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资讯!城里的年轻人,扎堆农村大集
一到年底,“赶大集”的内容就充满各个平台,“刷着刷着就能看到大集相关的内容。”
被内容影响的年轻人,也纷纷涌进农村大集。身处北京的95后互联网打工人方方就告诉燃次元,她的家乡在一个小地方,虽然小但也是城市,在此之前,她从未赶过集。
(资料图)
2022年年初,方方爱上了在抖音刷“赶大集”的短视频,经常一刷就是2-3个小时,熙攘人流里,摊主们一边卖力得吆喝着“5块一盆”、“10块一堆”,一边互相逗着乐,热气腾腾的早点香气飘在空气里,而你的目光刚一落到身前人手里的袋子,素不相识的大姨会热情得一伸手,朗声指路,“往后边走,那个摊小葱1块钱一把。”
对于方方来说,相比起城市“买菜无接触外送上门,周日和朋友联机打游戏”的“虚空生活”,大集里的喧闹人声让她觉得“新奇又接地气。”
于是,方方跟着博主的步伐“打卡”了“北京沙河大集”,习惯睡懒觉到中午的她起了个大早,背着双肩包,坐了一个多小时地铁,在大集门口,方方就被摩肩接踵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的小摊“震惊”,“被各色方言环绕着,10块一袋、3块一把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方方感觉自己“好像找回了生活的模样。”
对于城市年轻人来说,农村大集新奇又热闹,还有小时候的氛围。于是,涌进农村大集的城市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一位视频博主金松就向燃次元表示,以前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还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们拉着小车来赶集,现在“大集上年轻人成了主体”。
但在城市年轻人涌向多开在郊区的大集不同,原滋原味的、真正的农村大集却在走向萧条。
1月17日,刚回到老家两日的娜娜就跟着父母去了本乡镇的大集,“小时候和我妈赶集,总觉得集市很长,怎么逛都逛不完,而且春节前最后一个集总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也是我最期待的。”
按照一月三次、逢7号17号27号出集的规律,1月17日也是娜娜乡镇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大集,但记忆中的热闹却没有了,“我小时候还有很多中年人、小孩来赶集,这次我看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了。按理说应该特别热闹,甚至能碰到十里八村亲朋好友的,但今天一个熟人都没碰到。甚至我都没看到一车一车的橘子,小时候好多一车一车的水果。”
城乡大集的不同表现,背后也是区域环境的不同。
对于方方等城市年轻人来说,大集意味着新奇有趣,也有人情味和烟火气。
城市大集的走热,还有内容创作者们的推波助澜。比如某MCN机构新媒体负责人就告诉燃次元,他们手下包括“吃喝玩乐逛××”、“××帽子姐”等在内的数十个达人账号,近期都在密集地直播大集,该负责人表示,“大集贴近民情,粉丝都很喜欢看。”而如今,借助大集流量,迅速孵化账号已成为公司规划的“起量”路线。
也有内容创作者们向燃次元直言,拍摄大集是每年年底的一个“既定动作”,每年年底都会去做,因为大家关注。
而农村大集的萧条,背后也有乡镇的衰落、年轻人的外流,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
过去因为生产力和消费力受限,大集是居民消费的一个集中时间和集中地点。每到赶集那一天,乡镇居民就会齐聚于此,把需要采购的东西一并买入,满载归家。
如今随着生产力和消费力的提升,消费的时间和地点不再受限。但大集的氛围感、烟火气、人情味,仍在吸引着新的人群的到来。
城市年轻人爱上赶大集
年关将至,“赶大集”相关内容在各类平台上出现得越来越多,不少人在短视频里“云逛”起了各色大集。
