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强省会,掏空湖南?|快播报

要达到工业投资产出最大化,科研投入效率最高化,一定要“围绕产业布置资源”,而不是围绕权力和行政级别


(资料图)

湖南张家界风光

文 | 山海经

2023年1月发布的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有这样一句话,晨曦君印象深刻,“这五年,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三次产业结构由8.9∶39.8∶51.3调整为9.5∶39.4∶51.1。”。

湖南省的第一产业 (农业) 占比从2018年的8.9%升到2022年的9.5%,这真是“历史性跃升”啊!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的占比均下降,也叫“历史性跃升”?

众所周知的经济常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占比是不断下降的。湖南省近5年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为什么?

我查询了中部省份的相应数据,与湖南省对比。结果发现,强省会的湖南和湖北,过去5年第一产业占比都是不降反升的,分别上升0.6%和0.3%;而均衡发展的江西和安徽,第一产业占比是下降的,都降了1%。这4个难兄难弟,2018年时第一产业占比几乎差不多,同样的起步,到了2022年却差距明显,谁在进步,谁在退步,一目了然!

中部省份2018年-2022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在中国整体到了工业化后期、沿海甚至到了后工业化阶段的时候,农业大省湖南,却愈加农业化了,工业和服务业萎靡不振。这样的逆势走向,强省会难辞其咎。上面那张表说明,无论是湖北省的巨无霸强省会,还是湖南省打肿脸充胖子的强省会,都无法带动全省的发展,省会的吸血式发展反而拖累了全省。

20多年来,不管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长株潭一体化、长株潭都市圈,还是赤裸裸的长沙都市圈、强省会等提法,实际操作上都是一城独大的发展模式,将所有资源配置在省会,省会之外的城市活得越来越艰难。

早在10多年前我就指出,一城独大模式不适合湖南,如果不尊重湖南省各地级市的地理、交通、工业等客观条件和既成格局,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和公平原则,举全省之力发展长沙,湖南一定会越来越落后。不幸,被我言中了。

但是,言中了又有什么用?我们的文化有个讳疾忌医的传统,基本不会以史为鉴去反思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甚至做错了,更遑论纠偏、纠错。霸蛮的湖南人是不反思历史、不检讨曾经的失误的,一些无耻之徒甚至宣称“湖南发展得不好,是因为一城独大还做得不够”。

2020年5月,我在本公众号发表《无声无息中,湖南被安徽和河南超越了》;2022年2月,我发表《强省会的湖南和弱省会的江西,差距在拉大》。

但是,不会因为湖南将头埋进沙子里不接受现实,邻省就停下来等湖南。

比较一下湖南省和安徽省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就能看出两个省在工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已达代沟级别。湖南还是个农业省,安徽的工业气质已经很明显了。

我认为,举国模式、举全省之力强省会模式只在生产力落后、产业低端、技术门槛不高的情况下有效果,因为这类模式严重依赖政府对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使用,却对企业和科技实体的依赖很小。比如,湖南省花450亿搞黄花机场的扩建,只要撒钱,设施就能建起来,一点不难。

但是,在产业向高端迈进、科技创新的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类举国、举省模式是失灵的,因为政府既没能力、也没人才对高端产业的发展、高精尖技术的攻关做落地实施和细节管控。举个例子,株洲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优质的高技术产业都是本地企业自己做大做强的,不是政府举全市或全省之力能打造出来的。

政府要做的,是收起那只失灵的行政之手对市场的干预,为市场建立公平、自由的竞争机制,解放所有城市、所有企业、所有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让新产业、新技术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野蛮地生长、开花、结果,而不是牺牲大多数地方、大部分人的利益,一味扶持特权地方、特权阶层,将他们溺爱成不思进取、没有竞争力的阿斗。

如果还迷恋举国、举全省之力等旧模式,结局注定是悲剧。例如,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的丑闻。再例如,湖南在强省会模式下越来越落后。

湖南是怎样被强省会掏空的?我们看看邻居湘潭。

2022年8月,湖南钢铁集团 (原华菱钢铁) 推进智慧科学城项目在长沙湘江新区落地,定位为新材料技术高地、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地、产业孵化与创新示范高地,预计到2025年实现总部基地的研发、管理人员突破3000人。

我问一个湘潭朋友,怎么看待这个总部基地放在根本没有钢铁企业的长沙,而不是钢铁重镇湘潭?

朋友说,“湘潭很多大企业在长沙设立了科创中心之类的机构,如湘电、江南、江麓等企业,这样做可以为这些企业解决许多问题:如小孩读书等。也吸引了很多人才、资金和项目流入长沙。确实对湘潭影响很大。”

朋友又说,“大长沙多年前就在湘潭‘招商引资’了。湘潭现在是一座死城,死气沉沉。”

确实,从紧邻长沙的湘潭经开区 (九华) 房地产数据看,2018年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占了湘潭城区销售面积的54%,自2020年开始每年稳定在65%左右,湘潭主城区占比掉到只有三分之一了。九华的房地产活力说明湘潭几乎变成了长沙的睡城。

我问,“但没看到湘潭人发声,难道他们无所谓?”

