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似药的命运沉浮
过去十年,在中国创新药界,biosimiliar(生物类似药、生物仿制药)是一个异样的存在,承担了各种角色和极其复杂的命运。
它虽然是仿制药,但生产门槛高、市场大,是有实力但不想涉足“九死一生”创新药研发冒险的先行者的*选;在2015年,毕井泉开启中国创新药飞速发展的那场改革后,资本纷纷进入,将biosimiliar硬生生捧成高估值的创新药。泡沫之下,药王阿达木单抗,在中国有7种类似药上市;还有20多家药企在布局的贝伐珠单抗、10多家申报的利妥昔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等……
内卷的结果是,把自己卷进了国家药品集采的视野。2018年开始的国家药品带量采购,虽然起始于化药仿制药,但“应采尽采”的原则,让同一品种多家竞争的生物类似药也满足了集采的标准。
【资料图】
2022年,属于生物药的胰岛素集采落地,生物类似药可能参与集采的猜测甚嚣尘上。而生物药是在细胞中培养出的药,对工艺和设备要求极高,成本再砍也比化药仿制药高太多。一条产线上规模,需要几年的投入。“如果花费上亿投入了,再遭遇集采,可能血本无归。”一位药企人士担心。
而此时,2021年前后,创新药资本寒冬到来。集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生物类似药的头顶,即使尚未落下,也一下子将布局biosimiliar药企的估值砍去大半。
“当年,它比First-in-class风险低,资本追捧。现在资本连看都不看biosimiliar。”一位从业者在提及现在多家药厂因为资本的选择,率先砍掉biosimiliar的项目。
作为曾经的创新“次优选”,biosimiliar在中国有过辉煌的时候:它成就了复宏汉霖从biotech迈向biopharma,也助力齐鲁制药、正大天晴从bigpharma向biopharma转型。此后在中国,biosimiliar似乎难有新入局者,这个赛道或许“烂尾”。
但在全世界,biosimiliar却依旧有极大的市场前景。尤其在医保基金花费甚巨的欧盟等国家被看好:当原研药专利到期,biosimiliar会以更低的价格,瓜分原研药的市场。随着近年部分重磅生物原研药的专利陆续到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4年全球生物类似药的规模近为17亿美元,2018年翻了4倍多,达到了72亿美元;而预计2030年,这个市场将再翻20倍,达到1644亿美元——是药王阿达木单抗的近十年的销量。
而在另一些业内专家看来,biosimiliar本来可以承担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重任。免疫学家、创新药投资人、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荣誉理事长朱迅认为,大规模生产制造亚洲具有优势,而亚洲最有机会的国家就是中国。若将眼光拉长到十年之后,“中国制造在医药领域,在全球上一定会大放光彩。”其中,biosimiliar就是最关键的领域之一。
而在当下的十年中,中国biosimiliar该何去何从?
