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从便利蜂到知乎的监视危机

由裁员引发的风波让知乎陷入另一场危机中。

2月11日,有网友爆料称,知乎正在低调裁员,动作主要针对业绩不佳的视频部门,裁员规模甚至占到部门人员总数的一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位认证为“职业投资人”的用户在微博上称,企业安装了监控系统,能提前获知员工跳槽念头。此博主虽未直接表示知乎是否安装了监控系统,但相关微博放在了与知乎被曝裁员的话题下,不免让人遐想联翩。

▲图:知乎被曝裁员的相关话题

知乎引发的“监视危机”并不鲜见,去年12月中旬,《南方周末》发文《算法为王,数据存疑,便利蜂的“系统”试验》,文章指出,国内便利店行业巨头便利蜂为了积累数据,雇佣第三方人员对城市内的写字楼、小区、商圈甚至国家机关单位进行“贴拍”。

不出意料,无论知乎还是便利蜂,事后都对相关质疑矢口否认,资本和公司以逐利为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抛开这两家公司,侵犯隐私的监视行为就如同拿技术手段绑架人性、用灰色手段挑战法律深渊,如果任其发展,每个人最终都可能会被深渊吞噬。

01、数据与隐私

共同卷入到监视危机的知乎和便利蜂有着“奇妙”的缘分。

有人曾在知乎上提问“便利蜂和7-11有什么区别?”,便利蜂官方回答称“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连锁便利店,其实我们是一家数据科技公司”。如今,上述提问和作答已在知乎上消失不见。只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在便利蜂自称“数据科技公司”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幕后。

根据《南方周末》相关报道,自2017年起,便利蜂便开始招募大量信息采集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将摄像头悄悄安装在全国多座城市的居民楼、写字楼和国家机关单位的门口,每个经由这些地方的人都会被暗处的摄像头完整捕捉到。就这样,便利蜂后台至少已累积了数十万条拍摄数据。

《南方周末》的记者在进入便利蜂后台查看到,拍摄任务开始的时间为2017年12月22日,不仅如此,交通部、部分央企等也在便利蜂的拍摄范围内。北京是便利蜂的大本营,这座城市的数据量也是便利蜂所有拍摄数据中占比最大的一块,总量高达43000条,上海也有约20000条。

执行拍摄任务的是便利蜂最神秘的部门——信息采集部,为了尽可能规避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便利蜂会通过第三方公司来招募大量的信息采集员,这些信息采集员最开始签的是劳务外包合同,到了2021年,便利蜂更是将所有信息采集员统一注册成个体工商户,进一步压低了用工成本和法律风险。

此外,报道中指出,便利蜂还会针对这些信息采集员进行相关话术培训,一段内部培训会议的声音资料显示,有主管强调,一旦采集员在执行拍摄任务时被警察发现闻讯或带到派出所问话,不能提及“便利蜂”,要说自己只是在众包平台上接采集任务。

这种具有争议性的做法背后,彰显的是便利蜂急于打造出的算法优势。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认为,要想在中国本土做出一家可以比拼7-11和罗森的便利店巨头,归根结底要解决如何标准化的难题,而自动化是他给出的药方。

“整个便利店经营过程当中,极大地使用算法来把人给替代掉”。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为了实现这种由算法所驱动的自动化,大量的积累数据尤其是视频数据便成了便利蜂的“自然之举”。

02、令人唏嘘的监控系统

便利蜂陷入的监视危机主要针对公众,而知乎陷入的监视舆情主要针对员工。

上一秒,你刚在自己的工位上用电脑投递完简历,下一秒,就可能被检测到,然后成为精准裁员里的一份子。

一张网上流传的关于知乎系统后台的照片显示,被检测的一名员工在某月访问求职网站23次,投递简历9次,含关键词的聊天记录254条。在系统的“离职倾向分析”一栏中,除了能够显示出员工访问的招聘网站及访问次数,还有简历投递的详情,甚至连投递出去的简历,以及员工申请的职位信息都能完整获取。

▲图:网上流传的知乎系统后台

这种所谓的“行为感知系统”如果存在,也就意味着可以监视着员工关于工作选择的一举一动,想想多少令人有些毛骨悚然。而这个“行为感知系统”经由网友深扒,牵扯出一家A股上市公司——深信服。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深信服是一家向企业级用户提供信息安全、云计算、基础网络及物联网领域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公司,其中网络安全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居多,如今市值超600亿元。

在产品介绍页面上,网传的知乎“行为感知系统”与深信服在2017年开发的一款名为“深信服行为感知系统BA”完全一致。此前根据深信服官方介绍,这款产品可以帮助企业监控员工怠工情况、离职风险等,具体可提供离职倾向员工详情,包含员工姓名、所属岗位、IP等更为详细的内容。

如今,深信服官网已下架了有关“监测员工离职倾向”的产品介绍页面。有深信服的销售人员向外界表示,很多公司都用过或者正在用深信服的这一产品,“这个是非常合法的”。

03、技术善与恶

2017年2月14日,便利蜂在北京中关村首开了五家店。2020年年底,便利蜂已开出了2000家门店。短短数年,便以极速扩张的态势成长为巨头,尤其开出2000家店铺的速度更是大大超越三大日系便利店品牌7-11、全家和罗森。

但这种速度在便利蜂看来似乎远远不够,其执行董事薛恩远曾公开宣布,便利蜂到2023年预计将开设10000家店铺。极速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便利蜂曾在2021年6月被传已启动IPO,拟募资5~10亿美元,准备赴美上市。

身处发展期的便利蜂想要通过数据构建起自己的“算法优势”,然后借此助力下一步的扩张动作。用创始人庄辰超的话来说就是,开业之前就已完成了基本数据的收集,在计划开店时,只需要把周边的数据调取出来即可。他自豪于这种由算法打造出来的选址模型,“我们的算法还经常迭代,随着商品不同,模型还会继续变”。他曾这样表示。

深陷监视风波的知乎,近几年也身处瓶颈期。

商业化带来的密集广告不断损伤着用户体验,不少曾在知乎活跃过的大V正在变得越来越“沉默”,如程浩、马伯庸等人。尤其是知乎的视频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迟缓,所以视频部门被传将大规模裁员并不令人意外。

在便利蜂和知乎被传的沸沸扬扬的“监视危机”中,一个很久的议题也重新拿出来被探讨:即技术的善与恶,科技的双刃剑问题。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告诉零态LT(ID:LingTai_LT),关于这场监视风波,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员工的上网行为,包括访问哪些网页、购买什么产品或者与他人聊天等等,都属于员工个人信息甚至隐私的范围。即使使用办公电脑,员工也享有个人隐私。但是用人单位对员工也享有用工管理权,多数用人单位会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禁止员工在工作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上网行为,并因此通过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监控。

其次,这种情况是否构成侵权关键是看用人单位在安装监控系统、监控员工行为之前是否明确告知员工并经其同意。如果未经员工同意,这种行为涉嫌侵犯员工的个人信息及隐私权。

最后,赵占领同样也指出,具体的侵权方是使用这套系统去监控员工行为的用人单位,研发这套系统的企业并不必然构成侵权。这种软件就像监控摄像头一样,其实还是属于中立的工具,是否构成侵权主要看软件的使用者的行为。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