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专家: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是稳住我国产业链的关键 当前独家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孙燕 上海报道


(相关资料图)

“我们现在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给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安全提出了非常多挑战。未来若干年,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都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而且会加速重构。”7月4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翠红在2023上财宏观论坛上表示。

剔除季节性、基数效应的波动性等因素,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趋势向下。2023年1-5月,我国进出口(美元计价)同比下降2.8%,其中,出口同比增长0.3%,进口同比下降6.7%。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专题报告》显示,持续的逆全球化浪潮、政治冲突以及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均凸显了全球化生产的脆弱性,各国更加注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完整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仍处于多元化、区域化、友邦化的调整进程中,中国外贸同时面临需求收缩和供应链外移风险。

“从过去加工贸易占比超过50%,到如今降到20%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是上升的。”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论坛上指出,同理,现在中国产业链面临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出口份额一定会大幅下降,还是需要制造业转型升级。

警惕产业无序转移

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占货物总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2022年该比重在22%左右,2023年一季度降到了20%以下。与此同时,业界关于产业转移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产业转移不是新的现象,而是跨国公司基于不同经济体的成本、营商环境等优势,在全球不断布局其生产能力的结果。”杨翠红认为,有序的产业转移并不是坏事,尤其一些中低端产业转移出去的同时会催生产业升级。但要警惕在产业升级未实现时,大量的中低端产业外移,这是比较大的风险。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产业转移量化模型和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化模型,杨翠红研究发现,我国当前面临中高端产业向发达经济体回流、中低端产业向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分流的双重转移压力。

放眼全球,杨翠红总结了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的四大新趋势:一是区域化,全球价值链向区域价值链转移;二是智能化,数字技术和高新科技为产业转移提供新动能;三是绿色化,应用更清洁的技术使得生产更“绿色”;四是服务化,知识密集型服务投入需求的增长使得服务业更多参与到产业转移活动之中。

“这几年一直在强调国内产业转移,但是并不理想。我们需要出台进一步的政策,包括从供给端、需求端,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壁垒,实现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特别需要警惕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之间的平衡。”杨翠红指出。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由于中国在过去20年,制造业的薪酬上升确实比较快,可能在今后,产业转移,尤其是低端产业的外迁,恐怕难以避免。”李迅雷同样坦言。

展望未来,李迅雷认为我国制造业仍有明显优势,但我国对海外的依赖度较大,在今后贸易条件变差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是关键问题。

对于发达经济体长期主导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杨翠红认为基于三方面优势: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二是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优势,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自主能力。在她看来,我国能否稳住产业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的掌握。

李迅雷还指出,我国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了链长制。现在国资委提出的16条产业链链长,无一例外都是央企,一方面提高国企在产业链的话语权及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确保基础战略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不能更多地让民营企业也参与到产业链当中?让产业链更加完善、更加国际化。”李迅雷主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定要坚持下去,企业也要抢占全球的份额。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