01、中国需要生物类似药
2010年前后,是生物药阿达木单抗(修美乐)奠定全球新药王的关键时期——每年超百亿美金的销量,如今依旧稳居全球*。胰岛素,也属于生物药。这些主要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病的生物药,适应症极多,市场动辄百亿、千亿美金,本身被看作是人类医学的未来。
而biosimiliar,可以理解为是生物药即阿达木单抗等的仿制药。
在推行全民医保制度的欧盟,其在2005年就先一步发布了生物类似药产品指南,大力支持生物类似药的发展。
对于当年中国进入biosimiliar领域的从业者来说,他们的逻辑非常简单:“中国和欧洲一样是全民医保制度,面临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自然也有发展biosimiliar的需求。”
但biosimiliar又与化药的仿制药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原研药到期后,其专利悬崖也不会太陡峭,因为其生产和审批成本太高:
生物类似药是通过细胞或生物体生物合成,例如阿达木单抗的晶体结构复杂,对生产过程的变化敏感,需要昂贵的特定生产设施,很难重复性生产。
因此,不同于化药一般只需要一期临床试验,生物类似药需要完成完整的三期临床,且上市后仍需进行药品安全监测(四期临床),还需要证明其“相似性”,不允许自动替代原研药。
许多人拒绝使用“生物仿制药”的说法,因为生物类似药从来无法做到真正的“仿制”,只能“类似”:“不仅要氨基酸聚氯酯,还需要二三级结构相同。同样一个单克隆抗体,大分子的修饰点位形成的变异体有108种,这108种的差异可以表现在一些电荷、分子大小、糖谱等等,很容易就做得不一样。”
在节省医药费用支出上,生物类似药已达成了一定成就:据AAM报道,2020年美国生物类似药节省医药支出达到79亿美元,并预测将在未来五年至少再节省850亿美元支出。
IQVIA和Vcell在2019年联合完成的一项药物经济学研究指出,当曲妥珠单抗的生物类似药定价为原研的50%时,在中国五年最多可以多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患者近10万人、节约医保基金39亿元。
在商保盛行的美国,FDA对于生物类似药的态度非常谨慎,在定义、可替代性、命名尾缀等方面争议不断,直到2015年才批准*个生物类似药上市。2018到2020年,安进和辉瑞的biosimilar产品在美国市场率先实现了放量销售,成为拉动营收的核心动力。
不仅如此,biosimiliar的研发成本还会比创新药低出许多:做first-in-class太难,而既有原研的创新药已经过市场验证。在维持高价的专利期过后,只待biosimiliar逼其降价,biosimiliar的出现符合各方期待、虚位以待,“在自主创新之前,这也是消化美国创新成果的重要一部分”。
更何况,生物仿制药和化药仿制药不同,其在生产工艺、市场推广上都有较高壁垒。一旦研发成功、并顺利占有市场,就可筑起较高的护城河。这是一种有一定门槛、但研发和市场风险都较小的创新方式。
02、难以复制的复宏汉霖和齐鲁制药
2010年左右,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等全球生物药大单品的原研药,在中国的专利期尚有3-8年的独占期,仿制药的研发适当其时。
时值海归博士归国创业的热潮。已过不惑之年的刘世高是生物药巨头公司安进的质量控制总监,在2010年与有相似经历的姜伟东共同创立复宏汉霖,与复星医药签约,成为其旗下生物技术公司。
一直到现在,复宏汉霖的slogan仍是“可负担的创新”。与国内一众从“零”开始、意欲冲击first-in-class的biotech不同,刘世高与姜伟东一开始就选择了生物类似药赛道,并同时布局利妥昔、曲妥珠、阿达木等几个大单抗,全力备战biosimiliar。
业内人士分析,复宏汉霖*的优势之一在于刘世高做CMC(Chemical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的出身背景,这对于讲求稳定质量控制的biosimiliar来说至关重要,“他对产品的工艺和质量是非常有讲究的,所以才能做出来不错的产品。”
biotech中有此类背景水平的创始人难得,相比之下,bigpharma则能依靠强大的仿制技术经验和足够稳定的生产线来获取做biosimiliar的条件。比如国内仿制药、生物类似药龙头之一齐鲁制药。
“罗氏的全球CMC的负责人专门到齐鲁去参观拜访过,当时和我们说,在中国能把生物药做好的,包括罐子、表达量这些工艺,齐鲁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一位曾在罗氏工作的员工回忆。
“是biotech还是bigpharma来做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它工艺水平的底蕴,适不适合做biosimiliar。”上述人士说。
