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躺赚300万的电影院,或将迎来史上最惨烈的倒闭潮
都2022年了,还有电影的票房计数单位竟是元?
1月7日上映的电影《张之洞》,上映首日观众仅有2个人,票房90元,6天的累计票房下来,也仅仅只有2109元,上线一个星期不到,就被下档。
影院票房的计数单位向来非亿即万,2109元的票房,估计连影院的电费都填不平,更被一众网友戏称为“开年票房惨案”。
其实票房惨淡的电影远不仅有《张之洞》,已经蜷缩了近三个寒冬的电影业,在2022年也没能迎来回暖。开年多部电影上档即扑街,票房不足万元的电影比比皆是,且这样的趋势早已有之。
根据灯塔数据发布的《2021中国电影年度报告》来看,2021年共上映了697部影片,但光在能查询到的前500部的影片中,就有近100部影片票房在10万元之下。
不过这还不是最惨的,因为在查不到票房数据的部分电影中,还有近40部影片在平台上显示的是“尚无票房”。全年将近一半左右的影片,基本都是影院“一日游”,影院的票房不佳,生意自然也难做。
其实参考往年票房数据分析,电影票房整体营收在暑假档的下滑是最大的。2017年7、8月的电影票房分别为50.16亿、73.00亿,2018年为69.50亿、68.30亿,2019年为56.45亿、77.70亿,而去年仅为32.26亿和20.78亿,比往年少了70多亿的票房。
虽然疫情的到来把影院的生意拖入了难以前行的泥沼,但在疫情并不如冬季活跃且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影院的营收反而跌得最多。
疫情之外,电影院的生意也在下滑。
01
躺赚的电影院
同样是来灯塔数据的统计,截止2019年12月为止,全国共有影院11361家,当年票房总计有642.66亿元。影院能拿到的票房分账收入在50%左右,除去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和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平均到每一家影院的纯票房收入就在250万元以上。
况且影院还有着其他赚钱的生意,广告和爆米花。
仅以万达院线公布的财报为例,其广告代理收入的毛利率已经超过70%,院线商品收入的平均毛利率也超过了65%。
其中最能吸金的商品非爆米花莫属,两三块的成本几十块的售价,也是所有业务板块中利润最高的。如果再加上一个限定的爆米花桶,价格分分钟破百。毕竟仅以2013年的物价,万达院线就能靠爆米花卖出4个亿。
再加之电影院基本都有配置的饮料、周边、娃娃机和充电宝等附加收入,一家影院一年的进账保守计算也在300万以上。
且这样的生意如果不是因为疫情的突发,基本不用面对什么风险。
电影院的选址基本都和商场绑定,客流量自带保障,同时因为影院的设立对也是商场来说也是刚需,影院需要付出的场地租金大多都有减免优惠。最大的成本主要都是在初期的装修投入上,且水电、人工等支出变化并不大,比起其他动辄投资几百万、上千万的娱乐场所,影院的经营是在轻松太多。
反观如酒吧、KTV、电玩城甚至洗浴中心等,初期投入不仅大,后期的门店运营更是卷之又卷,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做优惠引流,如何留住客户等,还需要经常升级装修和设备,以求生意长青。当这些行业都在拼尽办法为消费者提供更周到的服务时,电影院们默默放出公告,不再免费提供观影所需的3D眼镜,需要观众自带或另行购买。
如果哪家KTV要求顾客唱歌自带麦克风,洗浴中心要求顾客自带沐浴露,一定开门不出三天就倒闭,但没有太多经营顾虑电影院就敢反操作。
毕竟电影院的经营成本相对固定,经营风险又极小,只要人流够、票房高,有爆款电影则赚得盆满钵满,没有爆片也不会亏,靠片吃饭的电影院几乎做到了躺平数钱。
02
电影院越来越难躺了