东北大集上,“2块钱一斤的冻梨、冻柿子,8块钱一斤的猪肉”,还有满集的春联,在吸引东北网友点赞的同时,也让南方网友见识了麻袋备年货的北方习俗;山东大集上,“挑战用100块吃顿海鲜大餐”的单条短视频获赞量超过119.6万,也让大集美食“海鲜烩饼”、“炒鱼刺”火出了圈;此外,还有新疆大集、河南大集、被网友称为碳水天堂的“北京大集”等等…
除了“云逛”,也有人像方方一样,被内容吸引,于是走出家门,走进郊区的大集。
图/娜娜乡镇的大集
来源/娜娜提供
最近,00后的陈思也爱上了逛大集,她告诉燃次元,“有时候不是爱逛大集,而是喜欢大集里的人。”
“擦肩而过的陌生大姨,会开心地告诉你,前面的小葱便宜,1块钱一把,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满面红光,会安利我好吃的水煎包子。”陈思表示,有时逛几个摊位下来,就像“听了一场群口相声”,“不管卖得多还是少,摊主们都乐呵呵的”,这也让时不时陷入“emo”的陈思“不断内省”。
“摊主们早上3点就起床,冬天一双手泡在冷水里不停地洗海鲜,就这样站上10个小时,人都冻透了。”金松告诉燃次元,青岛大集里的海鲜摊主,一份餐收的不过是十几元加工费,一天能挣300-400元,而面对这份金松认为辛苦的工作,摊主却笑道“哪份工作不累呢?”面对金松的关切,他们显得“乐观而满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集缓解了一部分城市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也有人因大集的“量大实惠”而心动。在短视频平台#赶大集#话题里,“100元逛新疆大集”、“挑战100元在大集买××”,甚至“20元在大集能买啥”等系列视频引发网友“围观”,大集正凭借“低价”出圈。
在北京组建起三口之家的张洋,每周日都会开车去大集“备足一周的口粮”,相比起山姆、盒马等“精致有余、实惠不足”的超市,大集不仅“摊位齐全,能货比三家”,而且“蔬菜水果是看得见的新鲜”,更重要的是,“在大集花100块能买到的东西,去超市可能要花2倍甚至3倍的价格”。
年轻人的追捧下,大集正在走红。根据新榜数据,截至2023年1月7日,赶大集相关话题的全网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40亿次,同时仍在以每周1-2亿的速度增长。
但娜娜也直言,“城里的大集就像‘娱乐场所’,大家也不是为了买东西去的,主要是想逛逛,看新奇,性价比的话就见仁见智。但老家乡镇的大集,大家还是本着买东西、图便宜的想法来的。”
“农村大集时间早,一般早上八点开集,中午十一点基本就散了。我们九点到的,十点就回去了。我爸妈赶集,就是为了省钱,买刚需的东西。今天我觉得赶集很有意思,拍照、拍视频的时候,我妈还催我,说急死了,让我快点买。”娜娜说道。
一趟逛下来,娜娜买了一些儿时的零食,虾片、爆米花、锅出溜、冻梨。如今,乡镇集市的商品也在涨价,“冻鸡爪25元一斤,好贵,我没舍得买。还有冻梨5元一斤,我记得小时候也就2元一斤。”
但出走的乡镇居民,变化的消费行为,也确实让传统的、真正的农村集市少了些热闹,“我们是哈尔滨五常市下面的一个乡镇,现在本地年轻人少了很多,经济条件好一点的都去五常市里买房了。而且现在各种消费渠道便利,有些东西平时也都买了,不一定非要赶集买。”
城里的年轻人爱上赶大集,或许也有追忆儿时那一份热闹的因素在。
博主推波助澜
除了兴趣爱好,年轻人爱上农村大集,或许也受各内容平台和内容创作者的影响,“现在不管是小红书、抖音,还是B站,几乎所有的博主都在播"大集"。”
在一条标题为“山东大集,挑战两人100元吃海鲜大餐”的短视频里,博主金松记录了赶山东泊里大集的过程,“海参咋卖的?”“5块钱一条。”
拎着110元买的6大兜海鲜,金松的镜头晃过零下气温里仍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熟练地在镜头后和摊主搭话,“大姐,买卖兴隆啊”,忙着切肉的摊主也熟稔地回话,随着热气蒸腾的海鲜烩饼出锅,评论区里的网友不少留言“馋死了”,也有网友表示“海鲜真得这么便宜吗?羡慕死了”,截止12月9日发布至今,该条视频获赞已超过119.6万。
博主乐于创造大集相关内容,可能也有个人爱好的因素在,但受众的关注是更实打实的。
