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天天最新:外媒炒作中国物价下降,比通胀更可怕,中国真的没人消费了吗?

最近有些外媒又在炒作说中国经济不行了,因为我们2月份CPI是环比下降了0.5%,同比上涨了1.0%,涨幅比1月回落了1.1%。外媒看到了以后,就开始炒作了说中国进入通缩了,因为通缩是一个比通胀更可怕的事儿,不过呢外媒所说的这些事儿完全是无稽之谈。

这个通缩就是通货紧缩的简称,在经济学上有严格的定义(字幕:现行价格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减少,以致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超过需求,于是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货币价值高估,物价水平下跌)。通缩的成因有很多,但西方媒体这次炒作的是中国的需求不振。通俗理解的话,就是说老百姓对经济没有信心,大家都不愿意去消费,都把钱存起来。你不消费就会导致市场上的商品卖不出去,然后供大于求,最后的表现就是物价持续下降。有的观众就要问了,这个物价下降难道不是好事吗?但是长期通缩的话,就会引发经济总量衰退,让你这个国家变成一个没有活力的经济体,像日本就苦通货紧缩久矣。

这次外媒是故意混淆了这个通缩的概念,因为通缩必须要是持续性的价格下降,但是中国的物价到底有没有下降,各位屏幕前的观众估计是最有发言权的。这外媒只拿2月份一个月的数据说事儿,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0月,海口国际免税城综合体开业当天

因为中国2月CPI环比下降同比的涨幅回落是有明显的季节性因素,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我们今年春节出现的时间。

往前我们去看,2021年和2022年的春节都是出现在2月份,一般来说春节消费市场都比较火爆,大家要么全家出去旅游,回老家过年的也需要大宗地采购、出去餐饮,就算是点外卖,春节期间的配送费也比平时会多了两三块钱,对不对。各种消费活动都是比较集中的。像去年春节期间,全国餐饮类消费金额就同比增长了29.6%(中国人民银行数据)。

我们再从供给端来看,过年期间,很多的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都处在一个放假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供给一定是比较紧张的,就算有货也未必能运出来,但是大家吃喝玩乐需求又很多,所以说就会出现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就会水涨船高。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几乎都是全年物价比较高的时间点。

但今年不同的地方在于春节比较早,大家从1月21号开始过年,28号回来上班,所以哪怕刚进入2月份,大家也差不多开工快一个星期了。与此同时,我们的生产和物流企业也都复工了,供给面是非常充足的,但是像旅游度假、餐饮娱乐这样的需求因为假期结束回落了,所以说就出现了一个CPI的下降。简单来说,我们CPI的环比下降,是拿着2月份的数据去跟今年春节相比。那么CPI同比增速降低,是拿着今年2月份的数据跟去年春节相比,所以拿一个非春节的月份跟春节的数据去相比较,CPI肯定是要变低的。

但外媒认为中国出现通缩,是因为消费需求不行了,虽然政府放开了疫情管控,但消费者的态度还是很谨慎。咱们中国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路线,强调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而外媒一看中国CPI下降了,就开始曲解中国,说你内需没有恢复,对经济复苏也没有信心。

但实际上,中国今年春节的消费数据还是比较亮眼的。疫情3年肯定是对我们造成了客观的冲击,这个我们不否认,但是看一下今年春节,旅行社连带着相关服务业的收入,都基本上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八成的水平左右,跟去年相比也都实现了1.3倍的增长,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758亿人民币,就春节期间这段时间(光明网数据)。如果这都不算经济复苏,那真不知道什么才能算了,中国需求萎靡,可能只存在于外媒的报道里。

其实大家翻一翻过往的新闻,中国CPI但凡一有点下降,外媒就开始替我们操心,唱衰中国经济要不行了,而今年外媒炒作2月的CPI数据也是故意忽视了春节这个关键变量。但春节恰恰是导致2月数据反常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部分西方媒体并不在乎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实际情况,它只能看到它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往年2月过年的时候,消费价格高,同比本身就会拉高基数,就衬托出今年2月消费增幅降低;而从环比来看,今年2月份大家应该都上班了,消费需求确实没有过年期间那么大,供应又比较充足,那么CPI环比回落也是非常正常的。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我们不能仅靠着一两个月的数据,就对中国经济发展盖棺定论。2月CPI同比涨幅的落差相对比较大,从乐观的方面来看,也表示未来促进消费增长的空间也比较充足。

2022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都陷在通胀的折磨中,都期待中国早日开放,对全球经济产生正面的连锁反应。但真的等我们放开了,又开始唱衰我们。但无论什么论调,都不会影响中国自己的发展节奏,中国经济依旧是非常坚韧的,大家也要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