不过对如今的电影院来说,躺平收钱的日子,早已没有以前那么舒服了。
2021的全国的电影票房总计是472.58亿元,比2019年缩水了近200亿。
近三分之一票房消失的背后,远不止疫情的波澜。
遏制演员天价片酬的“限薪令”越来越严,尤其是范冰冰偷税被罚9亿、郑爽1.6亿片酬日薪208万、杨颖抠图拍剧薪酬8000万等事件,更是将明星天价片酬的事情推到了风口浪尖。
自打广电总局下发了相关通知后,不少明星面对剧组不得已减少的薪酬,直接选择了罢演摆烂。没有了天价片酬,流量明星们自然不愿积极拍电影,制作方和院线同时也很难再去利用流量明星的影响力去为其刷票房圈钱。虽然限薪令有利于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但对影院的票房收入却打了一定程度的折扣。
严令之下,像郭敬明那般请一众流量明星拍电影,仅靠粉丝经济便能撬动过亿票房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
不仅商业片的流量受到影响,自从售票平台的票补活动被国家叫停后,本就没有流量的烂片们更加失去了生存空间。
以前常见的9.9元的低价电影票背后是来自售票平台的资金补贴,影院的结算仍是按正常票价来计,并不会亏本。
补贴之下的影院可以不用过于在乎影片的整体质量,低价票对消费者观影热情的刺激带动了一大批增量收入,即使影片质量不佳,消费者在价格面前也不会过于苛刻。
只是票补活动停止之后,9.9元的电影票虽不复存在,但消费者习惯已经养成。面对动辄大几十一张的电影票,只有制作精良的电影才能吸引观众们的消费意愿,任何评价不高的片子和旱涝保收的票补烂片只能坐冷板凳。
票补的叫停对于影院自身而言,失去的手续费是最直接的利益损失。政策中规定,第三方售票手续费(含票务系统)必须限制在2元之内,且院线/影投不得参与分配,以周末、假期等黄金档的出票量来看,下游公司一天可能就会损失上百万元的净利润。
除了影院自身的业务收入受限之外,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也正在被其他线下行业分流。
根据猫眼数据对近几年消费者画像的调研可见,35岁以上观众占比逐年增加,24岁以下观众占比一直在下降,且平均观影年龄也在历年增长,2017年-2019年,三年平均观影年龄分别为28.25岁、28.73岁、29.18岁。
而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的占比超过24.5%,最有消费欲望的95后们,大多更愿意投身剧本杀,桌游馆,密室等具有社交属性的娱乐方式中。这些新型线下娱乐活动的兴起,让年轻人们踏入电影院的频率变得更少。
在政策的管控与市场的挤压之下,电影院犹如躺到了水泥地板上。
03
后疫情时代,电影院成了Plan B
一旦躺久了,再想站起来也变得并非易事。
和电影院的冷清相反,线下影院的低迷给流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疫情让电影制作公司都意识到,如果一直依赖电影院线来播放自己的电影,无异于和影院一起等死。
各大制作公司都开始把目光转向流媒体平台。
早在2019年末的时候,迪士尼官宣了其旗下的Disney+流媒体业务。虽然在当时这项线上观影的服务并不被外界广泛看好,毕竟迪士尼的大片在线下影院的体验感才是最佳的。但正是不被看好Disney+,却在2021年成了挽救迪士尼财报的明星业务。
仅仅开放了一年多,Disney+的订阅用户就达到了1.18亿,以每日百万的用户订阅在增长。
同样是获取1亿用户,迪士尼的对手网飞用了十年,自2020开始,流媒体的发展趋势近乎疯狂。
特别是在众多流媒体中,HBO Max的出现向线下影院挥出了一记重拳——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HBO Max宣布将2021年内所有华纳影视制作的电影都搬到在HBO Max上播放首映。此番操作直接打破了线下电影院首播和独播的优势。