2015年,CFDA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国biosimiliar进入快车道。bigpharma布局biosimiliar的代表是齐鲁制药、正大天晴、海正药业等,biotech中则有复宏汉霖、信达、百奥泰、三生国健等。
2019年,在利妥昔单抗在中国专利期到期7年后,*款生物类似药——复宏汉霖的汉利康获批上市,中国“biosimiliar元年”从此开启。这一年,百奥泰、海正、齐鲁都有生物类似药上市,利妥昔、阿达木、贝伐等大品种放量有望。
业内人士回忆,2018年正是创新药行业热钱涌动之时,biosimiliar尚有故事可讲,“觉得这未来在中国肯定是很大的一个市场”“只要有产品就能上投资”。复宏汉霖的成功也调动着biotech继续进入biosimiliar行业的热情:
通过率先成功实现几个大单抗生物类似药的商业化,复宏汉霖在2021年实现16.8亿元的营收,其中曲妥珠单抗的生物类似药国内销售收入8.7亿元,亏损也在逐年收窄,盈利在即。
靠着大胆、务实和对biosimiliar的坚定选择,复宏汉霖从biotech一跃进阶为biopharma,一时传为行业佳话。
2021年,齐鲁的安可达、复宏汉霖的汉利康两款生物类似药,分别使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实现了国产替代,超过原研药在国内的销售额。
尤其安可达,在罗氏的原研药安维汀于2010年国内获批的同年,齐鲁就立项研发。东方比特数据显示,2021年,安可达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几乎是安维汀的两倍,成为*实现国产替代的生物类似药。
但转变也发生在2021年。这一年,胰岛素开始全国带量采购,生物类似药集采此前甚嚣尘上,而后终于尘埃落定。
03、集采宿命
生物类似药是否集采,在医保、医药政策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较为激进的一派认为,生物类似药未来费用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且大单品也有至少五六家药厂在研,是时候启动集采了。
较为保守的一派认为,生物类似药不同于化药,一致性评价难做,药效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难以以量换价,集采需要谨慎;且国内生物类似药同创新药一样,尚在初步发展阶段,应给药企更多发展空间。
“晚一点比较合适,也许2024年的第二批,或2025年再开始集采比较好。”一位接近医保部门人士称。
2021年后,情势开始趋向于保守一派: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在临床中胰岛素集采的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医患对胰岛素生物类似药的认可度不算高。
一个佐证是,在胰岛素集采落地一年后,中标大厂甘李药业2022年营收与利润双降,首次由盈转亏。财报中甘李药业坦言,这是由于胰岛素产品在国家集采后量不抵价,“短期销量增长暂时不能冲抵价格下降带来的影响”。
在争议之中,肿瘤生物类似药的地方集采在2022年开始了。这一年,广东牵头的11省药品采购联盟、安徽相继对利妥昔单抗及其生物类似药进行集采。
其中,信达生物在11省药品采购联盟的集采中以886元(100mg:10ml)的报价中标,降幅近60%;复宏汉霖、原研罗氏分别降价48%、16%,进入备选名单。
“集采以后,尤其是广东的那次集采后,价格下降了那么多,对很多公司做biosimiliar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家普遍变得比较悲观。”一位创新药从业者说。
浦银国际研报认为,信达将把握这次中选机会快速扩张进院渠道,继复宏汉霖之后,继续蚕食罗氏利妥昔单抗在国内的份额。
实际上,率先实现国产替代的复宏汉霖汉利康和齐鲁安可达,正是靠降价、进入医保系统而快速占取市场份额:
汉利康上市当年即在贵州等省份挂网,价格1648元/支(100mg/10ml),仅为罗氏原研美罗华的70%,上市半年后又降至1398元/支;
安可达也在上市后正式以1266元/支(4ml:0.1g)在福建等省挂网销售,较罗氏原研安维汀1934.26/支元降价34.55%。
商业化数年后,生物类似药的推广问题也开始显露:原研药铺路市场教育在理论上成立,现实中,生物类似药要进院,面临着医患用药习惯难以改变,药事会越开越少、新药难进院的问题。
更何况,严格来说,生物类似药并不是仿制药,理论上生物药无法做到真正仿制,“每个药厂,甚至同一个药厂不同批次的药效果都会有不同”。据上述前员工,这正是罗氏向医生们推广其原研药的游说重点之一,“所以biosimiliar要在推广上做更多的努力。”
不同医院对生物类似药的认知也不一样。
一位血液肿瘤科医生表示,临床上使用利妥昔单抗已基本以汉利康、达伯华等生物类似药为主,“既便宜,医保又能报销,而且疗效跟美罗华是一样的,副作用也没有什么差别。”
