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独家】一线城市人口集体负增长,释放了哪些信号
原标题:新城市志|一线城市人口集体负增长,释放了哪些信号
【资料图】
近日,四大一线城市人口负增长的消息,引发热议。其中,深圳是建市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公报,2022年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较2021年末的1768.16万人,减少了1.98万人。
此前,北京、上海已公布了各自的人口数据,两地常住人口数量较上一年同期分别减少了4.3万和13.54万。5月12日,《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2022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873.41万人,比2021年末的1881.06万人,少了7.65万人。
随着北上广深常住人口齐齐步入负增长时代,标志着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长已经来到了一个临界点,人口发展模式也必然面临改变,新一轮的城际人口洗牌开始了。
一线城市独领风骚20年
一线城市的概念,据说最早是由房地产商提出的。1998年,中国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开启了住宅商品化的大幕。与之伴随的,是以每年一个点的速度迅猛推进的城市化浪潮。而作为站在城市链顶端的一线城市,自然成为人口涌入的首选目的地。
不过,仔细观察这20多年北上广深的人口增长曲线,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0-2010这十年,是属于京沪的黄金时代。随着2001年北京申奥、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作为两项国际赛事举办地的京沪,掀起了大规模的城建高潮。城区面积、城市范围急剧扩张,吸引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
2000年时,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1363.6万和1608.6万,到2010年时已经飙升至1961.9万和2302.7万。十年间增长了六七百万人,相当于每年增长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
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特别是2014年以后,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大城市病,京沪先后出台政策,疏解城市功能、严控城市人口,人口增长由此开始放缓。比如上海,常住人口在2013年超过2400万人以后,几乎就不再怎么增长了。而北京更是从2017年开始,常住人口出现持续的负增长,过去6年累计减少了11.1万人。
与此同时,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和深圳却继续敞开大门,欢迎四方来人,于是顺利地从京沪手中接棒,开始领跑人口增长。2000-2010年时,广深的人口增量才两三百万,不到京沪的一半,但到了2010-2020年,却猛然提升至六七百万,跟京沪上一个阶段的增量相当。
但这种迅猛增长的势头,从前年开始戛然而止。2021年,广州的人口增量从上一年的43万锐减至7万,而深圳更是从2020年的53万暴跌至不足5万,去年直接录得负值。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生育率下滑的因素,也跟深圳调整落户政策,提高落户门槛有关。此外,还受到一些外部因素影响,如疫情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离深返乡。毕竟,在老家的租房成本、饮食开销都要更低,疫情的影响也更小。
类似场景在2019年的武汉也曾上演,但次年武汉人口就强劲反弹。所以不少人坚信,深圳的人口下降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今年一定会由负转正。而今年年初,深圳地铁客流再创新高就是一个明证。但不可否认,包括广深在内的一线城市,已经不再是流动人口的首选目的地这点,也是事实。
人口的“强省会时代”到来
2017年,武汉一声炮响,点燃了延续至今的“抢人大战”的导火索。此后各线城市纷纷加入“战局”,就连北京上海也不同程度地调低了落户门槛。但总的来看,“抢人大战”的最大赢家,还得数各地的强省会。
比如2017年“抢人大战”元年,西安常住人口就暴增了104万人;2021年,从疫情中逐渐走出来的武汉,全市人口则大涨了120万人;至于杭州,从2019年常住人口净增55.4万人超过广深起,人口增量已连续多年跑在全国前列;而成都的常住人口总量更是已经逼近北京,很多人预测,五到十年内“人口第四城”或将易主。
和当初广深接棒京沪是因为后者严格人口调控,而前者敞开大门不同,强省会接棒一线,主要还是源于人们对房价等生活成本的考虑。比如2022年人口增长第一名的城市,就是被称为“炒房客墓地”的长沙。
诚然,像长沙合肥甚至杭州成都等城市,就工作机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来说,跟一线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人们选择城市,并不只关心奋斗所得,也要考虑付出的成本,往往是两者权衡的结果。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明显高于二线省会。其中最“便宜”的广州,4月份均价也要45000元每平米,而北上深则都超过了6万每平米。以至于就连华为这样的顶级大厂,总部都从深圳迁去了东莞。
但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的平均薪酬却并没有比二线省会高太多。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一季度最新数据,一线城市中收入最高的上海(13433元),平均薪资只比位于华中的武汉(9998元)、西部的成都(9694元)高出不到40%。然后再对比平均房价,很多人结合自身的情况,就会做出回归二线省会的选择。
