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突围春招季:有人投千份简历,有人马拉松式面试

去年年初,西西主动辞去北京某互联网企业的工作,回到成都开始“灵活就业”。

当时整个部门的业务被按下暂停键,同事们也都不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西西总担心这种“轻松”不可持续,“说不定哪天就会裁员甚至砍掉整个部门”。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她还是希望能够产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成果,所以决定回老家重新开始。


(资料图)

这一年时间里,她去市集摆过摊,也做过播客,但薪资和产出成果的落差让她准备在今年重返职场。可她发现,自己乐观地预估了职场形势。

2023年的“金三银四”,招聘行业没有完全复苏,虽然一些率先回暖行业相关的公司释放了职位需求,但像西西一样的求职者们,面临的竞争却更加激烈了。

今年大学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的话题也在近期登上热搜, 除了应届毕业生,还有尚未被市场“消化”的“裁员潮”失业者、回流到市场上的往届毕业生以及教培、地产等行业的转型人士,招聘市场供给量暴增。

同时,很多招聘方都更加谨慎。一位招聘者告诉开菠萝财经,公司今年整体的面试流程更长、薪资预算变低,更看中求职者的稳定性和能力复合性。

互联网企业一直备受求职者关注。有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中,零售类、消费类恢复最快,并且仍然*。经过此次“金三银四”,不少HR和求职者意识到,招聘行业的春天尚未完全到来,职场人保持进步,招聘方给足成长空间,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

“金三银四”,找工作依然难

2023年的“金三银四”,依然“静悄悄”。

去年刚从北京某211院校研究生毕业的晨晨,就经历了一场找工作的“马拉松”。去年毕业季正逢疫情,校招期间近二十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她所在的新闻专业仅有两名男生被录取。她告诉开菠萝财经,宿舍四个人中,目前一个考公,一个留在传统企业的冷门部门,一个回了老家。

而她在毕业后的半年里,把能匹配上的岗位都投了一遍,共投出去980多份简历,期间也有过几次短暂的工作经历,但因为KPI太重、上下级混乱等原因,没有通过试用期。

其中一份工作实习了两个半月,每天只拿100元的实习费,“相当于贴钱上班”,晨晨苦笑着称,但最终也没能转正。公司给出的理由是,需要经验更丰富、能直接上手且更稳定的人。

更让她焦虑的是,她当初从老家跨专业考研考到了北京,如今已经不是应届毕业生身份的她,不得不面临两难选择——既不知道能否顺利留在大城市,也不想回老家考公。

今年找工作难的,不止晨晨一人。在她身后,是1158万2023届大学毕业生,这一人数较去年同比增加82万人,规模再创新高。同时,今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加大了今年春招季的求职难度。

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苏秀丽介绍,受疫情影响,从2020年到2022年,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出国比例明显下降,留学生回国就业人数增加,加上一部分往届毕业的未就业人员,今年毕业季的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那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好找工作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裁员潮、教培和地产转型潮下,打开社交平台,解约、裁员、难找工作,依旧是热门关键词。在一份“金三已逝,银四未起,还能不能找到工作”的帖子下方,一位7年工作经验的项目经理表示,自己从今年2月离职,至今仅接到4个面试电话,且均无下文。

32岁的鸿也是一名数据分析师,去年底,在同事因业务调整被优化后,他觉得自己“很危险”,便开始找新的工作机会。他同时用脉脉、Boss直聘、猎聘三个APP投递简历,系统每天都会自动推荐十几个岗位,但基本石沉大海,有反馈的不到10%,进入面试的不到1%。

经过几个月的尝试,他的预期一路降低,现在哪怕一些匹配度不高的岗位他也会投递试试。他发现,今年大部分公司的薪资逻辑,也从业务需求为主变为预算为主,这使得薪资的谈判空间更小了。

