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当前消息!Gap Year,一种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自由

你听说过gap year吗?

“Gap year”通常译为“间隔年”,是指青年人暂时跳出现有的升学、工作轨道,用一年的空闲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旅行、做志愿者、陪陪家人,或者就是在家待着,为自己迎接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相关资料图)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选择gap的人似乎越来越多:环球旅行、实习、运营自媒体、自主创业……这些让人羡慕的故事,总让人觉得gap year是如此美好。

然而,在不知未来该走向何方时,如果有人建议我先去gap一年,我一定会觉得他是在问“何不食肉糜”。

正如康德所说,真正的自由不只是“想做什么便能去做什么”,更是“想不做什么便能不做什么”。

与高赞的精彩人生不同,想gap的普通人生活并不轻松;被迫gap的人,停下脚步却仍旧不敢休息;而更多的人根本没有选择gap的机会,只能不断向前。

Gap year,*不像它的字面意思表达的那样轻松。

一、现在的gap year,不是用来休息的

gap year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叛逆的少年们为了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纷纷从西欧出发,以“穷游”的方式旅行至印度或斯里兰卡。

那个时代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怎么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在遥远的东方大陆,最自由的gap year成为了最不自由的代名词。

我的朋友Betty就拥有充实的gap year经历。

大学以来,她总在各种实习、社团、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自己真正的热爱,尽管已经有很丰富的履历,她仍旧觉得没有找到心中热情。

终于在大三那年,她做出了gap的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去尝试新的生活。在这一年里,她成为了国际青年公益组织的重要成员,像真正的企业家一样为该组织在中国市场的宣传推广进行战略制定与创意策划。

除此之外,她也到全球各地参与国际青年领导力峰会,与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讨论组织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回国后,Betty又凭借优秀的履历,找到了行业巨头企业的实习。一年下来,简历上的优秀经历都多到写不下了。

如此精彩的gap year经历让人羡慕,但闪闪发光的故事背后,是她全年无休的努力。

追求优秀的方式不只有“刷经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学“镀金”、提升学历是被普遍认可的努力方向。

和Betty不同,Queenie开始gap year时并没有做规划,只是考研失利后想要好好歇一下。

起初为了缓解待业在家的焦虑,她每天都早出晚归地去做兼职,没学到什么技能,还得了小腿静脉曲张。

为了不给家里增加经济压力,她选择一边实习一边准备再次考研。结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她根本没时间复习,不出意料,她并没有通过考试。

再次失利后,Queenie就更加不敢停下,她马不停蹄地去看新的工作、找实习。

尽管Queenie选择gap year的初心是为了好好休息,但真正经历时,她却忙得焦头烂额。

其他的gapper,或用一年的时间忙着刷遍各种企业实习,或者忙着自主创业。就算是身体原因被迫gap的朋友,也得考下几个语言类或技能类的资格证书,或者去找线上实习。

总之,在gap year的各种选项里,大家最不会去做的事情就是休息。

网上有人提问:“刚毕业马上去间隔年旅行,可行不?”

获得最高赞的回答是:“可行啊,如果你不怕归来之后一无所有。”

如今的gap year,更像是“卷王”们开辟的“精英关副本”。

想要尝试进入这个“副本”的普通人,有的看到前辈们精彩的战绩,觉得自己没法做到。有的原本规划在“副本”里旅行、休息,但又觉得自己的选择未免太没有上进心。

于是,间隔年的选择,变得不再自由。

二、间隔年,让人焦虑

本该是让人调整自己、重新出发的间隔年,为什么变味了?或许因为一年的空档期对普通人来说,沉没成本太高了。

首先就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对于不少gapper来说,想要gap就必须先获得家里的经济支持。

这一年,如果不去打工赚钱、学习考证,已经非学生身份的gapper们既无法创造任何价值,又没有给家里带来任何收益,反而还会增加不小的支出。

以Queenie为例,她在间隔年开始前算过:如果不去实习,家里答应每个月给2000元的生活费。其中租房花掉850元,交通费80元,剩下1050元用于日常饮食开销,平均下来每顿饭不能超过10元。

