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少了2亿人看电影,影视业苦日子还没到头

过去几年,影视行业轮番造重锤,2016年之后就趴在谷底,丝毫没有翻身机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8年5月“阴阳合同”事件牵出影视行业税务风暴,当年传媒指数跌近40%,市值暴跌1000亿左右;2021年10月互联网反垄断法出台,该指数再次跌回2018年的底部位置;2022年10月份,疫情带来该指数第三个底,击穿前两次*值。

三年大调,四年磨底,影视行业过了七年寒冬,几乎奄奄一息之际,终于在今年看到了春天的迹象。

今年以来,传媒指数先后经历超跌反弹和板块普涨,至今整体大幅上涨50%,其中上海电影翻了三倍,唐德影视翻了一倍,华策影视、慈文传媒等也有超50%涨幅。

背后驱动力来看,影视股这波上涨叠加了几层利好,疫情放开是大背景,而开年以来的AIGC、ChatGPT及国内大模型混战,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预期进一步推高了估值。整体而言,炒作噱头盖过了产业真实情况。

回到实际产业层面,不少制片人向36氪表示“市场恢复还需要时间”,各环节仍保持谨慎状态。

不同于影视股2013年至2015年的上一轮上涨,当下多数公司并没有业绩上的支撑,而且面对的宏观环境也更为复杂。基于此如果看长期表现制片方实际供给恢复情况需求恢复情况以及技术创新的对供需关系的影响成为市场能否真正回暖的关键

01 供给未恢复,需求下坡路

先看产业链最下游的影院放映端。

灯塔数据库显示,今年前5个月影院影院数12083家(指有票房产出的影院),相对于2019年1-5月同期的10695家上涨13%,放映场次也从5102万场上涨到5209万场。

可以看出,单从影院数及放映场次来看,放映端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需求端数据则是另一番景象。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在平均票价上涨了接近1元的情况下,该时期整体票房221.6亿元,相较2019年同期的271.4亿元仍下滑18.3%。背后主要是观影人次减少,今年前5个月总观影人次5亿人2019年同期6.9亿人减少了近2亿人次

也就是说疫情后5个月来虽然大量影院恢复营业并努力排片但去影院看电影的人变少了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观影群体的用户画像也在发生变化。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告诉36氪,截至5月,2023年观众画像中,95后占比27.7%,90后占比19.8%,“相比较2019年以前,今年观众整体更成熟,00后等新生代观众入场速度放缓。

疫情三年后,年轻人的线下观影习惯明显减弱,这意味着线下电影市场新消费潜力的挖掘,将变得更困难。

往产业链上游看制片方疫情放开后的新内容供给是否已经恢复答案也并没有那么乐观

今年以来上线的院线电影多数是过往三年各家公司“存货”的释放一位制片人告诉36氪,目前院线电影开机量不多,“主要是缺资金,玩不起院线电影,手里有几百万一千多万的也不敢做院线,怕赔,都在短剧市场里卷。”

另一位从业者也感受到制片方对投资的谨慎,“审查趋严叠加不敢试错,导致现在内容产出效率很低,不敢拍。”

谨慎的情绪已经渗透进行业的方方面面。“比如有资方愿意投某部电影,放以前相对好聊,现在任何一个合同中的小条款变化,投资人都很敏感,都可能引起整个合同的谈判失败。”一位制片人表示。

这种心态进一步导致的现象是影片对更有票房保证的假期档期变得更加依赖

据灯塔上映日历显示,今年仅五一档就有18部新片上映,是历年同期新片最多的一年,档内竞争异常激烈,票房破亿影片仅有3部。

前述制片人同样认可这一趋势:“相当于鱼池变小了,大家都挤在一块钓鱼了。头尾分化也是越来越严重,大家要么做*制作,要么极低成本做项目,因为这两种是风险*的

传导至产业前端,横向来看,头部尾部差距越来越大,截至目前,今年仅票房*和第三就已是45亿量级和15亿量级的悬殊差距;纵向来看,平日票房进一步萎缩,影院全靠假期和大片支撑经营。

