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微资讯!东北如何“解锁”人口全面收缩

本报记者 段树军

“如果省域内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收缩,就可能在城市间产业关联、知识流动、社会网络等渠道的传导下,形成发展要素和城市网络两个层面的负反馈循环,并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长期无法衍生出新的发展路径。”


(相关资料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洪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人口全面收缩背景下,东北地区内部的经济体系及个体城市的增长动能出现整体性减弱,经济发展出现“锁定”状态。

洪涛表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只有沈阳、大连、长春和盘锦人口在增长,黑龙江甚至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出现了人口收缩现象。省域人口全面收缩会在发展要素和城市网络两个层面上形成负反馈循环。前者指多个发展要素衰减过程的循环强化,例如,人口流出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营商环境差与民营经济弱小、产业升级迟缓与创新动力不足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后者指个体城市的人口收缩会通过城市间关联对外施加影响,例如产业合作和知识互补的反复恶化、人力资本流动的零和博弈等,进而产生“A城市人口收缩—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下降进而人口收缩—A城市发展动力下降—人口进一步收缩”的循环强化。如果区域内人口收缩的城市数量足够多,就会在省域层面上展现出典型的双重负反馈特征,进入“省域人口全面收缩—省域内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下降—省域人口进一步收缩”的“锁定”状态,并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长期无法衍生出新的发展路径。

洪涛认为,要应对省域人口全面收缩触发的双重负反馈,打破“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城市经济增长路径,须将系统性、长期性、动态性、内生性作为基本策略取向。

系统性是指难以通过对单一城市甚至是中心城市的大力支持,进而以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必须制定面向区域内所有城市的系统性战略。

长期性是须淡化通过短期内招商大项目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传统做法,侧重优化城市经济发展提升的产业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网络和区域协同机制。

动态性是塑造制度与政策因应区域人口条件和城市经济发展变化而调整的弹性。

内生性是借力外部资源重点培育东北城市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就此,洪涛建议:

第一,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以数字政府、多元主体共治与“放管服”改革等联合推动“制度-市场-社会-创新”的协同演化机制设计。

第二,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下,以公共服务提供、营商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激活外部资源、培育内生增长新动能的政策体系设计。

第三,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以开放政府建设、共享政府建设、数据要素培育手段等打造互补性和竞争性相互协调的城市政府间和政府部门间关系方案设计。

第四,面向人口全面收缩整体性和系统性影响的省域、市域和县域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提升行政效率,降低行政负担,形成人口与空间的良性互动。

第五,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核心城市、周边城市分工协作,进一步促进省际都市圈、省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洪涛表示,近年来全国人口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2022年出现了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人口收缩的趋势从人力资本供给、居民消费需求、社会资本培育等方面严重侵蚀了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东北地区是中国人口变化大趋势中的典型代表。剖析省域整体性人口收缩为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不仅有利于思考如何推动东北的全方位振兴,也具有面向全国和未来应对人口收缩冲击及其衍生风险的一般性和前瞻性价值。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