一年下来,家里最起码要再为她花掉24000元,还不包括几千元额外的资料费、报班费。

就算父母愿意提供经济支持,在成年后让父母多养一年,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大的心理压力。更何况,大多数的家庭对于既不上学又不经济独立的“无业游民”,态度并不积极。

其次,用一年时间思考,也未必就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

Betty已经拥有如此丰富的履历,在gap year之后却仍然无法坚定自己的目标。

因为想进入一个大企业,Betty报了一个自己根本不擅长但相对容易通过的岗位。面试中,HR看穿了她的小心思,但好在她也感受到了Betty对于市场营销的热情,于是真诚地建议Betty去追求自己的热爱。

Betty经过指点已经不再迷茫,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要花一年的时间去想一个结果未知的问题,代价还是太大了。

对于大多数gapper来说,间隔年就是一个不断面对焦虑的过程:想gap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焦虑于自己的未来,为了让自己更有竞争力而选择了gap。

当真正结束gap,回归主赛道后,等着他们的又是新的焦虑。

Queenie本身是双非一本的学生,本想靠考研提升自己的学历,结果间隔年结束后不但没有升学成功,还错过了校招的*时间。

不但如此,她还失去了自己的应届生身份,这让她找工作的难度陡增。眼看身边的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事业,Queenie开始了自我怀疑:“我已经不知道当初我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了。”

一年的努力也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还可能要面对跟更多的难题,这对大部分人来说,简直就是得不偿失。

因此,就算充分利用好了gap year,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并不一定就是一个高性价比的选项。

三、间隔年,隔开的是什么?

无论读研读博、延毕,还是gap year,晚一年的选择必然会带来焦虑。

看见一个“滞后”的人,大家潜意识里会很自然地判断是他自身有问题。

“人人都能够按部就班,为什么就你不能呢?”

因病gap的朋友告诉我,当她告诉别人自己读了5年大学时,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对方眼神里的一种优越感。

这样的体验也让她常常觉得自己好像真的“低人一等”。

与常人不同的选择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而只有对自己拥有坚定信心,不在意社会眼光的人,才能抵抗这种焦虑。

实际上,间隔年是个伪命题。哪有什么隔开的时间呢?

时间如同流水,在人生的河流里推动我们每个人不断向前。对于所有人来说,从来没有被隔开的一年,隔开的只是自我评价和社会评判的标准。

在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中,悦子花了7年时间才终于面试进入理想的出版社,尽管是分配到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校阅室。

所有人都讶异于她的执着:7年的时间,足以让优秀的她在任何一个领域发光发热,但她却非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悦子却十分坚定,认为自己并没有浪费生命,甚至乐在其中。即使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她也能慢慢找到乐趣,最终成为了优秀的校阅人才。

然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不一致导致的压力,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当自我评价一直跟随他人的标准而变化,那我们只能在与自己的内耗中,被迫承认自己的失败。

作出gap year选择前,比生活规划更重要的是心理规划——一年后能拥有丰富的人生履历固然幸运,但即使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也要能够对自己的未来保持自信,仍旧如过去一样爱自己。

拥有多年人力资源管理和生涯咨询经验的孙瑞希曾在她的《刻意成长》一书中这样评价间隔年:“你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盲目跟风,自己有多少资源能够支撑这个选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间隔年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好方法,它只是生活的缓冲。

如果只是看见了过往的gapper们耀眼的光芒就想要选择gap,那一定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能够真正做到自洽,并且在众说纷纭中保持自己的一颗平常心,才是真正做好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准备。

参考资料:

[1] 什么是间隔年 | 豆瓣@间隔计划

[2] 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很少选择间隔年?| 简书@羊迪yadid[3] 一言不合就辞职?越来越火的“间隔年”,真能实现人生突围吗 | @猎聘

[4]“间隔年”是浪费青春吗?全国人大代表潘向黎:不是!建议高校自主开放和导入 | 上观新闻

标签: 年的时间 自我评价 觉得自己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