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世界滚动:宋朝经济占世界八成是真是假?一文带你了解宋朝“富庶”的真相

很多人对宋朝的印象普遍是经济富庶,人民生活水平很高,虽然不擅长对外征战,但国库收入在历朝历代名列前茅,甚至有人认为宋朝时期的GDP占世界的八成,每年用于换取和平的岁币只是小菜一碟而已,那么这些关于宋朝的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分析宋朝“富庶”背后的真相。

生产总值


(相关资料图)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是一个现代经济学概念,计算时需要符合现代经济学的标准,同时要有大量详细准确的数据作为支撑,古代社会受条件所限人口统计未必十分精确,并且还要对全部人口的生产力进行统计,缺少各项关键指标的前提下宋朝的GDP是很难估算的,另外还要统计当时全世界的GDP才能计算出宋朝所占的比例,但当时许多地区还都是原始国家、部落,甚至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这些国家或多或少也创造了经济价值,但这些国家的GDP却无法计算。

《世界经济千年史》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用自己的测算方式估算了两千年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GDP规模,结论是北宋时期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是22.7%,而西汉时期为26.2%,明朝时期为29.2%,清朝时期为32.9%(历代最高比重),这几个时期都明显高于北宋时期,所以如果参考《世界经济千年史》这本权威著作的研究成果,宋朝时期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但远远未达到八成,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的排名也并不靠前。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城

很多人认为宋朝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但其实宋朝本质上仍是以农业立国,商业无非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交易过程本身并不创造新的财富,所以不论商人赚了多少钱都和GDP关系不大。

财政收入

有人说宋朝一年税收超过一亿两白银,而明、清两朝也不过几千万两,所以宋朝的富裕程度远超明清,那么真相又是如何呢?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黄仁宇根据《宋史·食货志》的记载说宋朝的财政收入有一亿六千万,不过英文原版中这个数字后面的单位是“unit”,而中文版则把“unit”译成了“贯”,有人根据宋朝“一贯钱等于一两银”的比例得出宋朝每年财政收入一亿六千万两白银的结论,让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宋朝的税收制度是货币税和实物税并行,除了货币还缴纳粮食、布匹等实物,计数单位也完全不同,铜钱以“贯”为单位,金银以“两”为单位,布帛以“匹”为单位,谷盐以“石”为单位,官方统计时会将数字混杂起来,所谓“天下总入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其实就是把所有货币税和实物税的收入加在一起的数字,各项税收的数字在《宋史·食货志》中有明确记载,由于各种物品的价值不同,所以也就无法得知宋朝的实际收入,但有人曾估算宋朝的财政收入大约六千万贯,大家觉得六千万两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甚至超过了明朝,但六千万贯和六千万两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北宋铜钱

宋朝的货币名义上是“一贯等于一两”,懂经济学的都知道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储备金作为保障,但宋朝滥发交子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市场上一贯钱与一两白银并不等价,由于货币价格波动较大,各地区、各时期货币的价格也各有不同,因此宋朝的财政收入很难有统一的量化标准。李龙潜先生以货币对粮食的购买力为基础,将宋明两朝的财政收入进行对比得出宋朝的财政收入为四千六百一十五万石,而明朝万历年间达到了四千七百九十三万石,这样看来宋朝的财政收入比明朝的平常年份还要低一些。

北宋铜钱

许多人觉得宋朝的财政状况似乎一向不错,很少出现财政赤字,实际上是由于宋朝实行的“禁榷”制度使许多商业活动都变成了官方垄断,汉武帝曾在攻打匈奴的时候开始实行盐铁专营制度,而宋朝不仅垄断了盐、铁,还垄断了酒、醋、茶、矾等生活用品,因此宋朝的赋税在历朝历代中名列前茅,朱熹曾评价道:“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赋税很高并不能完全与经济繁荣划等号。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城