再加上最近这些年,随着产业的转移,鄂川皖湘桂等传统民工输出大省,人口回流趋势明显。而这部分回流人口,主要都去了当地的省会,从而带动了像长沙合肥武汉成都等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可以说,属于强省会的“人口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了。
城市发展动力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
虽然人口涌入的具体城市有所变化,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整体趋势,并没有改变。
当然,随着我国总人口步入负增长时代,大城市的人口增速也在放缓。即便是长沙杭州等人口增长靠前的城市,去年的增量也才十七八万,远低于北上广深高峰期的年均六七十万。
事实上,增长乏力的不只是头部城市,就连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也开始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曾是无数外出打工人的首选目的地,一句“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道出了其巨大的人口吸引力。2010-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增长了2170.93万,是第二名浙江的一倍还多。
但到了去年,珠三角九市中,除了珠海,其余8城人口均出现负增长。其中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人口更是减少了近10万人。受此影响,广东全省的常住人口也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下降。
长三角的情况虽然比珠三角好一些,但整体的人口增速也在放缓。除了杭州和合肥,其他城市去年的人口增量均低于10万,扣除本地自然增长部分,新增外来人口也已所剩无几。
而与此同时,长三角、珠三角外地人口本地化的趋势却正在加强。以深圳为例,虽然常住人口在减少,但户籍人口却从2021年的556.39万增长到去年的583.47万,足足多了27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的比例明显提升。
这一方面说明,外地人口落户大城市的愿景依旧强烈;另一方面也提醒城市的管理者,推进常住人口平权化、市民化的重要性。
因为随着人口总量的下降,“抢人大战”的高潮正在过去,而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也已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这也是为啥最近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红利终将过去,接下来要拼的是人才红利、人文红利。
编辑:郑健龙
标签: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军队抽组医疗力量承担 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通电话 创造更多合作成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排行
精彩推送
- 当前热文:基尼系数,我国居民收入贫富差距过大,还是比较合理?
- 【全球独家】一线城市人口集体负增长,释放了哪些信号
- 天天最新:义乌市财政局多举措加强镇街财政资金监管
- 天天快播:全国前100名单!临沂上榜!
- 世界焦点!星期二英语怎么读_星期二英语是什么
- 重磅!正式公布:北上广深,集体负增长!什么原因?|天天短讯
- 环球动态:CPI创近3年来新低,“通缩”信号强烈,投资者该怎么办?
- 天天看点:4月份深圳CPI环比和同比涨幅双回落
- 中国足协连开3张罚单
- 快讯:长安启源A07续航曝光:515/710km 或14-20万元
- 热推荐:一季度新设民营企业同比增长10.7%(新数据 新看点)
- 世界热议:一季度新设民营企业同比增长10.7%(新数据 新看点)
- 普通人的大局观:国强才有民富 世界快播报
- 最年轻985,正批量诞生IPO
- 达晨鲁晨汇正式成立
- sunshine中文意思_sunshine的意思
- 还有什么话要说吗用英文怎么说_还有什么话要说 天天热点评
- 支付宝手续费多少 支付宝手续费 观焦点
- 环球观点:跨境人民币结算如何越来越便利?|高质量发展调研...
- 25000个!满100减40!宁波又有一地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天...
- 世界速读:朱民谈碳中和投资:需体制改革和工具创新,要支持...
- 銮广州话同音字_銮|世界热头条
- 每日速讯:货币增发31万亿!央行开动印钞机,CPI仅0.1%,通胀...
- 重庆数字经济企业突破两万家
- 环球热资讯!4月份广州CPI环比上涨0.2%,虾蟹鲜菜价格上涨
- 2023交大安泰人力资源高峰论坛(深圳站)成功举办
- 独山港夺得首季“十项指标”红旗奖
- 当前最新:4月多地用电量增长背后:工业服务业回暖两旺,二季...
- 跨境资金流动合理有序 国际班列运量稳中有增 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 去年广州常住人口下降7.65万人:疫情、春节因素叠加致阶段性收缩
- 2022年平均工资公布!哪个行业最赚钱? 天天观察
- 环球看热讯:四大机遇与四项措施,挖掘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新潜能
- 问策2023之“品质建设”篇④|花钱必问效 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
- 每日速看!一季度,东北经济为何增速第一?
