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全球速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城市北京怎么做?升降间海淀是“压舱石”

北京,是中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减量发展,赢得高质量发展,海淀区就是一个缩影。

2022年北京海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06.9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成为北京发展的“压舱石”。


(资料图)

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5.7%,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增长64.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3%,经济增长3.5%;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0%,与升级类消费相关的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4%……升降之间,海淀这个“压舱石”在减量中实现着突破。

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内,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资讯大数据服务平台。

把创新刻在骨子里

“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名词。

2022年6月,中关村科学城24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中科创达新设立的子公司奥思维科技也在其中,这个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产品与技术开发领域的新星,获得了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亿元投资,用以支持下一代物联网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助推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下一代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将不仅是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驱动力,更是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数字底座。”中科创达高级副总裁常衡生说。

今年2月7日,中科创达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度,公司营业收入预计为53亿元至5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净利同比预增15%至25%。

用技术创新为产业赋能,奠定着海淀“万亿”的基石。

是什么支持一个个企业在海淀聚沙成塔?在这场集中签约活动中,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围绕做强创新主体,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科技应用场景、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3项支持措施发布。

2022年末,中小微企业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从首都师范大学获得专利“阶梯加热红外热破技术测量厚度的方法”的使用许可,这是北京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的首例。从协商到签订协议前后不过半个多月的时间,而如果按照常规模式,协商过程甚至可能超过一年,有可能将新技术拖成“旧技术”。

海淀区一直在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完善“全链条”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厚植企业高速发展的沃土。

“我们联合高校院所建成4个概念验证中心,北航中心累计立项20个,8个完成落地转化,吸引融资及转化收益2900万元;中科院中心累计立项20个,6个项目在海淀区完成产业化公司注册……”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体系建设处副处长刘春哲介绍,中关村科学城致力于构建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为万亿级GDP提供强大的产业驱动力。

“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并且科创特色更加鲜明,多项金融服务创新在海淀率先落地。”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蔡晓靖介绍,2022年10月运行的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试点推出并购贷、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款,已累计受理27笔业务,涉及资金1.96亿元,精准支持了企业的科技发展。

截至目前,海淀区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占全市的3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5家,约占全市的45%,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14家,占全市的35.7%……

把创新刻在骨子里!在海淀这片沃土上,一个个企业汇聚成“万亿”经济快速增长的“源动力”!

远眺中关村软件园。(海淀区委宣传部队供图)

绿色减量蓄养“白菜心”

2月9日,正在改造中的北京卫星制造厂迎来了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一行,他们是来提前对接今年开园服务需求的。

坐落于知春路63号的北京卫星制造厂创建于1959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就诞生在这里,但因为旧厂房在能源、消防、抗震等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于2022年启动了城市更新改造,打造航空航天技术、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的聚集地。

“这次园区改造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办公空间和很好的整合机会,我们将在中关村这片沃土上继续耕耘,不断走向壮大。”即将入驻北京卫星制造厂园区的重点企业之一、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东方红广场、运星大道、功勋大道……历史在这里与现实联通,城市更新,赋予老厂区文化传承和新的城市功能。

俯瞰海淀区,430.8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占全市2.6%,而其中产业用地面积仅为39平方公里。长期以来,海淀区纵深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用“腾笼换鸟”来实现“去白菜帮留白菜心”,在有限的土地上,重科研、重效率的创新创业之风蔚然形成。

2022年,位于海淀区建材城中路的金隅智造工场频频见诸报端。

行走其间,天坛家具厂旧厂区那一座座蓝帽白墙的家具制造厂房,变身一栋栋时尚的智造空间,园区内的高举架、高荷载产业空间保留了85%以上,完美对接了需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以及小规模转产产业环节“硬科技”创新企业的需求。

金隅智造工场“国企投资改造升级+产业运营商整体运营”模式,入选北京城市更新16个“最佳实践”项目。如今园区集聚了近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旷视科技、百分点、云知声、银河航天等“独角兽”企业6家,以及煜鼎增材、G7智慧物联网、天玑数据、国能日新、云知声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发展势头强劲。

“‘十三五’期间,海淀区拆违1211万平方米,腾退土地1428公顷,中关村大街科贸电子城、中发电子城、农科院花卉市场等一大批空间资源转变为高精尖产业聚集区。”海淀区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玉霞介绍。

从2004年经济总量首次达到1000亿元,到2015年突破5000亿元,再到2022年跨进“万亿”,海淀跨越式增长特征越来越明显。202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3%的情况下,经济增长3.5%。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海淀区持续提升产业“含绿量”和城市“绿能”,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单位GDP能耗、水耗逐年下降,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内,一处富有科技感的企业办公区。

从这里面向国际

63.7亿美元!这是2022年海淀区实际利用外资的数字,占全市37.1%,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第一。去年海淀区新增两区项目666个,位列全市第一,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85家。

“两区”建设两年来,海淀区研提149项制度创新政策措施和50项任务措施,累计组织中欧连线、上海进博会系列推介活动14次,加速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重点项目落地。