在B站,博主王可可感受到了“集市”的巨大流量,作为拥有近3万粉丝的小体量博主,此前她的探店吃播视频播放量一直稳定在5000-9000,少有突破万次播放的视频,而在2022年年初,她的一条“我竟然在北京逛到了早市?不到一百连吃带拿”的视频获得了超6万的播放量。
“除了草莓10块钱一斤,还有遍地5块钱一盆的新鲜蔬菜”,在卖菜小哥有力的“5块5块”的吆喝声里,她也心动地用5块钱买了一袋茄子。
此外,在王可可的镜头里也有不少集市上才有的“新鲜玩意”,“现打现出的芝麻酱、老式爆米花,甚至还有街边理发的小摊。”
在高物价的北京,集市的“5块钱文化”显然让评论区的网友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不少网友迫不及待得在评价“请问好停车吗?”“安排!!”而从2022年到2023年初,王可可也几乎把北京的各类大集、早市逛了个遍。
“山东大集必拍海鲜,东北大集必拍杀猪。”金松告诉燃次元,他做短视频博主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每到年底,全国各地格局特色的大集都是各个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
燃次元在抖音以#赶大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话题播放量已高达33亿次,同时,在小红书搜索“赶集”,在5万余篇笔记中,“囤年货好去处”、“人间烟火气”等关键词频频出现。
“现在大集上多的是直播、拍素材的博主。”另一名博主瑞瑞也表示。不过,在瑞瑞看来,“无论是大集,还是庙会、菜市场,都只是一个符号,在社交平台,只要能聚集人的地方都会火。”
而即使大集热度颇高,对于博主来说,也只是一个年底的“特定选题”,鲜有一年四季都在逛大集的博主。
不管是金松、瑞瑞,还是王可可,博主们的内容首页里,相比起大集,分享日常旅行生活、本地探店才是他们的常规内容,而除了直播大集,前述MCN旗下的达人账号也频繁地发布本地探店的短视频,在“赶大集”之外,王可可逛菜市场、夜市等视频也获得了不错的播放量。
而大集有流量,却不一定有收益,对于博主来说,有时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不能完全“为爱发电”的博主们,也得谨慎调整着大集的“出镜率”,金松表示,“一个地方的大集相差不大,一段时间大集最多能拍一两期,”对于以新鲜和题材丰富为生命的短视频博主而言,“视频输出不能同类化,拍多了大家会看烦。”
同时,瑞瑞亦表示,“大集的内容太难变现了。”相比起变现路径清晰的餐饮探店,大集摊位众多且分散,而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机制更新,“1分钟的赶大集视频里,会在中间插播一条5秒的广告。”对瑞瑞来说,这让她辛苦剪辑的视频也难以“大爆”,而计算博主和摄影师拍摄、剪辑等各类成本之后,拍摄大集显得有些“吃力不讨好”。
“也许拍大集的以后会越来越少,不过接地气的、新奇的内容总会吸引观众的注意。”瑞瑞补充道。
年轻人涌入大集之后
实际上,网红博主们视频里“充满烟火气”的大集,吸引一批年轻人涌入集市的同时,也悄悄改变着大集的“样貌”。
赶大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集市上的东西也在发生变化。相比起为一家老小“餐桌”批量购入蔬菜水果的“大爷大妈”,多为独居的年轻人,很难“消化”大批量出售的蔬菜瓜果,却带火了一向并非集市主角的“大集美食”。
图/烟火气十足的大集美食
来源/瑞瑞提供
以金松获得199万点赞的大集短视频为例,他拍摄的海鲜摊位,如今成了青岛大集的“网红小摊”,生意红火到金松再去吃时,“排了整整两个小时的长队”。
瑞瑞亦表示,不少摊主拍摄后加了她的微信,笑着告诉她,“你拍完,我一个星期都没歇过。”
此外,在短视频平台带动之下,山东大集普通炒菜摊的野生厨师成了“网红小胖”,也带火了“10元一份的捣鱼刺”,在抖音话题#捣鱼刺#的播放量已达到1.2亿次,和“捣鱼刺”一同作为地方特色大集美食出圈的,还有“海鲜烩饼”、“河南炒凉粉”等等。
