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起风了,今年消费风向大变样,“报复性”消费成笑话,该反思了。_环球速看料

去年,一些专家不断的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强调,今年会出现“报复性消费”、“报复性买房”。

等等的利好信息。


(资料图片)

按照这些专家的话语,经济会大幅度改善,老百姓手里有钱了,自然会“报复性”的消费。

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一些专家学者的话不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反倒成为了笑柄。

很多专家埋头只写洋文章,对于现实的情况,属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一些专家与学者在互联网上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段子,提供给各大网友。

很多专家失去了对现实的感知力,可以说在互联网上大放厥词,一片欣欣向荣的模样。

这些专家嘴里只有赞扬和一些不切实际、让人嗤之以鼻的言论。

留下来的是大家的嘲讽和质疑,甚至“开着车去乡下种地”等等的言论,冠冕堂皇的出现在社交媒体上。

毫无疑问的是很多专家他们的行为已经遭到了大家强烈的不满和讨厌,这是不能否认的。

而一些利好的消息也经不起推销。

突然发现,今年的消费风向已经大变样了。

最显而易见的是,大家对于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少了一丝执着。

对于现在很多消费者来说,无论产品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大家更讲究实惠。

没有了所谓的追求,更没有了所谓的自豪感,盲目的跟风已经转变了风向。

前两年的时候,提起某手机品牌,大家是欢欣鼓舞,高调支持,现在提起某手机品牌,大家反而失去了兴趣,大家发现很多所谓的品牌,盲目的消耗大家的情绪,

打着某种旗号用来刺激大家的消费观念,从而让大家花费了更多的钱。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品牌非常的双标,出口和进口完全是两个标准,如此赤裸裸的商标,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所谓的某些品牌完全是一个笑柄。

使用某些品牌已经没有了炫耀的资本。

虽然我们的制造业已经今非昔比,但显而易见的是,很多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理性,不再轻易相信网上的言论,通过碎片化和可查询的各种渠道对比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花钱不再大手大脚,反而有了捉襟见肘和精打细算的理念。

以前很多人喜欢什么就买什么,看上什么就选择什么,甚至开始了盲目的对比消费,攀比的风气非常的严重。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这么想的,现在大家都在追求性价比,好几个平台比对几次才能够下决定。

攀比的观念越来越小,反而更多年轻人认同了如何省钱,如何节约,在互联网上也流行出来各种“省钱小妙招”

年轻人对消费已经不再互相攀比,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钱不够花、不经花、不能花,大家都在做着精打细算。

怎么省钱,怎么理财,怎么能够挣更多的钱?

我想这不乏有现实因素的影响。

曾经不瘟不火的折扣零售行业竟然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团购打折也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有多大脚,穿多大鞋”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汽车越来越便宜,换手机的速度越来越慢,房地产也是一波三折,各种降价促销。

曾经高高在上的豪车好像也撑不住了,以前买个车动不动就几十万,为了考虑自己的面子,直接奔着上百万去,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头乐四轮儿车出现在大家的街头巷尾。

很多人考虑的是实用性、快捷性、方便性,传统汽车很多车企都跌了不少的价格。

就连大家所最熟知的奔驰、宝马、奥迪也开始大降价,更何况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特斯拉。

新能源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旧手机伴随着卡顿依然不舍得换。大家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

说白了,不是消费观念变了,不是消费的方向变了,而是大家手里都没钱了,不敢花钱,不敢消费,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些专家所说的“刺激性消费”也变成了笑话,最重要的原因已经揭露,那就是大家手里都没钱。

我想很多专家只谈表面的问题,而不去深层次的研究,应该想方设法为大家提供工作岗位,提高福利,让大家手里有钱,才能刺激消费,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大家对于各种媒体所吹嘘的也不再信任,很多人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大家都有判断事物标准的一套答案。

都在自我过滤和筛选。

很多人不再盲目。不再跟风,现在大家对于国家大事也不那么的关心,更关心的是周边自己的生活,房价、物价、菜价、油价以及工资上涨的速度,是大家手里的存款捉襟见肘,才让大家更加的小心翼翼。

一句话,没钱了,不敢消费,也不能消费,这才是风向转变的根本。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