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报道:超越上海,登顶全国第一!这座万亿大城,开启“狂飙”

文丨西部菌

最近一段时间,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各地在过去一年的发展成绩,以及未来一年的发展雄心,都有更具体的展露。

这其中,作为西北第一大城市的西安,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所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格外引人注目:


【资料图】

2022年全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11486.51亿元、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两项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7%,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在口罩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西安在多项关键数据上能够实现“狂飙”,着实不易。印象中,这可能是近几年西安在“抢人大战”之后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并且,多年来在二产发展上略显疲弱的西安,在2022年还创造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突破:超越上海,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同比增长277.5%、占全国份额14.1%,位居全国第一。

种种迹象表明,这座西北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又一次来到了新的节点。

01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到汽车重镇,人们多想到的就是上海、长春、重庆、武汉、广州等。西安在中国汽车版图上的存在感并不强。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风口,中国的汽车版图进入加速洗牌阶段。西安绝对堪称是最亮的“黑马”之一。

据陕西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陕西汽车产量133.8万辆,全国排名从2021年的13位跃升并稳住第八位,产量增速66.9%,增速全国第一,汽车工业规上企业产值、增加值增速大幅好于全国水平。

其中,挑起全省大梁的西安,仅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达到101.55万辆,高居全国第一位,成功超越拥有特斯拉这一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巨头的上海。

也是2022年,国内唯一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破百万辆的城市。

这里面的主要功臣,非比亚迪莫属。

2022年,是比亚迪的爆发之年。这一年,比亚迪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超过特斯拉131.39万辆的全球销量,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

作为“比亚迪最大生产基地”,也是比亚迪总部深圳以外,“布局最全、业务合作最广的城市”,西安自然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数据显示,在2022年西安产出的101.5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中,有99.5万辆为比亚迪生产基地所产,占比高达97.9%。

不夸张地说,比亚迪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西安推到了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方阵。

一时间,“东有上海特斯拉,西有西安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呼之欲出。

当然,西安汽车产业虽然到2022年才彻底爆发,但西安在这条赛道上的布局其实多有时日。从公开信息来看,西安与比亚迪的牵手,已有20来年时间。

数据显示,目前比亚迪在西安的前三期工厂,规划产能就已高达90万辆,居全国第一。四期工厂也有望于今年6月投产。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底,比亚迪在陕西已布局企业超20家,产业链布局正不断延伸,如锂电池、云轨交通、半导体等,形成了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电机、动力电池、汽车金融、轨道交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格局。

此外,在汽车产业上,西安与吉利、陕汽等也有深度合作。

02

对于西安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更意味着困扰多年的二产薄弱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找到了新的定海神针。

西安二产的提升速度到底有多快呢?2020年,西安二产占比为33.2%,在当年的六大新晋万亿城市中垫底。

2021年,略微提升至33.54;而2022年则直接拉升2个百分点,达到了35.5%。这足以证明,龙头企业的重要性有多突出。

实际上,对于“工业不大不强”“产业竞争不强”等问题,西安早就开始重视。

2017年初,西安明确提出要壮大实体经济,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有效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

2018年初出台的《西安市工业补短板实施方案》更是明确:到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位次力争前移1-2位。

现在来看,应该是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2022年,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指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7652.81亿元、增长27.9%。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西安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2%,较202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其中,特别点名了两家企业:比亚迪汽车、三星半导体2家企业产值突破千亿。

曾经,西安三星半导体作为陕西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可以说是西安二产的一个重要支撑。现在,随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的强势崛起,西安工业可谓再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不过,西安要重塑辉煌,仅满足于此还远远不够。

根据规划,到2025年,西安6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将超过两万亿。要实现这一目标,西安显然还需要更多努力。

同时,像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比亚迪一家的过于倚重,背后也仍存在不确定性。

如何进一步丰富产业生态,增强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力求站上新台阶的西安,必须要克服的挑战。

03

过去几年,西安的故事足够精彩:

拿下国家中心城市,在“抢人大战”和城市营销中大放异彩,GDP成功破万亿,全国排名甚至一度时隔38年再次跻身全国20强,获批全国第五个国家级都市圈……

但在口罩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西安也一度出现经济降速,甚至城市形象也多次陷入舆论漩涡。

作为对西安多有关注的城市观察者,西部菌从过去几年间一些西安读者的留言中,也能够感受到一些西安朋友对城市发展的些许迷茫和更深的期待。

好在,就目前来看,西安这座城市的“精气神”似乎又回来了。

2022年GDP30强城市排名

2022年,一度在GDP万亿城市中垫底的西安,打了一个“翻身仗”,经济总量反超南通和东莞,排名升至全国第22位。可以说是一扫此前的阴霾。

而在上个月,又传来一个好消息——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继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地区)。

千万别小看这一政策机遇。西安一直以来就是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在高等教育、科研资源、专业人才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如2022年,西安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18%,居副省级城市第二。

但是,如何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一直以来是西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提升产业竞争力需要打通的“任督二脉”。

现在,“双中心”获批,就有助于将既有的科创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更高效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赋能。

说到底,这有利于把西安最宝贵的资源“做大做强”。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人口千万、GDP万亿”城市,又是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西安在大国战略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发展的天花板不可低估。

尤其是在新的国内国际发展背景下,西安这样的内陆中心城市,还需要肩负起更重要的使命。

“人”努力,政策支持……2022年的“翻身仗”,相信只是大西安新一轮进击的开始。

标签: 中心城市 可以说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