他答,“不是无所谓,而是想说的发不出声,能发出声音的都是一个声音 (注:指赞同的声音) 。湘潭一天天在衰落,想起就不舒服,心痛。”

我深深理解这种不舒服和心痛。长沙不同样在株洲狂挖央企、挖省属国企?在湖南的特别照顾下,长沙携教育、医疗等特权,对省内优质产业和人力资源的搬运简直是摧枯拉朽、风卷残云、吃干抹净的。

最新的例子——自1965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株洲的湖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监测所 (也称湖南省水环所,416队) ,有员工2000人左右,上个月正式发布了搬迁到长沙星沙的消息。它在天元区黄河路的原总部变更为水环所株洲中心。

株洲花了将近60年培养的企业,一纸文件就能将它迁到长沙,精英人才被省会割走,退休的老弱病残被当包袱扔给株洲。强省会这种搞法,只是省内的存量转移,甚至消灭了一部分存量,没有创造任何增量。这是挖非省会城市的谷去堆省会的峰。

当非省会城市再也无法造血、或者造血速度赶不上省会的吸血速度,就是全省整体垮塌之时,这已经体现在湖南过去5年第一产业占比令人不安的上升。显然,强省会模式妨碍了湖南的工业化进程。

上周晨曦君参加的一个会议上,当一个发言者指出过去20多年,伴随着湖南省或暗戳戳、或明晃晃的强省会政策,株洲的交通、产业、GDP相对省外同类城市、相对历史上的自己,地位一降再降,强省会再搞下去,湖南越来越让人着急的时候,底下听众群情汹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如果省会的强,是以非省会城市的衰落甚至休克为代价,这所谓的“强省会”能得到省内兄弟的祝福吗?

湖南周边省份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基本完成4改8,湖南还没开始,因为没钱。但有钱豪掷省会,花费450亿巨资建设并不急需的长沙黄花机场新航站楼。对比一下,长143公里、宽8车道的京港澳高速东移线只需要311亿。2023年2月许广高速长沙望城段的连环车祸的新闻,呐喊“不能把一切资源都只用于发展省城”的留言获得最高点赞数,可见民意之强烈。

近日,安徽芜湖公然挑战省会合肥,要求省会分权,在其市政府官方平台发布《“一城独大”不是春》的文章,指出经济强省, 发展不完全依靠省会城市的“一城独大”,而是得益于“双城驱动”,甚至“多城驱动”。

湖南的一城独大比安徽严重得多,贫富分化也比安徽悬殊得多。我觉得,湖南人是最应该读芜湖这篇文章、最应该发出这样的声音的。

为什么在产业升级、技术壁垒提高的新历史阶段,政府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破除对传统的举国、举全省之力模式的迷信?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唱主角的只能是企业了。政府如果还想靠砸钱砸出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来,只会累得要死,事倍功半。

美国的科技崛起中,企业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大企业的研发突破了应用技术的范畴,延伸到基础科研。其中最有名的是贝尔实验室和通用电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在100多年的历史中,有 15 人次获得诺贝尔奖,4 次图灵奖。通用电气研究院 (GE Research) 有2人获得诺贝尔奖。

在我国,最近十年新兴的企业研究院、实验室,是我国科研体系中最接近国际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率的部分。在湖南,最成功的典范当然是被我誉为中国版的GE、身兼企业和研究所双重身份的中车株洲所,它的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水平在湖南没有对手,在国内也是顶尖。

对比全球各国科研效率,中、美、韩、日这些科研效率高的国家,都是企业作为研发活动的支出主体,企业R&D支出占全国总支出比重都在70%以上,而印度和俄罗斯这些科研效率相对较低的国家,企业R&D支出占比分别低至36%和28%。

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国家,还是中国沿海的先进地区,都以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工业投资产出最大化,科研投入效率最高化,一定要“围绕产业布置资源”。

围绕产业布置资源,是晨曦君近三年来在本公众号不遗余力推销的理念,也是株洲本届班子总结提炼的“厂所协同”,他们敏锐地洞察到,将科研资源布置在产业一线,与企业的生产制造紧密结合,是株洲工业强盛不衰的密码。

然而,湖南的强省会模式,是围绕权力所在地布置资源。

2022年12月,长沙湘江新区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的四大实验室全部完成挂牌。四大实验室分别为:

潇湘实验室:聚焦智能制造的前沿基础理论问题和 “卡脖子”技术难题;

麓山实验室:聚焦工业设计,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运用;

洞庭实验室:聚焦食品工程与安全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研究;

衡山实验室:将补足湖南检验检测、标准研制等方面的短板弱项。

与工业创新相关的所有基础研究,都被省会垄断了!其他城市连上场参赛的资格都被剥夺了,上升通道都被锁死了,公平在哪里?

在工业设计和智能制造方面,株洲与省会不遑多让。更不要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株洲有轨道交通装备和中小航空发动机两个集群,与长沙平分秋色。正确的做法,成功概率最大的做法,不应该是谁能干谁上,放两个实验室在株洲,放两个在长沙,让两城竞争,以它们的产出成果决定后续支持和投入吗?凭什么省会不劳而获,干得好干不好都是它吃独食?凭什么有能力、有出色的工业和创新业绩的非省会城市永远喝西北风?

这样不合理的机制,难怪过去5年湖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第一产业占比不降反升的“历史性跃升”。一个工业弱省,这么多年一直不待见、不实质性支持工业强市株洲,近两年还偷偷地打破省内城市按车牌排序的传统,在各种官方场合将工业弱市衡阳排到了工业强市株洲和湘潭之前。这传达了什么信号、什么价值观?民众会认为湖南重视工业、唯才是举吗?

工业是留人的平台。工业不振的湖南,留不住人。2022年,湖南的中部兄弟湖北、安徽、江西2022年常住人口分别增加14.01万、13.99万、10.94万,人口增量居全国第2、3、4名。湖南省的常住人口却减少了18万,全国倒数。

我建议,湖南将“强省会”的口号改成“强工业”的口号,留给湖南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