环球影业也将部分影视放在其身后集团的NBCuniversal推出的 Peacock流媒体服务上播放。
各方制作公司都纷纷打造出自己的流媒体服务,或者与流媒体大平台如网飞、HBO合作,线下影院的优势越来越小。
放眼国内,爱奇艺的平台付费会员数量也已经跨入亿时代。且根据猫眼研究院联合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显示,七成以上受访者有过线上付费观影经历,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可线上付费观影。同时有近10%的受访者表示,将减少用于线下影院观影的支出。
可以说这场疫情的到来与流媒体的极速发展,已经培养出了消费者们线上观影的习惯,甚至已经能够让过半的人群自愿成为付费用户。两年时间,已经足够流媒体平台们教育好一大部分有观影需求的消费者。
当大家已经习惯于流媒体服务带来的各种便捷和优惠,便也不再将影院视为观影的唯一渠道。同时,当各方电影制作公司在流媒体平台上吃到了蛋糕,未来是否会再回归院线首映,还是未知数。
即使会保留住院线的部分业务,但着眼目前的情况看,最挣钱的核心业务还是放到流媒体上更加香。
疫情之后,电影院不再是第一选择了。它当然不可能消失,但整个电影行业都将迎来全新的流媒体时代。
在plan A们即将展开的拉扯战中,plan B已经“躺如针毡”,甚至面临着史上惨烈的一波倒闭潮。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小康股份回应与华为关系及未来规划
“低首付”丰田金融服务让有车生活触手可及
万亿新赛道,未势能源A轮融资9亿,再掀起氢能投资热!
排行
- 腾龙股份股东王柳芳减持302.01万股 价格区间为14.81-15.90元/股
- 因个人资金需要 新泉股份实际控制人唐志华拟减持不超1124.54万股
- 信捷电气股东邹骏宇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60.41-67.50元/股
- 国家卫健委:湖北以30个省外新增病例17例
- 因自身资金需求 科森科技股东徐宁拟减持不超3.71万股公司股份
- 中公高科股东潘玉利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20-20.60元/股
- 多地患者治愈后“复阳” 对疫情防控提出新挑战 五大焦点权威解析
- “精诚合作,打赢这一仗!”
- 生态环境部:自1月20日以来全国已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 ...
- 承诺两年扭转乱象 银保监会加快推进意外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
精彩推送
- 每年躺赚300万的电影院,或将迎来史上最惨烈的倒闭潮
- 密室逃脱有点凉凉
- 奈飞受挫,长视频怎么也不行了?
- 「阿里孤军」的零售新战事
- 在线工具人,年轻人最后的副业
- 打工人难逃相亲
- 单月收入破5亿,这家数字医疗公司正创造奇迹
- 冬奥会日益临近,冰雪经济持续升温
- 微软687亿美元收购暴雪,为元宇宙的信仰充值
- 快手持续打造“上快手看省市春晚”IP,虎年将有11家省市春晚...
- 传吉利收购魅族,李书福买手机到底图什么
- 上市首日暴涨200%,今年第一个风口来了
- 《开端》火了,不是因为「无限流」
- 丹麓资本宣布新合伙人许谦加盟
- B站举办2021年百大UP主颁奖,86岁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获奖
- 2022第一部好剧,千万别烂尾
- 星巴克CEO一年赚的还没TikTok网红多?