“很多年轻人都会跟着博主的视频找过来。”沙河大集某驴肉火烧摊主告诉燃次元,除了显著增加的新客人,“不少年轻人尝过后会说有点咸,要求味淡一些。”
这让摊主们有意识地进行口味改良的同时,也从社交平台自发的“安利贴”里收获了满足感,“很多年轻人吃一份不够,还要打包带走,感觉受到了肯定。”
“没想到招待年轻人还带来了大生意。”某草莓摊主表示,有次大集上,一个紧张的年轻女生询问他“是否可以只买10块钱的白雪姬草莓。”他当即就给对方装了正好份量的白雪姬,还附赠了两颗丹东草莓“尝鲜”,令他意外的是,不久他就接到了来自那位顾客的一笔用于公司年货礼盒的大订单,这让“正发愁年底草莓滞销”的他感到“惊喜又暖心”。
不过,年轻群体涌入农村大集,新奇之余也有着不少“尴尬”。
一方面,大集多数位于城郊,路途遥远,没车的年轻人难免需要选择公共交通,倒几趟地铁前往,高昂时间成本和交通工具的限制,让不少年轻人面对低价蔬果也难以“剁手买入”,毕竟,“买了根本拿不回去。”
即便是有车一族,年轻人也不得不忍受周末从城市开向郊区格外拥堵的“早高峰”,不仅来回车程近百公里,而且不少露天大集并无固定停车场,到达后还需要“凭运气找停车位”。
为赶集视频“上头”的乔乔驱车一个小时去市集后,硬生生被堵在外围一个多小时,“等挤到里面摊都收得差不多了”,此后,乔乔还是喜欢看“大集直播”,不过再也没赶过大集。
另一方面,与超市标准化产品不同,大集未有统一的严格标准,再加上内容美化,难免导致部分“慕名而去”的年轻人“踩雷”。
在视频博主们精剪的1分钟短片的“诱惑”下,不少网友满怀期待专程前往,归来却吐槽“除了特色的两样,和家门口菜市场卖的东西相差不多”。
对此,瑞瑞告诉燃次元,一条1-2分钟的短视频,往往要经过博主一次提前踩点,提取亮点后再二次拍摄,而由于“视频里展现出的都是新奇的东西”也容易让“乘兴而来”的年轻人们“败兴而归”。
不擅讲价和挑选蔬菜水果的年轻人们,也容易“被宰”,缺乏售后、管理较为混乱的大集也“劝退”着年轻人。
方方无奈地告诉燃次元,她曾在大集上买过“10块钱3个的生西瓜”,看不出生熟的她,在摊主“保甜”的承诺里暑天将西瓜运回家,最终都一个不落丢到了垃圾桶里,“如果是家门口的超市,还能替换,但大集太远了。”
不过,赶大集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网友关注,或许正在于其区别于精致都市的“粗糙和生命力”,而对于博主们而言,“大集只是一个符号,在社交平台,只要能聚集人的地方都会火,”瑞瑞向补充道,“不管是排长队的小馆子,人挤人的商场,还是庙会、菜市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大集”。
种草也罢,吐槽也好,大集正是以其粗粝、原始的姿态吸引了一批受众。只是城市年轻人对农村大集的新奇、新鲜过去之后,城市郊区的农村大集又是否会和传统农村大集一样走向衰落?而下一个新奇、热闹,吸引年轻人的“大集”又将是什么?
参考资料:
《赶大集、吃大席,短视频上演“回家的诱惑”》,来源:新榜。
*文中方方、娜娜、陈思、张洋、乔乔为化名。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军队抽组医疗力量承担 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通电话 创造更多合作成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排行
- 腾龙股份股东王柳芳减持302.01万股 价格区间为14.81-15.90元/股
- 因个人资金需要 新泉股份实际控制人唐志华拟减持不超1124.54万股
- 信捷电气股东邹骏宇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60.41-67.50元/股
- 国家卫健委:湖北以30个省外新增病例17例
- 因自身资金需求 科森科技股东徐宁拟减持不超3.71万股公司股份
- 中公高科股东潘玉利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20-20.60元/股
- 多地患者治愈后“复阳” 对疫情防控提出新挑战 五大焦点权威解析
- “精诚合作,打赢这一仗!”
