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两会“定音”民营经济

3月6日,最高领导人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指出:“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并鼓励民营经济“ 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这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风雨一路歌的民营经济发展来讲,可谓一锤定音。


(相关资料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平台经济、民营经济再次释放信号,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而寻路中国经济复苏,民营企业应是经济发展中的“自己人”,也是互为一体的同路人。

01、互为一体

2023年,是中国经济的复苏关键之年,是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更是政府换届之年。而新一年的经济目标能否实现,民营经济的助力非常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关键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其中,城镇新增就业由去年的“1100万人以上”提高至“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由“5.5%以下”,变更为“5.5%左右”。

语境的变化,体现了这一目标的灵活性,但也说明了目标实现面临较大挑战。

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不少困难,稳就业任务艰巨。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就业数量在2022年就出现了明显下降,城镇调查失业率最高曾攀升至6.1%,16-24岁青年失业率全年均处历史高位。

2023年1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虽然为5.5%,但16-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7.3%,处于近年来同期高位。

今年高校毕业生也达到创历史记录的1158万人,相比去年新增82万。另据人社部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达1662万人,规模也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巨大。

为此,如何促进就业成为两会期间关注的焦点,社会各届纷纷献策,并普遍认为新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增量,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

首经贸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下一步需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增强经营主体恢复发展信心。特别是近两三年,平台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希望在后疫情时代,新就业形态能继续发挥在岗位创造和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的能力。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表示,我国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加强稳岗拓岗工作,围绕数字经济和其他新经济形态的蓬勃发展积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全国政协委员刘尚希在名为《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提案中写到,促就业不能走老路,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他表示,数字经济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占比近3成,在第三产业中,数字经济带来的岗位占到6成。

此前人民大学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报告也显示,以微信、淘宝、京东为代表的平台,2021年为全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随着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由此可见,无论是民营经济还是平台经济,乃至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这个大概念下,都是互为一个整体,不需个别对待,更需平等对待。

02、定心定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多个拼经济的工作重点,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

并明确指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这意味着平台经济的再度繁荣可以期待,民营经济的未来也将迎来加速发展。而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营造良好的“清”“亲”政商关系,经济利益上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事业发展上亲密无间;民营企业发展融入国家的战略布局中,将更多民营企业纳入地方政府、央企、国企集采库,从实效上支持更多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兆表示,要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清理各类隐性“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多设“绿灯”,加大市场开放准入力度。

全国工商联团体提案认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法善治是企业家信心之源。建议制定《小微企业权益保护条例》,破解小微企业“求救无门、自救无力”难题,并同步启动《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条件成熟时尽快出台。

多家主流媒体也聚焦民营经济发展。

第一财经社论认为,在制度和法律上,要落实对国企民企的平等对待;在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为民营经济“正名”,惩处故意抹黑的声音,是其中应有之义。

浙江宣传表示,这些年,网络上不时冒出一些激进言论,有的老调重弹,有的花样翻新,背后都有较量、斗争的影子。经过40多年发展,当下的民营经济已占我国GDP六成以上,贡献五成以上的税收、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事实证明,民营经济就是那只“好猫”。

其实,改开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全社会都可以有目共睹和切身可感。

但在过去几年,受疫情冲击及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部分民营企业的确遭遇新的困难和压力;围绕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实声音和传言,也加大了民营企业家的疑虑与困惑。

而在两会这样万众瞩目的场合,最高领导人重申“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是对围绕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言,给予了旗帜鲜明地廓清。

这种国家政策层面的延续、肯定与关切,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定海神针”,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可以在中国经济繁荣复苏的大命题下,“定心定意”谋发展。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