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消失」的唯品会与被遗忘的沈亚

电商江湖已变。牌桌上再无唯品会。


【资料图】

今年锣鼓喧天的双11主战场,站着的是京东、阿里、抖音这些玩家。不过,很多人或许已经忘记,曾经有一家企业,也有着堪比拼多多的增长“神话”,这家企业就是唯品会。

2018年,拼多多创立不到3年,活跃用户三亿。黄峥意气风发,携拼多多登陆纳斯达克市场,一举刷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上市速度。迄今为止,拼多多用户突破8亿,和京东、阿里形成国内电商江湖的铁三角。

唯品会也曾创造过拼多多式的电商神话。由2018年向前追溯十年,2008年12月,唯品会上线;2012年3月,唯品会登陆纽交所,上市速度和十年后的拼多多几无差别。可是,相比已经隐退的黄峥,作为唯品会创始人的沈亚,鲜少有人知道。但关于他的传说,电商圈又几乎无人不晓。

如果说从邵亦波到马云、刘强东、黄峥…中国电商战场上从来不缺企业家的话,那异类只有唯品会沈亚,在电商这一片红得不能再红的红海市场里,上市仅一年就扭亏为盈,并连续39个季度盈利,可沈亚又眼见着成为中国电商第三极的唯品会,一次又一次错失良机,被后来者挑战、超越。

被“遗忘”的电商大佬,传奇唯品会,如今只余一声嗟叹,被时代淹没在滚滚浪潮里。

01、顺势而为与路径依赖

2014年2月14日。

适逢情人节,唯品会宣布向乐蜂投资1.125亿美元现金,占后者75%股份。乐蜂创始人李静则在内部邮件中表示,乐蜂网不是被并购或者出售,而是一次战略投资。沈亚则表示,此次联姻,是看中乐蜂网强势的美妆产品渠道及客户资源,以期充实唯品会的特卖品类。

这场电商界颇为引人关注的联姻在这样的特殊节点尘埃落定,多少有些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但这场被李静称之为战略投资的交易,却恰恰是沈亚以及唯品会在后来发展里错失机会的重要诱因。

这场交易达成时,唯品会已成立五年有余,上市两年。但过去几年间,唯品会经历了爆发时增长、流血冲刺纽交所、数个季度连续盈利、市值破百亿美元的过山车般剧情。

▲图:唯品会登陆二级市场(左三为沈亚)

某种程度上说,唯品会算是拼多多的“前辈”,是*个专注研究下沉市场的企业。但在唯品会创立之初,创始人沈亚以及他的伙伴们关注的却是另一个极端:奢侈品。不同于马云、刘强东,从最初创业,就一直和互联网打交道。沈亚是一个地道的传统商人。而唯品会创业项目更是来自于他在长江商学院攻读EMBA时的一次作业。

在创立唯品会前,子承父业掌管震旦电子仪器厂的沈亚,先后创办过号称没有买不到电池的“电池总汇”,自建过电池厂,把电池卖到了东南亚、非洲,年营业额达到了1000多万元。

1998年,沈亚遇到了卖蓝牙设备的洪晓波,两人联手做手机配件生意,短短两年时间就赚了500多万。可没几年,手机配件市场涌入了1000多家厂商,一块手机电池毛利不到5分钱,还要压好几个月的货款。到了2005年,公司营业额做到4000多万,不过纯利润才300万出头。

“做得太辛苦!”沈亚与洪晓波决定收手,然后每人掏了五十多万去长江商学院充电。

唯品会想法始于二人在长江商学院学习期间,一些企业家朋友建议可以利用国外的资源和信息,尝试国内还没有的商业模式,这让洪晓波想起在法国生活的太太,常在早上七点,顾不上吃早餐,准时坐在电脑前,在一家名为VentePrivee的网站抢购奢侈品。

这个网站*的特点就是几乎囊括所有世界名牌,并且均有折扣,但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抢购。经过几个月的调研,2008年8月,主打“品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险”的唯品会在广州正式成立,沈亚担任董事长,洪晓波担任副董事长。包括唯品会在内的几十家奢侈品电商同时在这一年成立,时至今日,只有唯品会活了下来。

作为唯品会创始人,沈亚在当时所取得的成绩不亚于几年后的黄峥,但其人却颇为低调,鲜少接受媒体采访。

沈亚的创业过程并不顺利,2008年12月,唯品会上线网站,提出的方向是“奢侈品特卖”,但随后遭遇金融危机,加之定位不清晰,目标客户对价格不敏感,唯品会在*个月仅开了18单,其中12单来自他的亲友。痛定思痛后,沈亚选择了下沉市场,“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由此诞生。只不过,此时的唯品会已经放弃奢侈品,而是选择耐克等逐渐有了知名度的大众消费品。这一转变帮助唯品会迅速打开市场,扶摇直上。

