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如何看待这一波人山人海的“消费浪潮”? 环球微动态

快速导读

开弓没有回头箭,政策的放开对于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从前在强管控下,我们曾预测放开后一定会有一波“报复性”消费弥补这充满遗憾和空白的时间。而今,政策的放开已经三个多月了,一切真的如我们预测的那般走向吗?“消费浪潮”是否就是烟火气?都回来了?

■第一波“报复性”消费的如约而至


(相关资料图)

随着春节拉开的消费序幕,旅游、院线、餐饮、商超,线下演出,酒店等行业压抑了三年的消费需求也迎来了一波“反扑”势头,久违的摩肩接踵在城市街区再度出现。或许这就是专家所说的“报复性”消费,甚至部分行业也出现了超预期的复苏。车子多起来了,客流多起来了,生意也好起来了。种种迹象表明,疫情时被压抑的消费欲望终于得以释放,事实上也是会释放,所谓的“扑空”只是时间未到。

■你理解的所谓“报复性”消费究竟可以持续吗?

“报复性”消费为我国消费市场带来回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猛增的势头是短暂的,不可复制的,一切终会尘埃落定回归平稳。首先恰逢今年春节期间,节日氛围带动必要的季节性消费是固然的,在这个强劲消费动力的加持下,政策放开补偿性消费又于此结合,于是一波势如破竹的消费动力注入已经低迷了三年的线下消费市场。

补偿性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不同产品,来弥补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的消费行为。就比如疫情期间,旅行、堂食就餐等线下接触型消费都难以实现,对于这类消费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消费欲望就逐渐累积。春节作为疫情政策开放后的首个假期,为消费者提供了客观的消费条件,长期累积的消费计划终于得以落地,累计的消费心理需求瞬间爆发,因此各行业消费出现暴增。

这一系列前提都是不可逆的,疫情已经成为历史,累积的消费去求也有消耗殆尽的那一天。随着消费欲望逐渐得到满足,其消费动力也被逐渐削弱,消费意愿自然也会逐步降低。边际递减规律始终会在这一波补偿性消费浪潮中出现。

其次,春节期间的“报复性消费”也是在政府多方面的刺激推动下产生的,而补贴型的政策并非长久之策。各地政府在春节期间开展主题活动,推出消费补贴、消费券等以此打响消费第一枪。比如,广州市发放的千万级别的文旅、零售等品类的消费券,推出庙会集市、非遗手作体验等超600项文旅活动,以刺激消费;据统计,仅文旅消费券就为广州市带动十倍消费。然而政府刺激消费并非为了非正常的“消费大爆发”,仅仅只是推动消费走出疫情的阴霾,故而这类政策往往时限都较短,出现的频率也注定不可能持续高。

最后,过去三年挤压着原本蓬松的消费市场,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超前消费的人群,人们更加愿意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手中有余粮,心中才不慌。这场无硝烟的战斗撕破了太多浮夸且超前消费的美景,从前买房子、车子如果能上杠杆,那么就不算问题,而现在人们对于消费的决策变得更加现实,更加理性。所以“报复”这种非理性的消费出发点,很难在经历过疫情磨砺的民众之中瞬间成长。

■国人消费习惯的转变

过去三年,中国作为全球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全球电商销售额中占据近半壁江山。国家为了保证民众们的基础消费需求,更是推出了各类高质量线上服务,盒马鲜生、大润发、京东超市,美团优选配送等等线上领跑者都把握住了先机,为消费者提供了“足不出户,万事不愁”的体贴入微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数字化消费生态环境的巨大进步,迎合着消费者对线上购物和其他不断高涨的数字化服务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消费者们又线下转战线上。

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也有着相当程度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更习惯于宅在家里,更习惯于在线上解决大部分问题,比如从前要在在银行柜台办理的各项业务,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在银行APP上解决。除此之外,消费者也更加重视健康和产品质量,消费选择也会更加谨慎,更加有的放矢。刚需产品成为消费者主要支出。盲目跟风的现象也会有所减少,而是会选择对于自身而言实用价值更高的产品。这一系列的改变,无一不在表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逐步走上一条更为朴实简约的道路,“理性消费”、“实用主义”成为新趋势。

无论如何,任何低谷都需要时间去走出,我们的消费市场也终将回归平稳。一切成为了历史,也意味着全力拼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高质量发展就是当下的核心主题。如今人流回来了,生意渐渐好起来,市场信心也会逐步回归。而我们并不仅仅只是消费者,为了将之前失去的时间抢回来,除了“报复性消费”,我们还可以“报复性学习”,“报复性成长”,新的时代已经开始,我们也该大步跟上!

胜手金句

被按下的暂停键开始重启。

更多理财妙招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