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改革要体现公平性,机构改革也需要国企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资料图】

机构改革,精兵简政,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已经是民心所向。然而过去的多次的机构改革,收到成效有限,其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力度不够,没有像当初的国企改革那样的深度和力度。

当初为什么要国企改革,就是要为国企减负,优化国企组织,虽然经历了一阵社会的阵痛,但却让中国经济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今天的机构改革目的,也是为了减少财政负担,优化机构组织,同样也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改革的目标几乎都相同,为什么当初国企改革可以大刀阔斧进行,而机构改革却是不温不火的进行?

首先从职能分工不同来看待,政府机构有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机构改革需要稳步进行,逐次推进,优化组织结构,裁撤冗余人员。如果机构改革失败,就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而企业改革不成功,最多影响一个企业的人群,相对而言,对社会经济影响不算大。

其次,在某些地方机构,存在严重的裙带关系。一家都在体制内不是新鲜事,官二代已经是常见的现象,机构改革阻力往往就来自于这些既得利益的群体。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下执行机构改革,就会造成部分有能力的人遭到不公平的裁撤,根本性解决不了行政机构的某些弊端。

再者,中国是讲人情的社会,不仅存在于民众中,也存在于官场中。其中不乏一些官员培养自己的亲信和势力,诸多利益和人情纠结在一起,造成了机构改革阻力大,难以落到实处,就会出现机构裁撤,人员不减,副职务一大把,官比兵多的怪象。

最后,就是某些机构人员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甚至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很难像企业下岗人员能够快速找准自身地位,重新再就业或者创业。裁撤下来的机构人员,尤其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的,就几乎谈不上为社会释放了劳动力,反而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机构改革面临诸多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刮骨疗伤”的勇气,不破不立的胆气。国企改革,让诸多的普通职工承受了转变的阵痛,国企才得以轻装前行。如今改革需要机构人员做出让步和牺牲,同样也要承受随之而来的疼痛。如果惧怕和回避这种改革带来的伤痛,那机构改革就不可能彻底。

政府机构是为民服务的部门,就要考虑和尊重人民的意见,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普通民众的奉献和牺牲,也要相关的公职人员做出表率。依法治国,法治社会,最大的体现就是公正性,改革更要体现社会的公平性。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