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新一代玻璃大王李贤义:身价510亿,超曹德旺2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玻璃大王都属于福耀玻璃和它的掌门人曹德旺。

而近期,这个头衔正在易主。

就在3月17日福耀玻璃发布2021年度报告时,不少细心的投资人发现,福耀玻璃的业绩,已经被一直默默无闻的信义玻璃远远超过了。

财报显示,2021年信义玻璃年度营收304.59亿港元(约247.6亿元),净利润115.71亿港元(约94.06亿元);

而同期的福耀玻璃,营收为236.03亿元,净利润31.46亿元。

也就是说,信义玻璃的营业收入首次超过福耀玻璃,净利润更是福耀玻璃的近3倍。

营收上的增长,也让信义玻璃创始人李贤义的身家水涨船高。

根据胡润富豪榜的数据显示,李贤义目前身家为510亿元,而曹德旺身家为245亿元。

李贤义和曹德旺,两位玻璃大王都是福建人,并且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

但与高调的曹德旺相比,李贤义和信义玻璃一直都非常低调,默默打造自己的玻璃王国。

01

白手起家的玻璃大王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曾诞生过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

腾讯的马化腾、顺丰的王卫、恒大的许家印、迈瑞医疗的李西廷、比亚迪的王传福等等都来自深圳。

而信义玻璃也是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立足深圳龙岗,以“诚信和义气”为本,建立了信义玻璃。

1952年的福建,刚刚建国后不久,百废待兴。李贤义就出生在当时福建省泉州石狮永宁镇子英村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华侨家庭。

由于家庭贫困,迫于生计,15岁的李贤义中学没念完,就辍学做工。在社会上闯荡了10年之后,20多岁的李贤义开始创业,从跑运输干起,到经营泉州子英货运车队。

80年代初期,看到很多从大陆区香港捞金,李贤义也动了心,只身前往香港闯荡,办了一家小型汽修汽配店。“当时规模非常小,只聘了1名员工”李贤义回忆道。

当时还有另外一件事震动中国,那就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之后,与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一夜之间成了中国当时最热的创业热土,甚至很多香港的企业家也来到深圳进行投资。

权衡再三之后,李贤义决定离开香港,重新回到大陆,去深圳打拼,跨过罗湖桥在深圳兴办实业。

1985年,在朋友的介绍下,李贤义来到深圳龙岗,考察选址,筹建信义玻璃,为汽车生产玻璃配件。

事实上,几年打拼之后,1985年的李贤义在香港的汽配公司已经渐成气候,但李贤义依然决定跨江创业,把几年的辛苦积蓄投到深圳。

这一决定也奠定了他日后成为“玻璃大王”的基础。

据李贤义说,当时他一心决定到深圳生产汽车玻璃的原因很单纯,就是希望中国能自己生产汽车玻璃,打破日本和台湾对大陆市场汽车玻璃的垄断。

野心和决心不小,但创业之路并不容易,万里长城第一步的选址,就难住了李贤义。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远不像如今这么富裕,横岗区到处都是荒山野岭,甚至连像样的道路都没有,更不用说商业配套设施了。

“当时我们吃饭都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地方,只能在路边摊填饱肚子。”李贤义回忆。

但横岗区六约却是一篇繁荣,深深吸引了李贤义。

当时,六约片区地理位置优越,厂房又很稀缺,所以信义玻璃最终选址六约牛始埔村,并于1989年建成投产。

“当时的信义厂只有三四万平方米,几十名员工,办公和吃住都在高温酷热的厂房里,条件非常艰苦。而对我来说,从汽修汽配到生产汽车玻璃,完全是进入新的领域,我们一路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李贤义和信义玻璃,逐渐开始获得深圳市龙岗区的大力支持,过程中也收获了一批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才。

短短7年之后,1995年,信义玻璃迁至横岗228工业区,建起了三栋厂房、一栋写字楼,现代化企业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横岗社区主动为228工业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着力打造龙岗区创新产业园,建设了一批厂房、宿舍,为228工业区提供充足的研发、创新发展配套用房。

就这样,信义玻璃开始腾飞。

不仅在扩大横岗基地之余,还在东莞、虎门、江门、芜湖、天津等地建起了新基地,并在马来西亚设厂。

同时,信义玻璃生产的产品也从单一的汽车玻璃延伸到汽车、建筑、防弹、安全等方方面面。

员工也从最早的1名,扩大到超过2000名,资产也早已超过10亿,并于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

02

反倾销诉讼一战成名

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的标志,是它能够稳定的在市场中经营,不过这也容易导致企业难以实现更高营收的突破。

