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世界新要闻】再谈乡村发展——从经济的视角

文/竹林


(资料图)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前面笔者撰文以自己家乡——一个华北农村为例来讨论农村发展(点击可直接阅读《》),三农这个话题太大了,那么多的专家学者皓首穷经都不敢说自己能讲透中国的三农问题,我这个普通人只能说是用自己观察到的微观现象来分享自己的一种不成熟的想法。

诚如有的读者所说,样本量太少,就一个村,而且本人也不是专业研究者,所以绝不敢说能提出多么专业的总结以及建议。但是作为一个根在农村的人,作为一个农村生活的当局者,所体验到的以及能了解到的,往往会比专业研究者更加贴近现实。本着这个出发点,我愿意再次谈谈自己对乡村发展的一些想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通俗来讲,生产力也可以看成是经济问题,生产关系则代表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看待任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不失为一种好的视角。

任何一个地方,城市也好,乡村也罢,能发展起来的关键,首先是经济能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最了解的就是深圳的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到一线超级城市,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这样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深圳汇集了在这个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当然这种经济发展要素首先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再加上中国加入WTO,不断改革开放以及世界经济大循环的这种背景,所以深圳能够到达这样的高度。

分析乡村发展,也同样可以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只要是一个村庄具备持续的经济发展的条件,就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经济增速高,就发展快,增速慢,就发展慢,负增长,就慢慢萎缩。另外,如果再加入相关的政策因素——其实也可以看成一种经济发展要素——比如乡村振兴战略,那么乡村的发展就可能被促进,发展态势也可能被扭转。

由此,我们可以把乡村的发展分成几种情况。

第一种,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最典型的就是资源型乡村,比如自身拥有自然风景、历史文化遗址等旅游资源。这类村庄要么靠近风景名胜区甚至地处风景名胜区之内,要么祖上发达留下了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类村庄的发展路径就会沿着旅游配套发展下去。

举个例子,我曾经去古村落旅游,住在当地民宿,而这个民宿是一个返乡大学生开的,这个青年不愿意在大城市卷下去,看到自己村的这种旅游机会,利用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收入很可能也不比他在城市工作低,而且有离家近这个优势。

地理位置同样也算是一种资源,如果地处城市或者靠近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拆迁,所在地被工业发展征用,同样会拆迁,这样村民乡亲就会得到相应的拆迁补偿,这样的乡村必然随着城市化的潮流融入城市。

第二种,就是靠自身发展的乡村。这种乡村无论目前情况如何,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增速来看。比如全国著名的华西村以及江浙地区的一些富裕村庄,自身发展起来了工业,搞了公司,为自身乡村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且这种经济基础是可持续的,一旦加入了工业发展的列车,发展速度必然与单独靠农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富裕村庄的发展水平已经直逼欧美,乡亲的收入也可能高出城市居民。虽然从行政级别上来说仍然叫村,但是由于其经济实力很强,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

只要是靠自身发展的乡村,必然是本身没什么资源可用,只能靠乡亲们自己奋斗。如果仅仅靠农村原有的产业,必然发展速度一般,随着国家整体的发展以及技术的渗透,农村原有产业效率同样也在提升,效率提升就意味着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而且东南沿海等更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收入水平又会高于农村,这就导致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外出打工潮一直延续到现在。

同时,大量的农村并不具备资源禀赋,也不具备地理优势,所以不会被拆迁征用,经济基础只能靠自身原有的产业(种植、养殖以及农村副业及商贸),富余劳动力外出,留守乡亲继续原有产业,同样维持了农村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对于农村的支持,在补贴农民的同时也助推了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这种类型的农村一样会有接近于国家平均经济增速的发展,农村自身的建设也是在按照自身的条件逐渐改善。

大家可以看到卫星地图上,华北地区有大量农村如棋子般星罗棋布,分布非常均匀,这些乡村就是最典型的靠自身逐渐发展的类型。这里乡村没有凋零,土地因为是平原,也不会抛荒(如有在外不再耕种的人,土地肯定会以租赁形式转给留守的乡亲使用),固然被城市发展以及工业发展征用后的土地价值会更高,产值也会更高,但是同样承载粮食主产区的大平原地区,对于这个用地指标同样也是有限制的,且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也不是无限制的,也受限于总体的发展水平以及需求,不可能所有地区都建高楼以及工厂。但是只要是没有被城市建设或者工业建设覆盖征用,乡村建筑仍然会在那里,乡亲们仍然会生活在那里。当然也会有抛荒的地区,大概率是山区或者不利于耕种的地区。这就需要政府层面再次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调节了。

第三种,就是因为国家政策而改变的乡村。这种乡村大部分是本身资源匮乏、发展乏力,由于国家扶贫政策而得到自己的发展,或者原来依靠的经济生活条件不再存在,村民们搬迁离开。对于发展困难的乡村,国家来引入产业、甚至重新建设村居,对于不适合生活或者地理条件很恶劣的地区还会推动易地而建,易地而居,从而保证乡亲们生活水平提升,并通过产业的注入以及经济的循环保证乡村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

我们这里讨论乡村,最主要的当然是乡亲,是人,其次才是乡村里面的土地、建筑等其他物质元素。全国各地的乡村条件不同,发展各异,无法一概而论。但是只要是能乡亲们发展了,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乡村发展了。乡村能够发展下去的前提,首先是经济基础。即这个乡村能够形成一种或多种经济生态,形成经济循环,保证所有的乡亲们能够融入这个循环,这样才能保证收入,有了收入才可能谈得上乡村建设和发展,这是乡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了这个前提,乡村就会没落。

至于说一些乡村地貌、建筑甚至树林等其他同样也承载了乡愁的载体,当然是能保留的最好,如果由于发展的必要而不能保留,那么也只能保留在记忆中了。

zhijujk | 识局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content@ishiju.com

申请转载:fanww@ishiju.com或后台留言

招商与园区运营合作:hem@ishiju.com

(021) 5036 2007 (武主任 )

标签: 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