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每日看点!花钱那些事儿 | 十位首席专家谈消费: 如何让人能花钱、敢花钱、愿花钱?

风口财经首席记者 刘晓


(相关资料图)

在存款利率不断调降的背景下,我国居民部门的存款规模反而大幅飙升,这一现象近期被市场广泛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下单月新高。居民存款多增在2022年就已表现得非常明显,全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远远高于2021年9.9万亿元的规模。与此同时,定期存款明显多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为什么人们会更愿意存钱?如何让人们能花钱、敢花钱、愿花钱?近日,风口财经连线采访了十位首席专家,一起看看他们的观点。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多渠道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底气

我认为,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显得非常重要,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三大部门的利益分配体制机制改革的角度看,为此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增加国家财政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

第二条建议是,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底气。

第三,积极倡导第三次分配,改善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通过促进第三次分配规模不断扩大的方式,可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

总之,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在防疫政策优化的背景下,不仅能够改变需求收缩的现状,还可以提振信心、扭转预期转弱局面。国家把更多的财政资源向居民部门倾斜,比向企业部门倾斜更符合底层逻辑,更有利于稳增长的可持续性。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消费供给能力

需求侧方面,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供给侧方面,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应用场景,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对养老、托幼、家政等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力度;继续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多措并举保障就业和增加收入

2023年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需要政策在多个层面加力,因此建议,一是继续推行汽车购置税减免、地方购车补贴、降低车贷利率和以旧换新政策。二是鼓励和支持平台经济,带动线上消费和新消费。三是对服务性行业给予有效支持,对商家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延长缴税和还贷期限;对顾客设计相关金融优惠活动,如消费返利、满减折扣,优惠观影和加油以及旅游消费抵扣等。四是继续做好中小企业在疫情后期的纾困工作。对于遭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企业,可考虑出台临时性的员工工资补贴政策,将部分财政资源适当地用于企业员工薪酬保持方面。多措并举保障就业和增加收入,鼓励灵活就业并提供社会保障。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多管齐下,合理增加消费信贷

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应当明确和加力扶持文旅、出行、住宿、餐饮等消费场景逐步复苏的行业和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国家政策侧重的重点领域。

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对消费行业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和企业纾困,特别是对消费行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金融纾困帮扶;应通过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和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企业贷款成本、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呵护居民部门信贷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合理金融需求;应对消费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加快相关贷款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务求实效、毕尽全功,确保金融服务普惠性、可得性、市场主体导向;应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协力合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向新模式平稳过渡,有效促进房地产相关消费领域复苏。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中国银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宗良:稳步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扩大中产阶级群体

我国从高储备存款过渡到借款消费,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未来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会更加明显,随着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中国这一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成长壮大。持续做好稳就业工作,搭建和完善就业供需平台,稳步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扩大中产阶级群体。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汽车等限购政策放开评估,尽快推动限购措施取消。通过政府补贴、商家让利等方式,适时举办文化旅游节、消费节等相关促销活动,推动旅游和消费市场复苏。深化体制改革,发挥养老育幼、医疗健康、教育等消费的巨大潜力。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培育中高端消费增长点

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稳住居民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和投资。

第一,进一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落实好前期出台的稳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继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第二,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改变居民消费动机不足等问题,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培育中高端消费增长点,扩大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消费,促进居民消费转型升级。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各地可较大规模发放消费券、消费补贴

提振消费的钱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22年部分预防性储蓄会转化为今年的消费,估计规模会在1.3万亿左右,仅约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但因去年储蓄多增导致今年出现报复性消费的概率不大。二是各地财政部门可针对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出台阶段性的定向支持政策,较大规模发放消费券、消费补贴等。这也会弥补前期居民收入缺口,推动今年消费增速较快反弹。三是金融机构可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服务消费领域,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通过消费信贷的合理增长拉动居民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较快回升。最后,就业和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短期内政策上可进一步通过减免企业税费、发放就业补贴、强化就业服务等方式,促进就业形势好转。当务之急是要把明显偏高的青年失业率尽快降下来。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促消费效应会更明显。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存钱还是投资,取决于收益率与风险因素

居民将资金存入银行还是用于投资,主要基于收益率与相关风险因素的考量。如果投资收益率低于存款收益率,则居民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而如果投资收益率高于存款收益率,则居民选择将资金从银行取出,用于投资。因此,有效释放居民储蓄的途径包括降低居民的存款收益率,即降低存款利率,此外,提高居民的投资收益率,在宏观经济层面体现为通过稳增长推升GDP增速。风险因素方面,准确预判风险,采取防范措施,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当前与未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相较于居民,社会集团消费对社零拖累更大

相较于居民消费,社会集团消费对社零拖累更大、受场景约束较强,伴随场景修复,其修复的弹性或大于总体。2021年,居民商品消费已高于疫情前,而社会集团商品消费增速较疫情低9.6个百分点,或缘于企业等展业活动受场景缺失的影响,例如上市公司疫后差旅费明显回落。伴随企业职员逐步走出疫情影响,线下办公、商务交流、商旅活动等开始逐步恢复,进而带动企业相关消费的修复。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扩大并提振居民消费,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两方面入手,真正做实“内需”,促进“双循环”。

第一,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通过完善税制、增加转移支付、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等方式,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第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保的比重,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减少预防性储蓄。

第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稳定农民工预期,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建议提高中央在流动人口的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中常住人口因素的权重。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标签: 点击查看 经济学家 风险因素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