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人上冰雪,运动医学康复在雪道尽头
冬奥会冰雪场上,选手们行云流水的动作彰显着速度与技巧之美,令人赞叹不已。荣耀背后,老将们高强度、高难度训练带来的伤病也被人们看到: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赛场冠军徐梦桃,膝盖做过4次手术、半月板软骨被切除了70%。另一位“四朝元老”、“钢铁侠”贾宗洋曾因粉碎性骨折,腿上打了22个钢钉、2块钢板。
此前,人们对于运动损伤的关注集中于高水平运动员群体,随着滑雪滑冰、马拉松等项目推广普及,大众在运动中产生的损伤也被重视起来。
近日,“雪道尽头是骨科”、“第一次滑雪,就刺激到了医院”等在朋友圈刷屏。作为一项刺激的户外运动,滑雪有俯冲、跳跃、旋转的快感,也正因为“快”,摔倒或碰撞时,头颈膝腕肩踝都可能受到冲击。伤筋动骨后,这一雪季就只得加入“干瞪眼养伤群”。
这种情况下,专业的运动医学和康复,能够帮助运动爱好者重返赛场。如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世益教授所言,“功能至上、早期康复、重返运动,是骨科运动医学的灵魂。”当前,治疗后恢复到正常行走,已无法满足运动爱好者的要求,“恢复运动能力”,才是康复目标。
在产业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世益教授曾表示:中国运动医学的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未来在运动创伤、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和运动处方等方面,在植入物耗材、相关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都将迎来发展机遇。
“三亿人上冰雪”、全民健身时代来临,大众对于运动医学服务、康复服务的需求正显著增加,但在供给侧,医院运动医学科室往往一号难求;院外运动康复门诊也尚未起势,2020年运动康复门诊370家,多为个人单店,治疗师同时也是老板;连锁经营的规模多集中在2-5家店。健康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如何在运动康复这片蓝海里,趟出一条扩张之路,正考验着经营者们。
传统骨科成红海,运动医学正起势
“膝盖髌骨关节磨损多,脚踝韧带有撕裂,半年内最好不要打篮球。”听到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的医生说“半年”,20岁的洪锋舒了口气,医生开了内服外用的药,并交待每天做静蹲、提踵等动作。
此前洪锋因为打球时多次崴脚、脚踝长时间肿痛,在家乡市医院问诊,骨科大夫直言“再打篮球,你可能得拄拐了”,让这位篮球迷无法接受。这才下决心托关系、辗转到专业运动医学科,寻求更权威的解决方案。
软骨、肌腱、韧带、关节正是运动医学关注的重点,其主要临床场景包括治疗软组织的慢性损伤、运动意外损伤等。当前国内专门设置运动医学亚专科的医院并不多,除大众耳熟能详的北医三院、积水潭医院、华山医院、上海六院等,多数医院治疗运动损伤是在关节科进行。
运动医学科之所以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迅猛,除大城市本身医疗资源集聚外,人群更为年轻化是重要原因。
“因为年轻人的运动热情、对运动功能的要求比较高,遭遇运动损伤后,也会有更强的意愿去做手术。另外,年轻人关节的结构性问题通常不是很大,比如软骨蜕变不太严重,这时候就适合开展关节镜手术。”一位三甲医院骨科主任医生告诉36氪,运动医学的确是朝阳行业,很多医院正在学习开展这项技术,但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尚未普及。
来源:思宇医械观察
对于医院来说,在没有额外经费补助的情况下,发展运动医学,也需衡量投入产出,至少实现收支平衡。首先,很大一部分运动创伤患者,比如普通的韧带撕裂、半月板二度损伤等多通过保守治疗,并不需要做手术。
进行运动医学微创手术,需要关节镜系统辅助。医院招标采购关节镜系统,多数价格在150-200万元人民币。从关节镜消毒到为患者做完手术,通常需要一个多小时,为了压缩患者等待时长,设置运动医学科室的大医院通常有多套关节镜系统,同时手术。算下来,这笔设备采购和维护费用,对医院也是不菲投入。
设备到位后,关键还要有可以做手术的医生。据36氪了解,对于骨科医生而言,关节镜手术的学习曲线较长,脱产培训期大约在1年左右,还需要通过关节镜诊疗资质考核、获取资质。
因此,只有当运动损伤的患者需求扩大到一定量级,医院才有充足的动力发展运动医学。除了运动人群扩大外,当前骨科的关节、脊柱和创伤耗材产品带量采购都在逐步开展,面对已经成为“红海”的传统骨科,一些医院也将运动医学手术作为特色进行发展,来承接大医院无法覆盖的运动损伤患者。