在他的理解里,工作时间越长,越是转型难。“不愿意做基础的执行工作,又缺乏挑大梁做管理的经验。心态也从刚开始的有信心变为焦虑,一方面焦虑自己不好转型,另一方面担心现在的工作出现问题。目前跳槽一事只能先放一放,先熬着。”鸿也告诉开菠萝财经。

焦虑、选择少、不甘,是时下这群挣扎在“金三银四”的职场人的真实写照,他们一方面不断调整对岗位和薪资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在告诉自己,保持信心、放稳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消费复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当然,与过去两年的缩招停招相比,今年互联网招聘行业还是出现了一定回暖迹象。

伴随着经济和消费的复苏,涉及衣食住行的行业逐步回暖,与之密切相关的消费类、零售类互联网企业的招聘需求也随之提升。

据牛客网数据显示,2023年春招计划扩招的企业占比35%,扩大校招投入的企业占比22%,远大于校招岗位和预算缩减的企业占比。而一线互联网大厂们是招聘行业恢复的主力军。

今年春季,美团的社招和校招都释放出不少岗位,其中校招将录用超4000名高校学生,一季度社招拟招聘约1万人,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开放了超2200个具体岗位。

其他一线大厂中,字节跳动也于近期宣布开启春季校招。阿里、腾讯虽尚未“官宣”校招,但释放出不少实习生岗位,阿里巴巴招聘官网显示,面向2024届毕业生开启春季实习生招聘,开放超过120种职位。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一线互联网大厂中,带有鲜明消费、零售、科技等标签的美团、字节等公司较快受益于消费复苏,赛道前景较为稳健,继而率先开启一定规模的春季招聘。这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过去两年长期处于降本增效状态的互联网行业,正在渐渐回暖。

不过,知名人力资源专家朱聚鹏指出,经历3年疫情,求职者和招聘方会出现“双向信心不足”的情况。人才端的释放量足够,求职者会看求职和跳槽机会,但面临的竞争加剧;招聘端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企业方会发布职位需求,但在整个招聘匹配环节中,从投递简历、面试到试用期,每一个环节的决策成本都会因为谨慎而变高,招聘战线也因此拉长,双方都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在这样的招聘环境下,什么样的人能抓住这波机会?

多位HR提到,在近两年的就业环境中,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依旧有强烈的需求,并愿意在招纳人才上投入大量资源。

一位金融&互联网行业资深猎头年初以来接触了数百位月薪超2万元的人才,他观察近期招聘市场的新趋势后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对基础员工、特别是中等层次和资历人才的需求在减少,对具备复合能力的人才有了更多需求。“企业越来越希望招到能适应多个岗位的全能型人才。”他说。

鸿也观察到,他面试的多家公司,不论体量的大小,都呈现出“有招聘需求但不着急”的状态,好像现在的人手也基本够用,对于新招的人的要求更“挑剔”,随着行业结构性调整走向精细化,要求求职者具备更多元的技能。

这一观点也被杭州某建筑设计企业的HR证实,她希望培养新员工们的外向型能力和素质,因为市场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我们想培养能画图也能和客户谈判的新伙伴。”

几年前,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就提出了类似观点,他和王兴做校内网时,因雇不起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只能逼着自己两头都学。结果发现,当这两个角色合二为一后,反而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感。他由此提出,社会最稀缺的是“π型人才”:当一个人在两个领域都有认知的时候,他产生的威力不只是1+1,而是1后面加个0。

朱聚鹏认为,复合型人才是当下时代的产物。“当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公司内部就要确定性,就会进入算账逻辑,希望每招一个人都能够有所产出,高效产出的背后,一定需要员工在具备复合能力的基础上,对公司以利润中心的商业化场景进行思考。”

他补充,不管是在面试还是工作过程中,要想得到好的结果,还离不开“成就动机”,即在基础能力和行业knowhow之外,加入“想把足球踢进”的信念,然后以此为结果倒推出需要的能力值和落地方案,这样的能力显然不是单一的,关键在于自己也要相信“这件事能成”,看自己有没有持续拿结果的能力。

2023年,还有“大厂光环”吗?