2010~2012年,唯品会成为资本宠儿,三年间接连完成两轮融资,并完成上市计划。吸引了包括红杉中国、今日资本的知名投资机构。而沈亚也逐步成为电商圈内的知名人士,外界盛传“沈亚是马云最想见的电商人”。甚至有电商人士评价,“否能请到沈亚,是判断一个电商活动规格的一个标准。”

对此,沈亚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的采访时,淡然一笑予以了否认。不过,他也表示确实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有趣的是,京东所以能够成功,正离不开今日资本徐新对刘强东的信任和支持,而这也视为这位风投女王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案例。只是,现在看来,唯品会显然没能缔造京东传奇。

对于唯品会在创业上的成功,沈亚将其归结为四字箴言,“顺势而为”。这种顺势而为的确是唯品会能够在创业时及时调整,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顺势而为”的成功,让沈亚以及唯品会在后来开始产生路径依赖。

02、保守与错失

相比于刘强东、马云,沈亚虽然低调不少,但唯品会这一品牌的“知名度”与其他几家,却几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2014年年底,唯品会注册会员已经突破1亿。此前,唯品会还曾在知名媒体人程苓峰的公众号上投了*个赞助商广告,是*个“吃螃蟹”的广告主。花钱虽然不多,却引发十多家传统媒体争先恐后报道此事。

《中国企业家》在报道中对沈亚做出这样的评价“作为务实的商人,沈亚无比看重媒体的实际营销效果,并严格控制媒体预算”。而对这场“低调”的投资,资本市场给出颇为积极的正面反馈:2015年4月,唯品会股价来到历史最高点30.72美元,市值达到178.79亿美元。

但没想到这就是顶峰,自此以后,唯品会开始陷入增长瓶颈,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2015年Q1,唯品会营收同比增速首次下降到100%以下,在那以后的两个季度,增速延续快速下滑态势。到当年Q3时,唯品会更是提前发布业绩预警,营收预计年增长71%-74%下降10%。对此,沈亚的解释是,新用户增速虽不如过去,但新增用户甚至老用户质量却增加不少。这多少有些自欺欺人。当然,增速下滑并非完全由于唯品会自身因素。

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始纷纷“下沉”:天猫的聚划算、京东的闪团等纷纷推出限时特卖模式清货。这对唯品会的冲击程度自然不言而喻。而2015年以后,拼多多的崛起,则更让漩涡中的唯品会雪上加霜。

商人逐利,赚钱无可厚非,但互联网这样一个崇尚赢家通吃的斗兽场更适合另一种人。著名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曾将朱元璋的做人哲学总结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这句话同样适合黄峥和他的拼多多。

2015年9月,拼多多上线,凭借“拼团”玩法,仅半年时间,日订单量就超过了30万单,月GMV达到2亿左右。获得腾讯投资后,更是在微信生态里把社交裂变做到了*,获客成本仅11元/人,远低于唯品会的523元。2019年,推出“百亿补贴”,真金白银的砸出1亿活跃买家。

黄峥杀伐决断,敢想敢干,更重要的是看到机会,敢下重注,赌一个未来,所以拼多多取代唯品会,成为电商的第三极。至此,唯品会开启了“被时代抛弃”的注脚。

事实上,在电商这样一个依赖烧钱的赛道,我们或许可以把烧钱看成一个战略布局的重要指标,刘强东的京东,在开始盈利前亏损了11年,大洋彼岸的亚马逊亏了7年才首度盈利,反观沈亚的唯品会,赚了10年钱,却错过了电商群雄逐鹿的大时代。

为了扭转局面,2017年5月,唯品会宣布将物流和金融业务从电商业务中拆分,形成物流+电商+金融的“三驾马车”战略布局。

同时,成立九年,“孤”军奋战的唯品会开始寻求“盟友”。当时,外界盛传唯品会要和京东合作,这一消息在2018年得以印证。那年12月,腾讯和京东宣布将向唯品会投资8.63亿美元,双方将分别持有唯品会全部已发行股份的7%和5.5%。此外,腾讯和京东均将分别在微信以及京东APP中给唯品会提供入口。

曾经,唯品会是最接近阿里巴巴和京东的电商平台,但“特卖”成就了唯品会的同时,也给它带上了一层无形的“紧箍咒”。那就是:唯品会在商品品类和战略层面一直偏保守,直到2017年“三驾马车”战略的提出,2018年跟京东的合作,才开始稍有激进。