- 生态环境部:自1月20日以来全国已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 ...
- 承诺两年扭转乱象 银保监会加快推进意外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
精彩推送
- 「报复性」春节游来了
- 微资讯!城里的年轻人,扎堆农村大集
- 回家过年的年轻人,疯狂给父母「买健康」
- 焦点快播:昆明加快推动经济回稳向好
- 世界讯息:如何引导温商回归、吸引人才?专家献策温州:营造...
- 当前滚动:广发证券沈明高:消费与制造逐步成为增长主动力,内需...
- 【世界新要闻】养老产业迎来爆发期,银发经济细分领域投资机...
- 每日聚焦:从大数据看春节,一图了解年货消费新趋势|钛度图闻
- 我开「电动爹」回东北,一路充了14次电
- 世界关注:兔年春晚的大赢家,不是沈腾马丽
- 全球热推荐:迷人又危险,年味里的烟花生意
- 当前焦点!年夜饭一桌难求,预制菜站上C位
- 快播:(经济)综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有利风向”——巴西...
- 今日热闻!2022年浙江各市GDP排行榜 杭州排名第一 宁波排名第二
- 环球今日讯!事关2023年养老金调整,已释放多个积极信号,看...
- 发展质效不断提升——2022年湖南经济发展综述之三
- 国家发改委:扎实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有序恢复 支持住房改善...
- 环球头条:部分省会城市公布去年具体经济数据:广州GDP2.88万亿
- 大年初二共团圆!听《大咖对谈》,抓住中国经济转型新机遇,...
- 世界资讯: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
- 【世界新要闻】初二首席展望|摩根大通朱海斌:消费将成为经...
- 疫情专家退场经济专家入场, 2023年中国GDP增长最低为5%!
- 焦点信息:东莞衰落,惠州崛起,是暂时的还是必然趋势?
- 焦点快看:2022年湖南工业增加值突破1.5万亿元
- 天天最资讯丨新开发银行副行长:中国经济有望强劲增长
- 全球速看:重庆首次超越这座一线城市,成为GDP“第四城”
- 环球视点!【稳经济 促发展 强信心·权威访谈】积极财政政...
- 薅羊毛、发红包、无电支付,新年玩转数字人民币丨投教121
- N95口罩“2月份已经没有订单了”;马斯克辟谣推特只剩1300名...
- 重庆GDP偶然超越广州没意义,先按下成都再参与沿海竞争也不迟
- 焦点消息!潮州最新GDP公布!
- 百家云发布上市后首份财报:营收6860万美元,同比增长65.5%
- 【世界速看料】兔元素小商品供不应求,春节消费哪只兔子最出圈?
- 【天天速看料】耶伦称美政府债务违约或造成全球金融危机
- 2023-2024学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增四个研究生专业
- 国家开发银行2022年人民币贷款余额新增1.06万亿元
- 全球球精选!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理性消费,注重安全
- 世界球精选!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宣布裁员1.2万人
- 护航居民安度春节 新湖网格带队开展节前安全巡查
- 财政部发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 着力规范财务审计秩序
- 天天微动态丨香港股市虎年收官,恒指重上22000点
- 全球热推荐:贷款投向哪些领域?金融举措如何发力?——从202...
- 网易暴雪“分手”,中国游戏市场走向成熟
- 环球微资讯!6.0%,2022年凉山GDP增速全省第一
- 杭州GDP被武汉反超,宁波有可能追上杭州,进入十强,比肩武汉
- 天天讯息:任泽平:把网上对民营企业家喊打喊杀的坏人管起来...
- 世界最新:2022年榆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3.65亿元,比上年增长5.6%!
- 每日热讯!早谋划、早布置、早落实、早见效!——淮安经开区召...
- 36883元!你达标了吗?
- 仍有逾12.6万人无工开!香港失业率回落至3.5%
- 任泽平要让反对民营企业的声音消失,胡锡进竭力反对,主张多元化
- 全球速看:全国12省份2022年GDP出炉
- 【全球速看料】3万亿!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再创新高
- 广州经济恢复背后,五个支撑顶压前行
- 热点评!黑龙江一揽子举措推动经济全面恢复增长
- (经济)世界经济论坛呼吁携手应对多重挑战
- 焦点精选!重锤!武汉再超杭州!
