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注册制落地,就这?

1.在民间舆论环境中,注册制意味着对于A股过去多年乱象的一次切割甚至是新生。包括僵尸股遍地、价值发现能力缺失、供给不足导致的垃圾股炒作、发行环节一些亏损的优质企业无法上市等问题,都会随着注册制的出现迎刃而解——不论政策的初心是否如此,民间舆论早已经将“新的制度”与解决“旧的问题”绑定在一起。

2.这种关于注册制的社会舆论的形成,本身也和相关部门给出的信息有密切的关系。在各种文件和口径中,注册制所针对的,都是市场上一贯存在的各种问题。如2020年10月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17项重点举措,其中就包括了类似“全面推行、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优化发行上市标准,增强包容性。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和辅导,提升拟上市企业规范化水平”的说法,以及“健全退市制度、解决上市公司突出问题”等说法。

3.注册制被视为“制度红利”,突出表现在2019年科创板开设之后的一大波行情。7月22日开板之后,资金连续两周爆炒板块内的25只新股。当时这25家科创板企业的平均发行市盈率约为56.6倍。也就是说市场在整个板块60倍市盈率的基础上展开了一通爆炒,“制度红利”迅速就变成了整个板块的高估值风险。到2020年7月份,科创板炒作达到峰值,百倍市盈率乃至数百倍市盈率的高估值情况比比皆是。

4.与科创板推进同时配套进行的,是对此前新股发行中市盈率限制规则的打破,完全取消直接定价,全面实施询价定价。在此前2014-2019年之前的审批制环境下,所有新股上市的发行市盈率都被限制在23倍,且不能高于同业平均市盈率,上市公司IPO难以超募资金,同时也在市场上形成了打新股必赚(甚至是起码翻倍赚)的神话,在那之后几年的时间里所有新股上市之后都是44%的涨停+N个一字板涨停。

5.2019年科创板注册制之后,2020年6月份,《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发布,深交所创业板也进入了注册制时代。和一贯的宣传口径一样,本次注册制也被贴上“勇闯改革深水区”、“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等热情的标签,亏损企业可以上市,并放宽上市之后五日的涨跌幅限制,五日后每天20%涨跌幅限制。与此同时,和科创板一样,新股上市取消了发行价格限制,券商可以自主为新股定价。

6.注册制板块之外,主板的发行市盈率限制也在逐渐打破,主要是出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的考虑,例如中金公司在2020年10月份上市,当时的发行市盈率是33.89倍,除此之外还有十余家国企上市公司以超过23倍市盈率的价格发行,理由也多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目前的情况来判断,主板实行注册制也在积极推进中,未来政策实行是时间问题。

7.可以看到,除了宣传口径中对于注册制美好前景的渲染,实际上在落实层面上,更多是上市公司可以在亏损或者财务数据一般的情况下,能够以更高的市盈率水平去募集更多的资金,从而“引导资金支持实业、科创事业”。这些政策对于扶持半导体等先进产业固然有益,但很快各行各业的新股就都开始享受注册制带来的募资利好,包括逆变器(禾迈股份)、血糖仪(可孚医疗)、药物包装(华兰股份)等等称不上高科技的行业企业,都开始以高估值超募上市。

8.大多数普通行业、普通公司的成长性根本支撑不起高估值,却又要以尽可能高的估值,以科创的名义上市圈钱,且数量规模庞大。最终的结果就是开始有大量的新股破发,上市即巅峰。即便如此,新股发行仍然不断,对整个市场持续吸血,加剧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9.整个注册制落地的过程中,券商机构通过把普通的资产包装成优质资产高价卖出受益,认定的就是大量打新股的投资者不明白、不了解发行制度的变化,仍然在用2014-2019年之间限定市盈率发行的逻辑打新股,给上市公司和券商机构送去了财富,也让自己陷入打新爆亏的困境里。

10.上市公司大肆圈钱、券商机构大赚的同时,推行注册制所宣传的一系列“新制度解决旧问题”的“政策红利”却难见踪影:游资、庄家操控股价的手段日新月异近乎登峰造极,优质公司的股权反而无人问津甚至陷入流动性危机困境之中,科学理性的价值投资理论被大量散户投资者斥为骗术,壳公司、垃圾股反复活跃各种波动,整个市场充斥着浮躁与投机的氛围。

11.在整个注册制落地过程中最受期待的,就是垃圾股、壳公司、持续亏损公司的退市制度的完善,这在坊间一直被视为资本市场实现“新陈代谢”的重要政策基础。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21年,全年退市公司仅有20家(相比2020年退市16家增长4家)。但同样是在这一年,A股共有524家公司上市,募集资金总额高达5426.54亿元。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