但因为保守,唯品会错过了太多机会。

03、隐入时代沉浮中

2022年8月19日,唯品会发布Q2财报,营收连续第三个季度下滑,但得益于成本端的有效控制,唯品会利润实现回升。

就此,沈亚在财报会议中表示,疫情导致我们今年第二季度的活跃用户锐减。同时,沈亚也对利润回升给出解释,他说,“今年整个公司做了一些蛮大的调整,包括杜绝了原来自己贴钱贴券做活动和促销的方法。”唯品会最新一季度财报11月即将发布,从过往情况来看,各方面情况比之之前,不会有大的跃升。

曾经,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唯品会占据仅次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探花”之位很长一段时间。现在,马云和刘强东都已经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甚至连后来崛起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都已经奔向“生命科学”,反倒一直以低调著称的沈亚依然活跃在一线,为唯品会辛勤耕耘。

在拼多多崛起、抖快围攻的环境中,沈亚一直在努力找到属于唯品会的位置。为了提升唯品会的知名度,2020年前后,唯品会展开了近乎疯狂的营销,尤其是在热播剧和热播综艺里,它已经成为绕不开的名字。

从《欢乐颂》到《三十而已》,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妻子的浪漫旅行》,唯品会沉浸于花式广告,刷足了存在感。与此同时,为了激活老客户,提高复购率,唯品会向VIP用户支付了更多福利。包括但不限于全年自营商品免邮、免收退换运费等服务,自营商品“折上9.5折”等特权。

为了获得更多用户青睐,沈亚似乎不再那么“务实”,在营销上卯足火力。这当然对于用户增长是起到作用,为什么唯品会钱花了,局布了,还掉队了呢?

恐怕品骏快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供应链当然重要,当年京东就是靠3亿美元开始自建物流才建立起自建的护城河,沈亚自然也知道,从2013年开始,唯品会就成立品骏快递,在华南、华北、西南、华中等地设立六大仓储物流中心,自建网点4000余个,结果唯品会还是放弃了品骏,收获的是一份更好看的财报。砍掉亏钱的,就能赚钱,你看还是那个熟悉的逻辑。

2021年Q2,唯品会净利润为11亿元,同比降低近30%。这才有了唯品会近一年来在成本端的控制,唯品会在电视剧和综艺里也鲜少再见到。可惜的是,或许缘于沈亚本人并非互联网出身,营销上不断加码的唯品会在研发支出层面却非常有限。刚刚过去的二季度,唯品会的研发费用为4.13亿元,研发费用率为1.7%。相比之下,京东、淘宝、拼多多的研发支出都在几十亿。

虽然电商不像科技、医药那些企业那么重研发,但逢618、双十一等购物高峰,卡顿等现象对平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另一方面,疯狂激进的同时,假货诟病也成为笼罩在唯品会头上的一层烟雾。2021年4月,围绕一条单价2549元的Gucci腰带,唯品会与得物隔空对垒,来回打了数个回合。唯品会坚称所售为正品,得物则咬定这批Gucci腰带为非正品。

当事者Gucc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公司只保证品牌直营、官网等官方渠道售卖商品为真,唯品会不在官方渠道之列。

▲图:沸沸扬扬唯品会假Gucci事件

在“Gucci腰带”维权群里,聚集了超过200人。有消费者称,最初只是想退货,但唯品会以超过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时间为由拒绝了申请。此后,唯品会方面不仅不提供皮带检测为真的报告,还称第三方平台(包括中检)不具备鉴定资质。

唯品会过去几年“参与”的假货事件也顺势被揭开。2015年底的假冒手表和假茅台事件等等不一而足。这起事件让唯品会遭到前所未有的舆论危机,也让沈亚做“线上奥特莱斯”的梦想再度蒙上一层阴影。

当下的沈亚依然活跃于唯品会的前台,掌舵着这艘大船的航向。但在经历过早期高速增长、谨慎的中期发展、疯狂的赞助营销,唯品会还能守住几分市场则成为一个问号。

从这个角度,我们或许可以对沈亚的那句:“我们更懂商,而不是电。”有了一层更深的理解,确实善于经商赚钱的他,“电”只是他赚钱的一种手段,每当遇到该顺应“电”的逻辑,选择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下重注的时候,他都会更倾向用“商”的思维,思考这一注值还是不值,并果断选择“赚钱”那个选项。

标签: 长江商学院 阿里巴巴 迄今为止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