也有医生表示,贝伐珠单抗等生物类似药的疗效“不好说”。而较少接收相应适应证患者的医院,则基本以使用原研药为主。“美罗华以前就在医院药品目录里,科里又用得少,自然没必要重新调整目录。”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血液科医生说。
一个在推广上不尽成功的案例是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在全球范围,阿达木单抗的原研药修美乐被称作“药王”,厂家是艾伯维,近10年来占据全球处方药销售额榜首,2022年达212亿美元。但因获批适应证少、价格高等原因,其在中国市场长期遇冷,年销售额不过千万级别。
而矛盾的是,国内已有海正、信达、复宏汉霖、正大天晴等7家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据米内网,2021年阿达木单抗及其生物类似药在中国累计销售17.3亿元。
“没有一家卖得很好的,包括原研。”上述从业者坦言,“去仿全球的一个很好的药,如果它在中国市场本身表现不好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要从头做品牌影响、做市场,成本太高。”
04、400个研发管线,药企开始转型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生物类似药在国内上市不过三四年,临床使用还有很大空间,“适应证扩张、医生教育推广都需要过程。”
尽管在医院内还没有大量放量、对外界来说“生物类似药”甚至还是个新鲜词汇,但在业内,biosimiliar早已“讲不出什么新故事”。成本之高、集采之快、推广的难,加上研发的“卷”,使资本市场对于biosimiliar的投资热情迅速冷却。
biosimiliar在国内的“卷”已是众人皆知。除了卖得不好却有7家类似药产品上市的阿达木单抗,还有20多家药企在布局的贝伐珠单抗、10多家申报的利妥昔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等。
据药渡数据库,截至2019年12月,中国生物类似药研发管线数量约400个,位居全球*,约180家企业在布局生物类似药。
资本市场冷却固然有大环境的原因,但当大环境不好,biosimiliar就会先一步,成为被资本放弃的对象,“红利期已经过去,现在创新药都自身难保,更何况是你biosimiliar?肯定都是想要first-in-class。”
这对于尚无法实现盈利、靠融资支撑管线研发的biotech们来说是致命的。据“医药投资部落”总结,在一批“资金枯竭的biotech”中,迈博药业名列榜首,其研发费用仅能够支撑0.23年。
而迈博正是一家以biosimiliar为核心的biotech,三款核心产品均为生物类似药。2022年,迈博全年药品销售收入均来自英夫利西单抗类似药,共计2154万元,占全年总营业收入的39%,低于CDMO带来的收入。
2022年4月,只有一款产品——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的嘉和生物,创始人周新华离职。此前,其董事会成员李明、易清清也在2021年先后离职。
也有biosimiliar在寻求新的出路。
在所有以biosimiliar为核心的药企中,受医保和竞争者影响*的莫过于三生国健。2005年,在国内创新药尚未大规模起步之时,三生国健的依那西普类似药益赛普就已上市,比“药王”修美乐早整整5年,牢牢占据国内TNF-α抑制剂市场的半壁江山,占自身营收90%以上。
2019年,修美乐通过医保谈判降价83%,年治疗费用低于益赛普,国产竞品阿达木单抗类似药也纷纷上市。当年,三生国健宣布益赛普降价50%,业界哗然。
“临床治疗单抗类已经升级,(不降价的话销售层面)基本很难了。”三生制药前员工说。
此后,三生国健逐渐走上了创新+仿制+CDMO多元化道路的轨道。
对三生益赛普造成压力的,还包括拥有阿达木单抗类似药的百奥泰,而后者的转型却难称成功。百奥泰目前3款商业化产品均为生物类似药,其对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投入曾占总研发费用近75%,超过10亿元。
近年,百奥泰为摆脱生物类似药的“阴影”努力往创新药上转型,但临床上不甚成功,于2021年相继终止了两款ADC和1款PD-1的临床试验。2022年,两款作为公司营收主力的生物类似药均出现营收大幅下滑。
从业者认为,进入biosimiliar的窗口期早已过去,如复宏汉霖、齐鲁一般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模式几乎不可复制。“全球该仿的都已经仿得差不多了,而且都至少有五六家在仿。除非某个大单品能抢先前二名的位置,不然后来者是连汤都喝不到了。”
更何况,复宏汉霖的biosimiliar之路究竟能走多远,业内人士都还“看不清楚”。实际上,复宏汉霖也在开始走“仿创结合”之路,其创新药管线丰富,创新药斯鲁利单抗在多个瘤种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05、如何走出红海?