今年继续“找工作难”,大厂的日子也不如以前好过,但站在就业门槛前的年轻人,似乎仍想从大厂获得些什么。

为什么想去大厂?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过去可能是更高的薪资、更响的名头、更管用的背书、更大的职场圈子等,同时伴随着频繁的加班和巨大的压力。对于近两年的求职者而言,抉择变得更加艰难,很多人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到如今,他们想明白了,之所以还选择大厂,除了报酬之外,或许还因为大厂对人更成体系的培养,他们看中的是获得更多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以及实打实的成长。

毕业后在大厂深耕十余年的鹏扬,对此深有体会。刚毕业时,互联网行业并不是他的*选择,在大连求学的他,许多同学都选择赴日本留学、在日企工作,他原本也打算走这条路。“留学后进日企,毕业后基本就能月薪2万人民币。”

因为种种原因,鹏扬最终没有选择这条看似稳妥的道路。后来,被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鹏扬通过校招进入彼时成立不久、刚经历过百团大战、千团大战的美团,成为美团首位校招产品经理,开启了充满变化的10年。

在美团十年,鹏扬所处的岗位和赛道历经3次大的变化。而每次变化,都源自他在“横向”寻求主动突破。初进公司的两年,鹏扬参与团购业务的用户保障体系搭建。随着体系搭建逐渐成熟,鹏扬对固有工作之外的领域投注了更多思考。

2014年的一次述职中,鹏扬额外阐述了自己在一线调研时搜集到的餐饮大客户的真实需求和反馈,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规划。当时的领导听罢,鼓励他转去做公司新启动的餐饮专项。这也是鹏扬的*个关键性转变,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从C端产品经理转到了B端行业运营策略。在这条新曲线上,他参与了业务上的关键战役,成长为一名管理者。

工作中的鹏扬 / 受访者供图

尽管在新赛道拿到了不少好结果,但鹏扬已习惯于探索不同岗位,历练复合能力。2020年,恰逢美团开辟生鲜零售业务,鹏扬便投身到了更能发挥自己B端经验的相关事业部,做过大客户、接触了物流和商品定价等,两年后,成长为商品策略中心负责人。

回头看毕业后的职场发展路径,鹏扬告诉开菠萝财经,要取得突破,个人努力和公司环境缺一不可。“美团内部不断创造着新的业务、岗位和机会,不断有增长的空间,不至于那么明显地感觉到了瓶颈。”鹏扬借此在企业内部实现了“C端产品经理-B端运营策略-零售赛道”的多次转型,成长为带多人团队的管理者。“跟公司里的高人打交道、在各种岗位上锻炼,像免费上了个MBA。”

鹏扬的故事,其实就是王慧文“π型人才”理念的体现。这种成长导向的理念,印刻进美团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之中。据了解,在美团的95后技术管理者中,校招生占比超过50%。

在近期一场专门针对春季求职学生答疑的直播中,美团招聘负责人魏小康也表示,较之小公司,大厂对年轻人的成长会有更多关注,更注重培养员工的复合能力,因为大厂有复杂、多元的业务场景,能够给年轻人更多轮岗和担当重任的机会。

针对春季求职学生的直播答疑

不少职场人士总结,现在更是个人和公司互相成就的时代。回归稳健发展轨道的大厂们,为年轻人提供岗位和机会,年轻人用历练后收获的成长和能力,反哺公司,也让自己在职场站得更稳。

在注定不断变化的大趋势里,大厂们走在了前面,存活下来且保持向上的中小厂们,也在积极招兵买马。在这一轮新周期里,谁能保证多元业务场景的活力,谁能为年轻人提供培养的空间,帮助他们练就在不同水域游泳的硬核能力,谁就能掌握发展的脉搏。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