据悉,2009年中国完成关节镜手术约11万台,2018-2019年约60万-70万台。随着大众健康意识上升,更多人愿意通过微创手术,对习惯性脱臼等易被忽视的运动医学适应症进行干预。
“运动医学的手术开展倒不是问题,如果公立医院决定要成立一个科室,就可以招揽到医生,组织效率很高。”上述三家医院骨科主任表示,完整的运动医学除了治疗外,还包括手术后的康复训练,这对患者恢复运动能力而言很重要,但在公立医院内难以开展,主要是由院外的运动康复门诊提供服务。
运动医学手术、康复环节的衔接,谁来做
做完运动医学的手术后,如何恢复运动能力、重返赛场?以运动中常见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为例,做完前叉韧带重建手术后,可能出现膝关节僵硬(屈曲角度受限)、股四头肌萎缩等并发症。有患者分享术后在康复师帮助下掰腿,“每次弯曲都感觉膝盖像饱经沧桑的老宅子木门,非常僵硬,吱吱作响”。术后进行恰当的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原有机能,正所谓“三分手术、七分康复”。
严方是北京一家运动康复培训机构的培训总监,组织国际知名的康复治疗师、为医院康复科的大夫提供培训,是他的重要工作。“之前和医院的康复科、骨科、神经内科对接得比较多,因为这些科室的患者有康复需求,有些康复师掌握的技术和手法比较落后,医院就想要引进更先进的运动训练方法。”
在他的记忆里,运动康复这一概念2014年就开始在国内涌动。当时医院的康复科多数还是针对脑卒中、脑瘫等神经中枢退行性疾病的恢复,事实上,直到现在这类患者的理疗,仍是公立医院康复科的重点。
这类康复服务更加刚需,医保可以覆盖,但对医院来说,也有发展瓶颈。一些科主任想发展特色服务,也会关注到运动康复服务。
为了打开市场,严方和团队会组织去医院义诊,向主任推广运动康复特需门诊的概念,进而销售培训课程。前两年,这类培训服务还比较稀缺,两个月的脱产培训班可以卖到36000元/人,费用主要由医院来承担。
培训后,康复师/治疗师回到医院,开辟两三百平米的区域、配置一些运动器材、理疗设备,这便有了运动康复门诊的雏形。“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公立医院价格收不上去,”严方讲道。
与躺在床上做设备理疗不同,患者做主动的运动康复训练,需要康复师全程指导,一套康复流程起码得40-60分钟,康复师一天最多做8个人,即便能收到二三百/人次,也才不到2500元的收入,科室也很难长久坚持。“所以,和我们合作过的医院有很多,一直合作的就很少。”
此外,通过运动训练进行康复,需要康复师对运动本身的特点、动作涉及的身体组织和力学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非几个月训练就能够尽数掌握。“很多参加培训的治疗师,喜欢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动作,但哪有那么简单,”严方讲道。
运动康复门诊提供的服务,来源:《2020-2021年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 》
另一位康复训练师陈桥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和医生一样,资深的训练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体系。早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读硕士时,他就苦练英语,国外有康复治疗师到京开课培训,就跑去为他们做翻译,既省去培训费、又能赚个翻译钱。
“这样3天的课程,培训费大概5000块钱/人。参加课程的20个人里面,主要是健身或者瑜伽教练,可能也就三两个康复师。”
到现在,陈桥在运动康复行业工作了快10年,从康复诊所的训练师到个人康复工作室,也有了一定口碑和获客渠道。接触这么多人下来,“即便在北京,10个人中也有六七个不知道运动康复治疗师是干什么的,也有人以为就是足疗或者推拿。”市场教育不足,让陈桥在拓客时有些苦恼。
获客难、利润低,运动康复连锁蹒跚起步
当前,国内各区域已经形成了几个知名度较高的运动康复连锁品牌,如北京的德尔康尼、中康美复、弘道,上海的优复门诊,深圳的医家人运动康复中心等。获客成本、店租金、人力成本高,成为制约运动康复诊所发展的三大项,和口腔、医美等消费医疗服务颇为相似。
“我了解到,北京双井那边的康复诊所,通过大众点评获客的成本大概是2000元/人,”陈桥对36氪讲道。也有抖音粉丝超过100万的康复治疗师,获客会容易一些,但由于粉丝消费能力、门店只能辐射本地一定范围等原因,真正能到店并转化为销售的客户也有限。
36氪采访的另一位行业人士也表达了类似情况,郑奕是华南一家运动康复门诊连锁的创始人,由于和当地医院有较好的联动,需要康复的骨科患者术后会转化到康复诊所去,即便转化率远高于同行,单用户获客成本仍需近1000元,“随着进入者越来越多,获客成本很可能再涨。”