从研发管线来看,如若国内已是一片红海,那么走到海外去有机会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眼下的可能性甚微。“对美国来说,中国的生产线和FDA的审评要求可能存在一些gap,互检互通比较困难,而且商保的议价能力非常强,销售渠道、找当地的销售团队都会非常困难;而欧洲早已是biosimiliar的天下,价格已经很低,中国的产品很难再打进去。”
2022年5月,信达宣布终止与美国医药公司Coherus关于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license out的合作,影响因素是“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北美市场动态以及受疫情持续影响开发延误”,公告当日盘中跌超8%。
在全球市场,因为竞争加剧和专利诉讼成本高昂,biosimiliar的市场早已发生变化。2017年起,默沙东、默克、山德士、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国药企均收缩了生物类似药的业务。2022年,渤健向三星出售主要业务为生物类似药的三星生物合资股份、晖致的生物类似药业务卖给了一家印度公司。
不过在2022年,国产biosimiliar出海也有好消息。复宏汉霖在2022年6月公告称,与跨国药企Organon就帕妥珠单抗、地舒单抗两款生物类似药合作,Organon将向复宏汉霖支付协议金额5.38亿美元。
放眼长远,不着重当下困境,也有人对biosimiliar出海寄予厚望,认为中国能凭借强劲的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发展biosimiliar。
朱迅曾指出,贝伐珠单抗及其生物类似药未来3-5年的使用量会达到目前使用量的十倍,而抗体蛋白的生产是刚性成本。“在大幅度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要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谁能做到谁将获得机会。”
金春林指出,目前制造生物类似药的试剂、设备等尚未实现国产替代,价格尚有下降空间。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要缓解biosimiliar目前发展的窘境,*是谨慎集采,“biosimiliar毕竟是个新的东西,不能用解决历史遗留的手段去处理它。”第二是限制每个品种的获批数量,避免低质量和价格战,也省去不得不集采的担忧。
CDE也在行动中,比如2020年发布《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发布《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从技术层面规限了生物类似药的发展。
“该卡的审批上得卡一卡,但头部的biosimiliar公司也应该扶持,从注册、准入、监管等方面。”上述人士称,biosimiliar需要政策引导以走入正确方向,“毕竟初衷是利国利民,自身也能够有很好的前途。”
参考文献:
[1]王晨.吴妮.创新药困在U型底,如何绝地求生?[EB/OL].https://mp.weixin.qq.com/s/l01UIaGtmPitlfAyVifVmg,2022-12-20
[2] 王守业.原创 | 聚焦生物类似药(2):生物类似药 VS. 化学仿制药[EB/OL].https://mp.weixin.qq.com/s/x4KTamIB302Ed6W_F5Bltw,2016-03-11
[3] Nesta.星条旗下的宝藏:美国生物类似药市场2022概览[EB/OL].https://mp.weixin.qq.com/s/yuNgtQ7hG93JM5hXDbIiBw,2023-03-17
标签: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军队抽组医疗力量承担 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通电话 创造更多合作成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排行
- 腾龙股份股东王柳芳减持302.01万股 价格区间为14.81-15.90元/股
- 因个人资金需要 新泉股份实际控制人唐志华拟减持不超1124.54万股
- 信捷电气股东邹骏宇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60.41-67.50元/股
- 国家卫健委:湖北以30个省外新增病例17例
- 因自身资金需求 科森科技股东徐宁拟减持不超3.71万股公司股份
- 中公高科股东潘玉利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20-20.60元/股
- 多地患者治愈后“复阳” 对疫情防控提出新挑战 五大焦点权威解析
- “精诚合作,打赢这一仗!”