- 焦点精选!湖南投靠广东得不偿失,落后湖北太多,但安徽融入...
- 当前头条:汪涛:消费复苏和房地产反弹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 世界要闻:继续深化!山东自贸试验区《深化方案》印发实施
- 重庆30年后重新超过广州,来看看两座城市自1949年以来的GDP对比
- 天天热点!黄海洲:海外视角下的经济增长预期分析
- 你们的名字 城市的荣光
- 【世界快播报】2022年青海生产总值突破3600亿元
- 催生无果后,人口警报拉响!专家提出好建议,父母们表示赞同
- 头条:2022年四川甘洛县GDP达52.26亿元 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
- 焦点热门:全国31省区市GDP回顾与展望
- 【独家】1013.14亿元!仙桃成为湖北首个千亿县
- 即时看!2022年广州GDP为28839亿元,同比增长1%
- 广州2022年GDP达28839亿元,同比增长1%
- 当前速递!近十年我国劳动人口减少超过6000万,劳动力锐减,...
- 世界热消息:2022年辽宁GDP为28975.1亿元,同比增2.1%
- 当前头条:中国货币政策的短期最优选择、中期有效评估以及长...
- 天天观焦点: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怎么...
- 武进区: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
- 房贷逾期5天有什么影响?房贷逾期后如何办理延期?
- 信用卡逾期3次还能补救吗?信用卡逾期3次能办停息挂账吗?
- 陕西预计2022年GDP首破三万亿,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3万亿
- 网贷逾期2个月有没有事?网贷逾期要求全额还款怎么办?
- 环球热议:广州:2022年GDP为28839亿元,同比增长1%
- 信用卡没逾期为什么刷不出来?没有逾期能申请停息挂账吗?
- 信用卡逾期还不上有什么后果?信用卡怎么申请个性化分期?
- 徐州投资增长位列江苏省第七位
- 信用卡怎么办停息挂账?还不上信用卡怎么处理更好?
- 每日看点!广州2022年GDP增长1%,达28839亿元
- 可以申请网贷逾期违约金减免吗?办延期还款有条件吗?
- 停息挂账的协商话术是什么?停息挂账对征信有什么坏处?
- 网贷逾期可以和平台协商吗?网贷逾期怎么协商效果好?
- 长江宏观:地方两会增速目标或被低估,详解地方两会易被忽视...
- 信用卡停息挂账后利息高不高?停息挂账一申请就过吗?
- 上海经济呈现V型反转态势 回稳向好
- 2022年甘肃GDP为11201.6亿元,同比增4.5%
- 全球今日报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2022年自治区国民经济运行...
- 【环球新视野】铁皮石斛怎么种植?铁皮石斛种植技术是什么?
- 世界热资讯!三级片是什么意思?三级片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
- 央行:2022年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31.2%
- 理财的最好方法有哪些?怎么理财?
- 按摩足浴盆什么牌子好?按摩足浴盆怎么选择?
- 库克年薪「腰斩」,大厂们的新年要节衣缩食?
- 全球快资讯:边境牧羊犬好养吗?边境牧羊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今日要闻
- 焦点快播:昆明加快推动经济回稳向好
- 世界讯息:如何引导温商回归、吸引人才?专家献策温州:营造开放的营商环境是根本
- 当前滚动:广发证券沈明高:消费与制造逐步成为增长主动力,内需驱动资产重估
- 【世界新要闻】养老产业迎来爆发期,银发经济细分领域投资机会显现
- 每日聚焦:从大数据看春节,一图了解年货消费新趋势|钛度图闻
- 快播:(经济)综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有利风向”——巴西舆论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外溢效应
- 今日热闻!2022年浙江各市GDP排行榜 杭州排名第一 宁波排名第二
- 环球今日讯!事关2023年养老金调整,已释放多个积极信号,看看能增长多少钱?
- 发展质效不断提升——2022年湖南经济发展综述之三
- 国家发改委:扎实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有序恢复 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