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世界看热讯: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已进入深度老龄化!“人口危机”如何解决?

我国人口结构现状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了“零点”以下,达到-0.6%,新生儿人口减少了85万。与此同时,到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6736万,占总人口的18.9%,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0056万,占总人口的14.2%。


【资料图】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就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而这一比例达到14%,就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那么到2021年底时,我国则已经成为深度老龄化阶段。

而且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大的趋势,会随着出生人口的持续降低而进一步加重,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造成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以上一串串冰冷的数字,真实客观反映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人口发展趋势,育龄夫妇人口的持续减少、新生儿数量的不断下降、老年人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势必会引发生育、老龄和人口减少这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导致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的短缺、市场规模萎缩、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我国近年来屡次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规定,彻底改变了以前相当长时间的计划生育政策,完全放开了三胎生育,但是从全社会特别是处在育龄期的夫妇来说,不愿生、不想生和不敢生的意愿仍然非常强烈,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而造成这个根本问题的原因,不但在于以往长时间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惯性,更在于当前多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这些巨大的压力,最关键的是五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养老,当前社会上的育龄期夫妇,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妇需要赡养四位老人,经济方面的压力很大。

二是住房,大部分的育龄期夫妇,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都面临着购房或者租房方面的巨额经济压力。

三是就业,这几年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相对最为集中的几年,而就业岗位比较有限,特别是三年疫情的冲击,很多就业机会消失,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四是教育,从现有教育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来看,要想培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就业,需要巨大的投入,据有关机构测算,这个数额保守估计也需要40-50万元,这还不包括在教育方面额外所需的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竞赛班、特长班等。

五是医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在看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扭转,如果得了一场大病,即使有医保,也需要自付较大的资金,很多所谓的中产阶层,正是由于在医疗方面导致了新的贫困。育龄期夫妇少生一个孩子,那么总体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普遍想法。

现在,国家出台了鼓励生育的相关扶持政策,一些地方也配套制定了补贴措施,但是补贴的政策,比如给年轻人一次性发放两三万元的生育补贴资金,但和上述需要花费的总投入相比,这些钱根本是杯水车薪,很难从根本上缓解育龄夫妇在生活上的巨大压力。

改变现状的一些思考

因此,造成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延迟结婚和生育的时间,“先立业、后成家”无形中成为了共识,生育年龄一再往后推延,有的甚至放弃生育,这就是导致目前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核心。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年轻人生育观念进行转变势在必行,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不单单仅是调整生育政策,更重要的还应该在社会治理和社会保障上进行系统治理,系统施策,这无疑是一个全盘性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虽然难度很大,但意义深远,现在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了,这就需要有大手笔,有大动作。

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以调整现有的相关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通过调整收入结构,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建立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来挖掘我国仍然庞大的消费市场,满足中低收入群体水平以及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提供更为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生育、教育补助和补贴标准,深化医疗、住房和养老领域改革,从根本上缓解生活压力,让育龄期夫妇减少后顾之忧,这样才能逐渐让他们“想生、愿生、敢生、生得起”。

标签: 人口数量 计划生育政策 一段时期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