- 生态环境部:自1月20日以来全国已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 ...
- 承诺两年扭转乱象 银保监会加快推进意外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
精彩推送
- 生物类似药的命运沉浮
- 片仔癀凶猛,一次性提价30%
- 2023,剧集上市公司翻身之年?|环球看热讯
- 4月CPI同比增长0.1%,果然,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_天天快资讯
- 谁是未来最大赢家?三大趋势值得关注,制造业将成城市竞争“...
- 4月CPI同比增长0.1%,果然,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 世界热门
- 七里河区发改局:抢抓数字经济风口,谋划经济转型路径
- 观天下!18A的预期ED:当减肥药出现「审美疲劳」
- 任泽平:中国经济并未通缩,维持经济复苏初期判断 焦点快看
- 锂鑫自动化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洪泰基金独家投资|全球关注
- 和杨幂分手后,嘉行和乐华模式孰优孰劣?
- 低价股阵营正在扩容 A股共有473只个股股价低于4元
- 百元股数量较高位减少四成 焦点观察
- PC市场不死
- 天天快报!储户银行卡被冻结刷屏 专家建言:避免“误伤”正常用卡
- 全栈HUD供应商「泽景科技」获2亿元D轮融资
- 26.84万,北京人均存款第一!
- 【聚看点】4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快速增长 汽车出口继续延...
- 2022重庆经济改革创新参评案例|西部地区首单基础设施REITs(...
- 当一个普通人被流量选中
- 环球热点!商务部:今年一季度21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6%
- 环球观焦点:轮到CFO们救场了
- 中国4月份CPI同比上涨0.1%_视点
- 焦点!打造区域性品牌课程群 福田区第二届课程建设博览会举行
- 三年拼下3个亿,杨幂累了-世界观热点
- 品牌操刀音乐节,能赚回本吗?
- 天天微速讯:交个朋友「曲线上市」,资本宴席上却少了罗永浩?
- 环球百事通!长江宏观:通缩言过其实,关注核心通胀
- 樱桃汇带你看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一次会议释放了什么信号?|...
- 世界视讯!巩固工业生产稳步回升
- 环球焦点!华西宏观:通胀或已处于U型底部
- 中东财团,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当前快播
- 前4个月汽车产销同比转正 新能源市占率达27%_头条焦点
- 看热讯:国产实验室耗材头部品牌「科进生物」完成近亿元融资...
- 5746家芯片公司「出局」,这一芯片赛道却吸引厂商争先恐后布局
- 毕竟,刘强东从未离开过
- 微盟集团首季业绩快速增长 拟回购可转债和股份_快报
- 4月份CPI同比上涨0.1% 全球要闻
- 广东探索布局双向“飞地经济”模式:思路由转到建,变简单产...
-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增22%
- 全球滚动:广发宏观郭磊:核心CPI大致正常,PPI数据隐含宏观经...
- 全球热点评!4月CPI同比涨0.1% 物价总体水平运行在合理区间
- 全球观天下!深圳首个保税研发与测试中心在前海正式开业
- 环球头条:2022年GDP十强县出炉,这些超级县为何这么牛?
- 世界通讯!全力拼经济才能救“通缩”
- 分析|4月住户存款和贷款为何同时减少-热点评
- 每日报道:IMF最新展望:中国将继续成为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增...
- 今热点:全年物价将在合理区间温和波动
- 【每周经济观察】“负电价”提示储能产业勿掉队|要闻速递
- 理性看待物价阶段性下行
- 共建湾区推动高质量发展 SmartHK香港论坛将重临广州
- 巩固工业生产稳步回升_热门看点
- 从大数据里读懂 “郑州数字经济”
- 4月CPI同比上涨0.1% 全年物价或低位运行
- 视讯!宾阳:投资开局实现稳增长 起步争先势头强
- 今日看点:目标“2万亿”,湖南该急了
- 焦点关注:4月份CPI同比上涨0.1%
- 环球热消息:深职院第四届“劳动教育文化月”正式启动
- 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 社融季节性回落 每日观察
- 4月社融呈季节性回落,专家:居民消费信心仍需进一步稳固|全...