- “奈雪的茶”荣登“深圳知名品牌” 天天速读
- 美国政府债务违约在即 世界银行行长:美债违约将危害全球经济
- 推动企业与留学人才“双向奔赴”,第十九届留学英才招聘会在...
- 热点评!广州最大的问题,就是太低调了
- 全球实时:新地球_新地
- 【独家】android_secure文件夹_android_secure
- 守住“烟火气” 释放新动能 乐清一季度实现消费市场“开门...
- 今日观点!湖南7区上榜全国百强区,雨花区位列第5
- 湖北13市一季报:武汉一季度GDP首次迈上4000亿台阶,黄石、孝...
- 天天最新:数读湖北|一季度湖北新登记企业占总户数比重提升7...
- 即时焦点:美联储5月份《金融稳定报告》简要分析
- 昆山连续18年位居全国县域GDP首位 张家港、常熟分列第三位和第五位
- 湖南7区上榜全国百强区,雨花区位列第5
- 聚焦“粤港合作周”|香港贸发局梁国浩:粤港澳大湾区是打造...
- 余姚市外贸经济企稳回升 环球速递
- 上城区2022年工会经费返还申报即将开始_天天热点
- 全国人均存款出炉!数据显示老百姓普遍没钱,高额存款都是谁...
- 苏剑:“五一”消费热不是报复性增长,而是恢复性增长
- 环球通讯!不再经营日化业务!广州浪奇发布重大重组公告
- 全球焦点!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医学融合专业委员会在深圳成立
- 北京丰台区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信息
- 天天日报丨香港今年首季本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7%
- 世界热门:华为也拉不动赛力斯了?
- 传承“1号”品质,鹏瑞尚府打造更懂生活的产品 焦点速读
- 环球观天下!《新不良人》推图阵容怎么搭配
- 世界快看:商务部: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增长较快
- 天天热推荐:上海:优化金融环境,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全球球精选!上海:优化金融环境,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新城市志|一线城市人口集体负增长,释放了哪些信号_当前通讯
- 环球微动态丨《庆余年2》开机,斯人悄然离去
- 《2023年职场人消费趋势报告》解读“逛吃买”:“00后”豪气...
- 新资讯:@孩子家长,胶州市幼儿园招生政策发布
- 天天观察:刘哥: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产业趋势渗透,中特估的本...
- 历史首次!北上广深人口集体减少,什么信号? 天天速看料
- 天天视讯!南粤大地经济回暖势头强劲
- 广东最富有的区, 除了钱还剩什么?
- 全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湖南一城市上榜!
- 焦点快播:罗湖外语实验学校举行2023年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
- 坪山区应急管理局进社区开展禁毒宣传
- 每日视点!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实现较快增长
- 哈尔滨两杂技演员坠落:一人在院治疗一人已回驻地,表演项目...
- 4月大连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
- AI+传媒,一只飞在天上的猪
- 环球信息:多地出台基层就业优惠措施,广东如何吸引大学生?
- 哈尔滨两杂技演员坠落:一人在院治疗一人已回驻地 伤情平稳 视讯
- 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实现较快增长-每日关注
- 通缩压力加剧:印钞机解决不了的,强刺激也很难
- 湖南湖北城市GDP在全国的排名:武汉前十,十堰中间位置
- 全球最新:湖南湖北城市GDP在全国的排名:武汉前十,十堰中间位置
- 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实现较快增长-天天观速讯
- 速递!快手电商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 京东换帅,革自己的命?
- 对话爱奇艺陈潇:想狂飙?革自己的命,把天花板捅破
- *ST正邦(002157)5月12日主力资金净买入1436.36万元 热闻
- 北京:19个数字经济和高精尖项目落地海淀_焦点热闻
- 世界实时:孟羽童为什么没能成为第二个董宇辉?
- 天天播报:西南证券:给予启明星辰买入评级,目标价位43.29元
- 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消费需求逐步恢复,今年4月广东CPI同比上涨0.6%
- 英媒炒作“中国经济见顶”,专家:不必放心上,做好自己事最重要
- 今日讯!今日读报丨优化金融环境、加快数字化转型,央媒聚焦...
- 4月份北京居民消费价格环比降0.1% 世界最新
- 【天天热闻】硬核科技论 | 赛车同款序列式?摩托车变速箱才...
- 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感受“速度”与“激情”
- 没钱了还是敢花了?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为何总是在4月? ...
- 美国大银行或被要求为区域性银行“垮掉”埋单-天天热资讯
- 天天热点评!2023年一季度,东北经济增速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