郑奕认为,现在的运动康复门诊和口腔诊所比较像,个人经营的工作室能够维持一定盈利;连锁门店中,治疗师也能够拿到薪酬,但由于净利润低,经营者反而赚不到多少钱。“现在行业里的运动康复中心,少有主流投资机构的资本进入,我们也接触投资人,投资界对这个赛道里的模式还是观望态度。”
净利之所以低,除了获客成本之外,在成本侧,店租、人员、获取诊所执照也是不容小觑的投入。当前运动康复诊所中,能够获得外科康复学等医疗资质的不足1/3,申请获得资质的周期在1-3年左右,也拉高了机构正规化的门槛。
另外,运动康复诊所的面积往往需数百平方米,选址也多在人群密集、交通便利之地,毗邻医院或中高档社区,店租自是不菲。人员方面,除了支付治疗师工资、进行业务培训外,还要面临同行竞价、挖角的情况。关键是到店病人要足够多,诊所内治疗师才能有比较饱和的工作量。
当前,运动康复的价格多在400元-1200元/小时间,一线城市800-1200元/小时居多。郑奕创办的几家康复诊所收费每小时600元,近期开始划分层次,最高级别的康复治疗师每小时收费1000元。康复训练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购买多次培训,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进行主动的运动康复训练,的确考验着消费者的接受度。
国内的运动康复训练90%仍以自费为主;在商业健康险发展较好的上海、北京,优复门诊、和睦家康复等机构可通过商保,分散病人的支付压力;而医保更注重“保基本”,在运动康复上覆盖较少。
作为运动康复诊所的创始人,郑奕对未来还是很乐观,在他看来,全民健身是大趋势,这次冬奥会激发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滑雪过程中时常遇到运动损伤,也更应该推广体卫融合。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这部分群体对运动康复接受度更高,且有自费支付能力,能够逐步带动消费风潮。
结语
近两三年,运动医学的确是一个投资热点,但主要投向了上游耗材和设备。在运动医学的植入物国产率不足2%的情况下,国产替代备受青睐;另外,材料与工艺上的源发创新,也受到投资机构关注。
相比于耗材,下游的医疗服务,涉及手术的运动医学主要在公立医院进行,民营机构空间有限;运动康复训练是公立医院难以覆盖的部分,民营机构也有进入的热情。尽管当前刚刚起步,且困难重重,但这也正是新兴产业积累的机遇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采访对象为化名)
您可能也感兴趣:
今日热点
为您推荐
使用汇宝利app,为您带来全新的跨境汇款服务体验
小康股份回应与华为关系及未来规划
“低首付”丰田金融服务让有车生活触手可及
排行
- 腾龙股份股东王柳芳减持302.01万股 价格区间为14.81-15.90元/股
- 因个人资金需要 新泉股份实际控制人唐志华拟减持不超1124.54万股
- 信捷电气股东邹骏宇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60.41-67.50元/股
- 国家卫健委:湖北以30个省外新增病例17例
- 因自身资金需求 科森科技股东徐宁拟减持不超3.71万股公司股份
- 中公高科股东潘玉利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20-20.60元/股
- 多地患者治愈后“复阳” 对疫情防控提出新挑战 五大焦点权威解析
- “精诚合作,打赢这一仗!”
- 生态环境部:自1月20日以来全国已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 ...
- 承诺两年扭转乱象 银保监会加快推进意外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
精彩推送
- 三亿人上冰雪,运动医学康复在雪道尽头
- 天猫这时候推猫享真有用吗
- 资本狂砸6亿,投出「鸡蛋界的LV」
- 广州国资混改二期基金完成私募基金备案
- 济因生物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专注普惠性通用细胞治疗药...
- 2021年度“快手百大主播”名单揭晓,快手一千零一夜官宣定档2...
- 「派电科技」近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联想创投集团独立投资
- 「易聊科技」完成亿元B轮融资,中青旅红奇基金领投
- 不打补贴战,快狗打车凭什么冲刺“同城货运第一股”?
- 「哪吒汽车」完成超20亿元新融资,计划今年启动上市
- 规模100亿元,深圳绿色航运基金在盐田区注册成立
- 派电科技获联想创投亿元投资,加速智能出行战略
- 「济因生物」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合创资本领投
- 元宇宙2022前瞻:蓄势还是狂奔?
- 文和友被曝大面积裁员:百亿独角兽卡壳还是走下坡路?