- 重磅数据,不及预期!_全球热点
- 2022年云南年平均工资公布!这些行业工资最高→-当前热讯
- 头条焦点:4月CPI同比微涨0.1%,PPI跌3.6% 专家预计,PPI底...
- 新华财经|4月份CPI同比上涨0.1% 预计全年物价处于低位运行 ...
- 若“四座大山”搬不走,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将在2056年,被美国...
- 最新快讯!消费市场加速回暖 上海“五一”期间这项数据居全国...
- (经济)自贸试验区助力外贸外资平稳发展|精彩看点
- 中国吸引力十强城市:地级市苏州排第7,重庆成都开始两极分化...
- 环球热点!京东一季度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4% 产发和工业赴港上...
- ISG深圳国际创投节之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 深圳电信助力深圳打造5G-A“全国第一城”,两大创新方向商用...
- 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需关注经济修复中的薄弱环节
- 世界头条:中信证券点评4月金融数据:信贷节奏重归平稳 4月...
- 24座“万亿城市”一季报:西安增速领跑,1城负增长|最资讯
- 环球时讯: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188亿元,M2增速回落至12.4%!...
- 4月存款减少、贷款增长放缓 恢复需求仍是经济回升关键所在_...
- 焦点快播:如祺出行4月订单合规率居全国第一,已获得在广州开...
- 加元兑人民币汇率今日价格 5月11日100加元今日换多少人民币...
- 看点:澳元兑人民币汇率今日汇率查询 5月11日100澳元汇率多少?
- 极致服务、高质增长!京东物流一季度营收367.3亿元,外部收入...
- 英镑兑人民币今日汇率 英镑汇率换算查询05.11_环球观热点
- 学校心理课怎么上?教师数量如何定?这份计划说明白了 当前焦点
- 日元兑人民币汇率2023年5月11日 100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 看点:第十二届金洽会暨2023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佛山在佛山举办
- 新加坡元兑人民币实时汇率 5月11日新加坡元今日多少?
- 4月CPI、PPI继续走弱,稳增长政策仍需发力
- 4月CPI同比上涨0.1%,专家:或已至全年低点_每日热闻
- 新华全媒+丨4月份CPI同比上涨0.1%
- 世界新资讯:南财快评:CPI底部已现,关注核心CPI节奏变化
- 物价触底了吗?
- 环球滚动:许继电气:截至2023年5月10日,公司股东人数约7.6万人
- 4月份汽车产销量同比快速增长 数据速览→
- 今日观点!国际数字经济创新论坛举办 促数字经济产业加速向丰...
- (经济)4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
-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先进制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给出实践样本
- 省会城市「卡位战」:武汉挤进前四,合肥守住第十_天天讯息
- 央行公布存款减少、贷款减少,流通中货币却增加?咋回事儿?
- 4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
- 顺丰同城作为配送伙伴亮相2023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 环球速看料
- 君跻基因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东方嘉富、吴中生物医药产...
今日要闻
- 4月CPI同比增长0.1%,果然,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_天天快资讯
- 谁是未来最大赢家?三大趋势值得关注,制造业将成城市竞争“新赛道”_全球今日讯
- 4月CPI同比增长0.1%,果然,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 世界热门
- 七里河区发改局:抢抓数字经济风口,谋划经济转型路径
- 任泽平:中国经济并未通缩,维持经济复苏初期判断 焦点快看
- 26.84万,北京人均存款第一!
- 【聚看点】4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快速增长 汽车出口继续延续良好态势
- 2022重庆经济改革创新参评案例|西部地区首单基础设施REITs(渝遂高速REITs项目):基础设施REITs实现全国性基本区域覆盖,体现央企责任与担当-全球微头条
- 环球热点!商务部:今年一季度21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6%
- 中国4月份CPI同比上涨0.1%_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