陈晋指出,今年春节档创造了历史第二高的票房成绩,但从3月1日至五一档开始前,大盘票房不足40亿,相较2019年前60-80亿的水平有明显差距。

而平日缺乏新片,也进一步加重了头部效应。灯塔数据显示,相对2019年以前,今年春节档、五一档等大档期的头部影片长尾票房提升明显,正是由于档期后的周末档竞争环境变宽松了,新片供给变少。

需求侧方面,观众平日周末观影习惯减弱,是近几年持续的趋势。陈晋表示,平常工作日大盘在2022年跌至2000-3000万的低水平,而这会反过来影响新片的定档决策,从而导致今年新片扎堆假期档。

影片依赖大档期平日缺乏新片供给观众观影习惯和新片定档显然在疫情三年后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多位受访者的反馈来看,国内电影市场恢复正常供给,走向正向循环还需要更长时间。行业信心的摧毁不在一时,恢复也不在一日。

02 AIGC重塑IP

相较于产业层面,在二级市场,风生水起的影视股率先完成了恢复。AI作为最强主线是影视股上涨的主要逻辑之一。

二级市场上,绑定AI技术的公司都迎来了一波上涨。以华策影视为例,今年以来,华策频繁向外传递“全面拥抱AI技术”的信息,从宣布全面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到接连收购两家“无营收”的AIGC公司后,股价从5元最高曾涨至9.8元。

在安信证券传媒首席焦娟看来,AIGC固然能够提升生产力,但对于内容行业而言,“降低成本”只是一个小逻辑。

一个传媒标的绝不可能是因为它业绩增速从25%提高到了30%,而是要买爆款。所以降成本对游戏影视公司有一定作用,但不会特别大”焦娟说道。

市场对传媒股的投资逻辑,并没有因为AIGC的出现而改变,投资传媒仍旧是投资“爆款”。也就是说,投资者更应关注的,是AIGC是否对“爆款”的生产有加持作用。

其中,IP是产业链中的掌上明珠。

以涨幅最多的上海电影为例,其去年财报称得上惨烈,净利润同比暴跌1630.7%,放映收入同比下滑48.3%,并且关停两家直营影院。但今年年初《中国奇谭》爆火后,上海电影迅速作出反应。

3月7日晚间,上海电影发布公告称,将以超6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上影元文化 51%的股权,后者正是《中国奇谭》的IP运营方,以此切入IP运营赛道。此举效果立竿见影,3月8日上海电影直接触及涨停。

AIGC诞生后供需之间的平衡被重塑,IP链条逻辑也将被完全颠覆围绕IP的竞争可能不再仅仅是砸钱买入这么简单

“首先,IP绝不可能坐享其成,中国内容付费意识弱,所以IP永远要靠持续运营来赋能。其次,原来靠人来产出和运营的IP,现在交给AIGC去做,内容制作门槛大幅降低,IP不再稀缺,因此IP内容变现的门槛被不断提高。”焦娟说道,某种意义上来讲过去的IP之所以成为IP,就是受益于稀缺性和特殊性,AIGC正好对冲的就是这一点所以IP链条变化会非常剧烈

焦娟推测,未来头部和尾部IP会比较收益,超级IP伴随NFT会出现高度泡沫化,而新IP借助AIGC也更容易冒头,反而是腰部IP比较尴尬。

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软硬件爆发,传媒走出三年牛市。按照安信证券的预测,从今年开始的三年也都将是传媒的牛市。

如果和2013年至2015年传媒股上一轮牛市相比较,眼下的“AI+”相当于十年前的“互联网+”。从当时的上涨逻辑来看,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带来业绩与估值双升,传媒股从年初涨到年尾。

焦娟指出,这一次不同的是,走向顺序和十年前完全颠倒,即2013年的走势将会在2025年兑现,“2015年传媒会开始出业绩,迎来业绩、估值双升。定量来看,2015年的涨幅*,所以在2023年至2025年当中,今年应该是涨幅*的一年。”

6月6日苹果发布MR头显,补齐了这轮AI浪潮的硬件要素,也是整个传媒行情的分水岭。

至于硬件水准及其出货量表现如何,焦娟认为对影视及其他传媒股不重要,传媒只看交互而苹果给出了关键的交互方式范式对传媒就是提升估值的逻辑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