为了破解这个问题,信义玻璃在1995年之后逐步开始开拓海外市场,而出海也是很多成熟企业扩大市场规模的普遍选择。

曾经在香港打拼的李贤义,依靠香港的汽修厂经历,积累了大量海外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

借助这些资源的帮助,信义玻璃在短短几年之间,就打通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汽车维修配件公司。

也正是因为信义玻璃的国际化举措,让信义玻璃在扩大自己的产品类别的同时,也加速了信义玻璃的成长。

可弯曲、热反射、防水、光触媒等玻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01年,信义玻璃生产的汽车玻璃,实现了70%以上的出口。

但危险也悄然来临。

就当信义玻璃把产品卖到美国市场之后,马上就遭遇了美国的反倾销事件

2001年2月28日,美国以倾销名义,决定从2002年4月起对中国出口汽车挡风玻璃加征3%~124%的反倾销关税。

包括信义公司在内的14家中国汽车玻璃生产企业被牵涉其中。

当时,信义玻璃上下都有些不知所措。

据当时的信义玻璃员工回忆道:“信义根本不存在倾销行为,如果信义的产品不挣钱,那么我们出口图什么?”

是否应诉,成了当时摆在信义玻璃面前的难题。

应诉,意味着信义要与美国政府打官司;

不应诉,信义接受倾销处罚,意味着信义默认倾销的事实。

最重要的是,加收关税之后,信义的产品售价将直接翻倍,这几乎等于在当地市场宣布信义的死刑。

面对美国莫须有的倾销罪名,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李贤义决定抗争到底,坚决应诉。

按照当时国际贸易规则,美国商务部官员一行10多人来到信义玻璃现场核查,从信义玻璃创建之初,一直到2001年的整个发展历程,都受到了美国商务部最严格的审查。

当时,信义玻璃在内部建立了一个“反倾销小组”,准备的资料和辅助资料有上百公斤,A4纸的答卷足足摞了半米高。

调查组对信义玻璃是否得到了特殊政策的优惠、经营是否规范、是否守信等各方面进行了细致调查,最终得出了结论:

“信义玻璃诚信经营,质量可靠,账目规范,按章纳税。”

这一结论无疑证明,信义玻璃的各项内容及产品质量都符合国际标准和国际贸易准则,并无倾销行为。

解除美国反倾销危机的信义玻璃虽然暂时松了一口气,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1年9月,包括信义玻璃在内的中国挡风玻璃企业,又接到了加拿大反倾销的立案调查通知。

经过了上一次美国反倾销调查,这一次,信义玻璃再次积极应诉,聘请知名律师代理案件。

就在信义玻璃被加拿大反倾销调查前夕,2001年8月,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而信义玻璃在加拿大的反倾销诉讼,也成了中国加入WTO之后的领先宗反倾销案胜诉。

李贤义认为,这两场在北美地区的反倾销诉讼战胜诉,不仅维护了信义玻璃的企业利益,也为中国企业对抗海外其他国家反倾销诉讼增加了信心。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企业让了非常重要的一课。

“企业规范、扎实的基础管理至关重要,只要有一个数据解释不清楚或者前后矛盾,对方就会立刻将你之前提供的数据全部否决。”李贤义直言。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在经历了美国加拿大的反倾销诉讼之后,信义玻璃的生意不仅没有因此遭受打击,反而越做越好。

两场诉讼也间接让业内知道了信义玻璃品牌。

信义的坚持最终为自己赢回了宝贵的市场空间,也捍卫了中国品牌的荣誉。

03

热心慈善回馈社会

在李贤义眼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支持,企业家应该在稳步发展之后回馈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样的观点下,信义玻璃发起了诸多不同类型的公益慈善基金会和组织,包括见义勇为基金、深圳市社会治安基金会、龙岗区慈善会等。

其中,最早的是教育相关的基金。

据李贤义回忆,过去因为生活原因,自己没能有机会获得正规的高等教育,所以李贤义非常希望能够帮助别人完成教育。

早在1993年,李贤义就与深圳市政府提出过成立教育基金的想法。

当时,李贤义捐款800万元,在深圳打造了15000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和宿舍,房租收入全部进入“深圳横岗李贤义教育基金会”,用于鼓励教育教学。

资料显示,该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累计奖励师生超过23500人,累计资助贫困生超过1500人,奖励金额超过2600万元。

此外,“龙岗区李贤义教育基金会”、“见义勇为基金会”、“志愿梦想公益金”等机构,也都由李贤义牵头创立。

“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不仅要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们提供工作岗位,创造财富,还需要尽到自己的社会义务,让更多人因你的企业而受益。这才是作为一名企业家应该做的事。”

标签: 信义玻璃 玻璃大王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