面向世界展示自己,海淀的科技园区很有办法。

今年1月5日,2022年第十届“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全球6强项目展开了一场巅峰对决。通过此次大赛,拥有60多项IP多媒体子系统技术专利的一家美国公司Excellims选择落地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将依托北京市科研人才优势,打造前沿技术研发中心。

“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今年已经走过第十个年头,覆盖了3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业项目13000多个,其中海外项目2700多个,落地120余个优质项目。

今年年初,“两区”建设海淀又有新动作:《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根据方案,海淀区将培育数字智能、科技服务、未来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新赛道,实施八大加速计划,建立海淀组团与中关村软件园的联动合作机制,打造“1+1+N”开放格局,协同争取“两区”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

在“两区”建设不断蓄能的同时,海淀区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

“说实话,我得有一年多没来这里逛了,以前觉得这里比较传统,这次来还是看了朋友圈里的打卡图!感觉非常时尚、年轻化,AR虚拟第二空间、雕塑数字光影秀、数字互动透明屏,能逛,能打卡。”今年春节,家住羊坊店的李云奔了两趟公主坟翠微百货。

去年年底重张后的翠微百货公主坟店,提升了社交体验空间,整合了140多个国际品牌,成了京西购物新地标,今年春节期间就吸引了8万人次。

华熙LIVE成为多元业态网红打卡地,嘻番里有了“沉浸式”互动体验商业模式,身在海淀,值得逛的商场越来越多。

“过去一年我们完成了公主坟、五棵松、五道口、清河、世纪城等商圈的改造升级。以公主坟商圈为例,提质升级后总品牌数近1200家,其中北京首店17家,知名品牌旗舰店约120家。”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黑煜告诉记者,今年海淀区将重点培育北部地区永丰和西北旺商圈,西三旗、西北旺两个万象汇将于今年5月、9月开业,五棵松万达预计今年6月开业,将为海淀区再添63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

从这里面向国际,协同开放中的万亿,成色耀眼。

创造并共享发展成果

住的地方与工作的地方相隔不到百米,对于许多上班族来说,是奢望,而陈科枫和公司员工一直都享受这样的待遇。

2017年,作为一名大学生创业者,陈科枫注册成立了北京穿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如今公司依旧只有不到10个人,可已经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他们研发的特种界面新材料,因为防结冰、防凝霜、防冻融、防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混凝土、光伏等领域。

“2021年,企业在低谷的时候,我们团队早上一起晨跑,晚上一起散步,一起为了产品熬通宵。”陈科枫说,入驻创客小镇后公司申请了创客人才公租房,两居室的租金也就2000元多一点,还配备了食堂,一群年轻人在一起,不仅生活成本低,也增加凝聚力,团队一直很稳定。

建在海淀区温泉镇351地块上的中关村创客小镇,有着全国首个以初创企业的创客为配租对象的公租房。得益于海淀区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创客们才得以享受便捷如意的公租房。

“目前创客小镇入驻的企业有400多家,产业集中度高,大信息产业占了60%。”中关村创客小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清鸽说,公租房+产业园区的模式,让初创企业团队稳定,园区服务、科技服务、产业服务三大服务体系让科技创新价值在这里实现最大化,许多创客从这里成长,创新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海淀区稳步改善着群众居住品质,仅2022年就开工保障性住房4378套,竣工5707套,配租公租房3828套,着力解决职住平衡问题。

有着稳定的住房,教育也是牵动人才的重要砝码。

去年的这个时候,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一家高科技企业工作的余丽还在考虑是否跳槽,再“杀”回中关村大街。

“今年孩子该上初中了,当时就想着,自己的工作恐怕得为孩子上个好学校让路。”余丽没有纠结多长时间就得到消息,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开始招收初中生了。

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就在永清路西端,2021年9月招收了首批175名小学新生,2022年9月招收了首批160名初一新生。在优化海淀区域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大幅缓解海淀北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科技人才子女教育需求的增长问题。

2022年,海淀北部地区规划的25个教育新建项目全部投入使用,使海淀北部地区新增8600余个中小学学位、6300余个学前学位,为当地居民带来优质的义务教育供给服务,也让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不再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纠结。

不仅在北部,海淀区也全力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去年新增中小学学位1万余个,完成了7所学校“公参民”改革,一次性转化优质公办学位1万余个,集团化办学学校(校区)扩增至153所……

2022年海淀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53元,同比增长2.9%。数据显示,2022年海淀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万美元,如果把海淀当作一个单独的经济体,海淀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可跻身于全球前20强。

海淀人,创造着北京发展“压舱石”的同时,也共享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成果。

专家点评

让创新动能持续转换

刘勇

海淀区始终推进“高精尖”产业体系布局,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海淀能够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海淀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海淀的底气源于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海淀的基因一直是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海淀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坚持绿色减量发展中实现的,是在协同开放发展中实现的,更是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实现的。海淀今天取得的成绩,是创新驱动发展在海淀深度实践、落地开花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海淀区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基地,发展潜能持续释放,创新动能转换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作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和先行先试示范区,海淀不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久、投科技”,让创新动能持续转换,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者系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责编:庄鹏泽

标签: 同比增长 科技创新 操作系统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