就没这么大冲劲,就得去找班上了。”
小丁比较看好拐枣林的发展,至于其余300多亩地选择种植什么,在踩坑几年后,他更加深刻体会了因地制宜的关键。“不能看别人种什么赚钱就跟着种,可能越跟风越亏钱。”
李秀汉对深燃总结道,粮食作物是保民生的存在,一般市场价格比较稳,也适合大田种植,拿到好地,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一般就能靠量取胜;经济作物受市场影响严重,价格波动比较大。这两种模式,都以种植为主,而智慧农场和传统创业模式类似,更考验品牌运营能力。
在这些重资产的农业创业中,究竟选择哪种模式还是因人而异。但李秀汉坚定的选择大田农业,更是认为通过现代化技术,能够实现规模化,风险也更小一些。
今年,李秀汉一直自主经营的800亩土地要到期归还给村里了,不过,他又在河南包下了一块5000亩的地,预期要投资1000万起步。
经过去年的亏损后,今年,李秀汉在对外提供服务时,调整了合作模式,从交付结果变成了交付过程,从以前的承诺粮食产量到现在变成在种植过程中为播种、打农药等各环节流程负责,以减少极端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以更轻量化的模式,来降低风险。
做农业,有着“三年入行、五年入门”的说法。这些坚持下来的人都明白,农业是一门长久生意,短时间富不起来,不排除上半年还有盈余、下半年就亏了,只有坚持长期从事农业才有可能吃到行业红利。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军队抽组医疗力量承担 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通电话 创造更多合作成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排行
- 腾龙股份股东王柳芳减持302.01万股 价格区间为14.81-15.90元/股
- 因个人资金需要 新泉股份实际控制人唐志华拟减持不超1124.54万股
- 信捷电气股东邹骏宇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60.41-67.50元/股
- 国家卫健委:湖北以30个省外新增病例17例
- 因自身资金需求 科森科技股东徐宁拟减持不超3.71万股公司股份
- 中公高科股东潘玉利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20-20.60元/股
- 多地患者治愈后“复阳” 对疫情防控提出新挑战 五大焦点权威解析
- “精诚合作,打赢这一仗!”
- 生态环境部:自1月20日以来全国已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 ...
- 承诺两年扭转乱象 银保监会加快推进意外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
精彩推送
- 恒丰银行外汇牌价表2月12日恒丰银行人民币汇率是多少?
- 焦点快播:「包地创业」的年轻人:有人租地800亩年赚百万,有...
- 即时焦点:美团配送开放50万个骑手岗位
- 圳经观·开门红 | “新春深圳拼经济起势不凡”
- 当前关注:跨境供应链科技公司「驿玛科技(Surpath)」完成数...
- 微动态丨渤海银行外汇牌价一览2月12日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多少?
- 动态: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50亿 万科发布A股定增预案
- 世界焦点!“为老龄化人口提供支持”
- 当前速读:榜单来了!山东16市2022年GDP都超2000亿元
- 【新要闻】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题?东莞准备这样干
- 焦点快报!长株潭都市圈GDP首破2万亿,其势已成!
- 世界百事通!至本世纪中叶全球六十五岁及以上人口预计增加一...
- 能源四省高光时刻:去年财政收入何以逆势大增
- 天天热资讯!武汉江北的黄陂和新洲,近在咫尺,为什么经济上...
- 世界快看:这届年轻人,为啥都爱哈哈哈尔滨?
- 每日热门:严查考勤,「逼疯」互联网人
- 当前速读:全民「调戏」ChatGPT
- 天天微资讯!马斯克重回世界首富,还差四天
- 当前要闻:我国进入长寿时代 2050年8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翻两番
- 今日聚焦!紧急驰援土耳其和叙利亚 地震救援里的福田应急力量
- 台湾地区总人口数2330万人 新生儿出生数仍呈下滑状态
- ATFX国际:中国1月CPI增速百分之2.1,货币政策料将延续适度宽松
- 世界微速讯:人口逐年流失,若干年后黑龙江会变成啥样?
- 全球通讯!潮汕唯一的经济特区汕头市,GDP约为深圳的10.7分之...
- 新湖街道开展专项排查热水器用气用电安全隐患行动
- 世界观点:光明街道:安全生产不放松,稳步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 每日消息!检查宣传齐头并进 玉塘街道打好“三小”场所复工组合拳
- 宏观数据点评:信贷失衡仍在,结构宽松延续
- 2022年广西各市GDP排行榜 南宁排名第一 柳州排名第二
- 突然宣布!兴化传出大消息.......
- 全球动态:万柏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跃升太原第一
- 天天视讯!碳捕获和转化创新公司「LanzaTech」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 焦点要闻:1月金融数据出炉: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人民币...
- 世界要闻:不懈怠,推动高效落实 ——“作风建设年”系列评...
- 周末,突发重大利好!
- 【天天热闻】Jon: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的发展增速,我很高...
- 热议:今晚直播|《多歧路,今安在——2023开年宏观和市场展望》
- 全球快资讯丨财信研究评1月货币数据:1月信贷创天量新高,但...
- 焦点速递!4.2%!2022年蜀山区GDP增速城区第一
- 用工市场亮点多
- 2023年或将迎来最难过的日子,普通老百姓会面对这五大难题!