- 宁德时代:换电服务开辟第二战场
- 京东七鲜要打怎样的一场仗
- 美团「接单」星巴克
- 钱大妈水土不服,资本还有耐心吗
- 跨国药企三十年浮沉录
- 被时间遗忘的工资
- 虎牙CEO董荣杰:将继续强化版权、战队等电竞体系化优势
- 团车怼李想,易车「蹭热度」
- 陌生人社交App困于荷尔蒙
- 资本扎堆抗幽背后的红与黑
- 单身人口,超过2亿
- 首发 | 博宇盖乐完成千万美元A轮融资,经纬创投独家领投
- 2022年,国产综艺要教年轻人谈恋爱
- 医疗上市公司扎堆做LP
- 桃李面包,为什么卖不动了
- 新加坡:独角兽新摇篮
- 卧底电影票贩群:高价电影票的水下生意竟然这么深
- 白嫖上瘾,车企大佬忍不住要大嘴一把
- 没有大爆款的Q4,Netflix有点惨
- 兵分三路,供应链公司们正包抄婴童食品
- 青岛科创母基金两只子基金落地青岛崂山区
- 焦作万方股东万方集团减持210万股 第三季度净利润为2113万元
- 博创科技股东东方通信减持173.67万股 套现5692.90万元
- 华业香料股东国元创投减持17.5万股 套现431.9万元
- 孚日股份总经理吴明凤辞职 张国华接任
- 因个人原因 华夏航空副总裁崔新宇辞职
- Lifeshield Medical完成数亿元融资,人保资本领投
-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逻辑下的黄金十年
- 大厂入局,潮玩行业进入深水区
- 雷军和刘强东,各有一家公司倒在了2022
- 快手与头部主播的相爱相杀:削藩 or 揭竿而起
- 失意雅士利
- 拼多多砍一刀砍到铁板
- 灰色直播:薇娅们偷税,小主播抓小三变现
- 十年48系,终成元宇宙
- 微软买的不是暴雪,而是开启科技未来的锁钥
- 告别北上广,我回农村开网红小院
- 超写实数字人设计孵化服务商「燃麦科技」获SIG数千万人民币Pr...
- 樊登读书披露一年收入10亿,知识付费四大天王谁最强
- 687亿美元,是暴雪的落幕还是重生
- 集采发威,长春高新挥别躺赚时代
- 优衣库开始在中国失宠了吗
- 你玩的游戏,都比你更懂高科技
- 培育钻石大火,人人都能克拉自由了吗
- 斑马家政云完成8千万元A+轮融资,重新定义家政行业
- 蔚小理冲破魏建军的“长城”?
- 大厂为什么都想做“种草”?
- 福建矿业大佬凶猛
- 首发 | 「街景梦工厂」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这条6000亿赛道开始升温
- 看完这些过年大动作,我想回老家当土狗
- 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引导基金 子基金及子基金管理人投资筛选标准
- 网传盒马独立融资,生鲜的资本故事还丰满吗
- 网约车大战重启,乱象重出江湖
- 国产车企都在混什么?
- 春节档神仙打架,利好哪些上市公司
- 作业帮受邀出席稀土开发者大会 分享服务治理探索和落地实践
- 《梅艳芳》拯救香港影市
- 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引导基金设立,规模50亿元
- 28家企业完成融资,近百家资本涌入,医美上游谁是最强王者
- 快手春节活动分22亿红包,官方公布总冠方营销玩法
- 百货商场谋转型,“购物中心化”成趋势
- 《开端》开了个好头吗
- 作业帮推出智能硬件“小鹿写字笔”,黑科技提升孩子写字素养
- 当男生贴起面膜,VC赶来了
- “碳中和”成热点,拖鞋、玩具和汽车配件公司都要做光伏
- 祛魅元宇宙:一文看懂的投资逻辑和哲学思考
- 字节再变阵,「代理人」战争终结
- 快递价格战结束了吗
- 手握年轻人的B站,却握不住未来
- 辛巴们梦碎起步股份
- 微软买暴雪要弄元宇宙,任天堂不Care
- 砸下687亿美元,拥有COD的微软能挑战腾讯和索尼吗
- 动视暴雪为何价值687亿美元,元宇宙诸神之战开启
- 首发|儿童健康鲜食品牌「唯鲜良品」获峰瑞资本投资
- 字节裁撤投资业务,腾讯投资合伙人退出多家法人,蚂蚁减持众...
- B站的审核员不够用了
- 微软收购暴雪,等于张无忌学会太极拳
- 散户神坛变“祭坛”,Robinhood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 红杉中国,一只罕见新基金诞生
- 过气韩束,能撑起上美IPO吗
- 贴身肉搏 午餐肉打响铁盒之战
- OKAI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中金汇融基金领投
- 72小时筹集4000万美元,Web3.0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