《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让人们误以为宋朝国泰民安,原因其实是赵匡胤采纳赵普“制其钱谷”的策略,让各州收缴赋税之后除必要开销之外统统送往汴京,这样做的好处是各州由于缺乏足够的开支会更容易控制,但各州在缺乏足够开支的情况下也无法继续发展,当时的情况就是用整个国家的财富供养一座都城,东京汴梁虽然繁华,但汴京以外的州县多是一片凄凉。

《雪夜访普图》

现在人们都认为宋朝经济繁荣、百姓生活丰富多彩,那都是一叶障目,如果宋朝真的只有军事方面较弱的话,那王安石为何还要搞熙宁变法?从长远来看,经济和社会都在进步,宋朝与唐朝相比有天然优势,比如取消了宵禁,推进了城市化,但不管怎么说,宋朝的经济都不如后世的明清两朝。

军事实力

众所周知,宋朝的军事实力很弱,在辽、金、西夏的攻势面前屡屡陷入被动,每年都要用岁币换取和平,有人说宋朝财大气粗,每年的岁币只是小菜一碟,但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宋、辽虽然达成了“澶渊之盟”,但为防备对方的突袭设置了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冗兵”导致军费开支不断增加,渐渐形成了所谓的“三冗两积”,即冗兵、冗官、冗费、积贫、积弱,若能攻下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只在山海关保留部分兵力,节约大量开支,可惜宋军实力太弱,只能用钱换和平,那为何宋军战斗力如此不堪呢?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普遍的说法是宋朝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文官虽然擅长政治,但却没有从军经历,上了战场只会纸上谈兵,可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宋太祖赵匡胤是不允许文臣掌兵的,要么派功臣名将出征,要么亲自披挂上阵,“重文抑武”在宋太祖时期没有出现过,从宋朝开国至宋仁宗时期,宋军前方统帅都是专业将领,很少出现文臣。

高梁河之战中宋太宗中箭导致士气大乱,兵败如山倒,雍熙北伐未按宋太宗的计划进行合围,军队各自为战,最后被打得溃不成军,澶渊之战中王超率领的十万定州军龟缩不出,宋真宗无奈之下与萧绰达成了“澶渊之盟”。

宋攻辽之战示意图

在与辽的战争中负责指挥的都是专业将领,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实际上正是因为“澶渊之盟”让宋朝皇帝发觉武将还不如文臣寇准可靠,“重文抑武”才越来越突显,还有人说宋朝先天条件差,打造不出精锐的铁骑,自然敌不过契丹的铁林军、西夏的铁鹞子、女真的铁浮图,可是从唐朝至五代时期养马事业一直发展得很好,宋真宗时期全国共有十个牧监,养了二十万多匹马,足以支撑一支规模庞大的铁骑。

自从双方达成“澶渊之盟”后马政就荒废了,许多牧区被夷为平地用来耕种,宋神宗时期推行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颁布保马法、户马法等新政,又大量采购马匹,彻底解决了缺乏马匹的问题,说宋朝无法训练骑兵是夸大其词,中国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不可能连马匹都找不到。

澶州之战示意图

唯一可信的说法是当时的少数民族学会了冶金、铸造等先进的军事技术,对武器进行了升级,同时还学会了建立健全的国家制度,契丹人建立了辽,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女真人建立了金,蒙古人建立了元,总而言之,他们已经不是匈奴和突厥那种松散的部落联盟,而是完全由官僚体系组成的国家,自然要比以前更难对付。

北宋时期全图

但这并不能成为宋朝屡战屡败的借口,宋金联合灭辽时女真人不过是刚从白山黑水崛起的小部族,却凭借三千七百多人一举歼灭辽的两万精锐,此时女真的组织能力和武器装备都比辽弱很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帝国时也仍是以万户为单位组成的部落联盟,所以客观因素只能说明宋朝对外战争的难度比以往大幅提升,但并不能掩盖其军事实力低下的事实,宋朝没有的东西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也未必有。

要说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天然屏障,那么刘邦、朱元璋在起步的时候有什么?要说对方组织严密、装备精良,那么自淮西起家的朱元璋如何能从南往北完成统一?说到底还是能力不行,不能把问题全部归咎于客观原因。

标签: 财政收入 澶渊之盟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