- 今日讯!约131万平方米冰雪大城亮相,高品质人才房即将面市
- 热门看点:江西巩固提升经济回稳向好态势
- 德州扒鸡IPO遭证监会51问:铁路高速跌出前五大客户,前员工补缺
- 【全球聚看点】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为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注...
- 钟正生:核心CPI同比回升——2023年1月物价数据点评
- 【环球速看料】朱玉:金融科技服务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 今日热议:浙江-德国投资贸易合作推介会举行
- 董希淼: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双向赋能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 全球短讯!甘肃省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2.64万亿元
- 2家深企上榜!《福布斯》2023年全球区块链50强榜单公布
- 为创新研发添底气!“科研保”专属科技保险项目正式上线
- 全球焦点!2023年1月我国新增信贷4.9万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
- 2023年,你计划中最大的消费是什么?
- 每日快播:春节档隐藏经济趋势 搞钱的机会来了?
- 今日播报!奔向热气腾腾的日子 长沙消费版图呈现盎然生机
- 天天播报:枣庄各区市的2022成绩
- 当前热讯: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举行:家庭规模小型化趋...
- 天天微资讯!江苏发布开发区“成绩单” 近八成上市公司来...
- 环球消息!华创宏观张瑜:从同比视角和内部结构来看,1月社融...
- 全球热消息:1月金融数据喜忧参半,贷款增加存款暴涨!中国经...
- 环球观天下!强预期VS弱现实—1月通胀的信号|宏观经济
- 长城证券1月金融数据点评: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
- 全球看热讯:武进区: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公布
- 天天看点:伊金霍洛旗:千亿旗区,这一年提升51位
- 全球通讯!开门红中的“稳信用”线索
- 最新快讯!金控公司关联交易新规直击监管要害 防止“牛栏关猫...
- 环球精选!两部门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
- 视讯!张红宇: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要着眼重点
- 2022年山东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进度排名全国第一
- 天天精选!台湾CPI增长率创14年新高,王鸿薇批:民进党束手无...
- 深交所修订行业信息披露指引,优化经营性信披要求
- 全球视点!新华社:开年首月新增信贷4.9万亿元,释放经济加快...
- 债务付息超万亿,卖地收入大跌,地方财政何去何从?
- CPI运行在合理区间 未来物价有望温和可控
- 【全球聚看点】社融增速稳了吗?光大宏观:增速趋势性回升仍...
- 环球视讯!一线调查 | 各地平均薪酬是什么样的生活水平?
- 头条焦点:越秀区梅花村街:力争今年全街GDP实现5.5%的增长目标
- 焦点信息:多项数据衰退 台湾经济开年表现不佳
- 都低估中国了,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用西方的眼光看中国,都被打脸
- 天天精选!海通宏观:剔除春节效应,服务价格修复几何?
- 全球焦点!又一大型健身房“暴雷”?经济日报:健身行业应摆...
- 信达宏观:有些人担心的疫后高通胀并没有出现
- 天天最新:招商宏观:冰火两重天的信贷,M2增速重新回升,居...
- 环球今亮点!2022年太原各县区GDP出炉,快来看看你们区是多少...
- 2022年度GDP百强城市区域分布,强者恒强,有喜有忧
- 环球快看点丨首次突破3万亿元,浙江消费品市场规模站上新台阶
- 东莞市商务局:再塑东莞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
- 今日关注:安徽“第三城”,狂飙!
- 环球热讯:菏泽市举办2022年度市属国企改革述职问询会
- 天天信息:盐城大丰发布58条经济新政,企业受邀参会现场答疑
- 全力打造消费大省 福建经济增长“主引擎”更强劲
- 全球焦点!新城市志|武汉杭州,谁将下一个迈入“两万亿俱乐部”
- 环球快播:鼓励百姓花钱的专家失望了:1月存款增加6.87万亿,...
- 重点聚焦!金控公司关联交易新规直击监管要害 防止“牛栏关猫...
- 当前热讯:加盟商逃离韵达
- 全球速递!疯狂建大学的广东,开始「收割」了
- 江苏盐城:电力大数据看经济活力涌现
- 经济回暖充盈政府“钱袋子”,超半数省份提高2023年财政收入...
- 环球速递!中国人为什么不消费?该从国富民弱变成藏富于民了
今日要闻
- 世界焦点!“为老龄化人口提供支持”
- 当前速读:榜单来了!山东16市2022年GDP都超2000亿元
- 【新要闻】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题?东莞准备这样干
- 焦点快报!长株潭都市圈GDP首破2万亿,其势已成!
- 世界百事通!至本世纪中叶全球六十五岁及以上人口预计增加一倍以上,“为老龄化人口提供支持”
- 能源四省高光时刻:去年财政收入何以逆势大增
- 天天热资讯!武汉江北的黄陂和新洲,近在咫尺,为什么经济上却远在天边呢?
- 当前要闻:我国进入长寿时代 2050年8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翻两番
- 台湾地区总人口数2330万人 新生儿出生数仍呈下滑状态
- ATFX国际:中国1月CPI增速百分之2.1,货币政策料将延续适度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