- 小镇青年正在失去「挖掘机崇拜」
- 海底捞关店、亏损,火锅还是门好生意吗
- 特变电工做LP,子公司拟出资7.70亿元参设双碳绿能基金
- 这个南方滑雪大省,冬奥冠军都去训练
- 这届科技冬奥,就数这位北京大妞让人意想不到
- 海南省财金集团及海南自贸港基金成立
- 双减过后,一个教育创业者的自白
- 远洋资本设立国内首支地产特殊机会美元基金,规模6亿美元
- 漂一族烦恼,家乡的房子还能买吗
- 菜鸟喊话驿站站长背后:「最后一公里」藏着什么秘密
- 58癌变
- 咖啡、冰淇淋、便利店,蜜雪冰城的消费宇宙能做成吗
- 爆火又速朽的啫喱,是元宇宙还是QQ秀
- 梁建章的多米诺,混合办公的未知数
- 冬奥版「公主复仇记」
- 从排队2万桌到被爆大裁员,文和友「一叶落」,新消费「知秋」
- 拿下第一后,小鹏去欧洲找对手
- 先锋电子股东石爱国减持2.25万股 价格区间为12.5-14.81元/股
- 正裕工业股东减持148.42万股 价格区间为7.56-10.3元/股
- 莎普爱思副总经理江建斌因个人原因辞职 2020年薪酬为13.51万元
- 从体育明星的爆红看,互联网还有没有红利?
- 邮局咖啡馆真的来了,邮政加入咖啡内卷大战究竟想干啥
- 大钲资本是如何一步步入主瑞幸的
- 涨价救不了方便面
- 谁抢赢了冬奥?
- 快狗打车们正驶入平台经济死胡同
- 我在北京冬奥会工作的23个日夜
- 超级文和友,速朽时代的网红
- 钢蜂科技完成千万美金A轮融资,布局万亿合同物流市场
- 冬奥落幕,谁是顶流
- 徐新投了一个奶酪品牌
- 红杉合伙人道格·利昂:经营公司的一些普遍法则
- 一造科技完成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云启独家投资
- 冬奥落幕,快手去哪了
- 浙江众成副总经理马黎声因个人原因辞职 2021年第三季度归母...
- 青岛食品财务总监苏金红因工作需要辞职 程相伟接任
- 华夏幸福股东华夏控股减持7824.36万股 价格区间为3.27-4.51元/股
- 上海电力股东长江电力减持2807.42万股 套现约3.36亿元
- 恒久科技股东林章威被动减持205.85万股 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
- 深圳华强总经理胡新安因个人原因辞职 郑毅接任
- 劲嘉股份股东泰汇顺减持1464.61万股 套现2.53亿元
- 汇金科技股东马铮减持1836.45万股 价格区间为8.96-14.41元/股
- 永利股份股东减持1127.14万股 价格区间为4.19-5.13元/股
- 深华发A副总经理杨斌因个人原因辞职 陈志刚接任
- 宏川智慧股东减持469.68万股 价格区间为21.03-25.89元/股
- 因工作调整原因 兰石重装副总经理胡军旺辞职
- 邮局咖啡馆真的来了,邮政加入咖啡内卷大战究竟想干啥
- 大钲资本是如何一步步入主瑞幸的
- 涨价救不了方便面
- 谁抢赢了冬奥?
- 快狗打车们正驶入平台经济死胡同
- 我在北京冬奥会工作的23个日夜
- 超级文和友,速朽时代的网红
- 钢蜂科技完成千万美金A轮融资,布局万亿合同物流市场
- 冬奥落幕,谁是顶流
- 红杉合伙人道格·利昂:经营公司的一些普遍法则
- 全速驰援香港,红杉中国捐赠物资助力抗疫
- 打工人,离职也要躲躲藏藏
- 消费新贵们走下神坛
- 天猫自营掠食京东
- 掏空女生钱包,热玛吉第一个IPO来了
- 星巴克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 王濛成为冬奥顶流
- 复星基金会驰援香港首批1000万港币抗疫物资
- 中国邮政正式卖咖啡,一杯22元
- 比亚迪元PLUS国内售价13.18-15.98万元,澳洲同步开启预售
- 「和力链」完成超6000万元A轮融资,软银中国资本领投
- 上海虹口成立元宇宙产业基金,总额约10亿元
- 「启益医疗」完成Pre-A轮融资,加强数字疗法产品研发
- 「步锐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春华创投领投
- 聚焦双碳领域,「纯钧」一年三轮融资
- 「奈特瑞」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海纳亚洲创投
- 花4000打一场冰壶,小众冰雪运动火了吗?
- 星巴克正在悄悄变贵,你还会光顾吗
- 快手需要王濛
- 国产品牌滑雪生意的春天来了吗
- 「URTOPIA」完成近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光速中国和DCM共同领投
- 社保卡多久不激活作废 功能有哪些?
- 支付宝注销了还能查到交易记录吗? 规定是这样的
- 新农合报销时间有限制吗? 一起来看看吧
- 欠网贷欠太多怎样处理 解决办法有哪些?
- 生育险是单位报销还是社保局报销? 一文带你了解
- 北京证券交易所什么时候成立的? 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
- 征信不好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一起来分析一下
- 余利宝体验金用了要还吗 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