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疫情3年,广州茶楼的1000个日夜
这个冬天,林女士过得不容易。
2023年1月初,距离广州放开疫情管控已过去一个月。窗外的世界热闹了起来,马路开始堵车了,地铁也要排队了。就连道路两旁的花,都似乎新开了不少,一切都在复苏,只是节奏不同。
餐饮业是其中慢节奏的,毕竟食客依旧会担心堂食的感染几率。
(资料图)
粤式茶楼品牌“又一间茶点轩”已在广州经营11年。2021年初夏,其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的分店因“阿婆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一名阿婆染上新冠后,在这家分店引起了传染链。没多少天,荔湾多个片区相继封控。
又一间茶点轩由此走红,但相比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出圈带来的关注度并未明显转化为实际的利益,它仍需依靠更低的折扣来稳住生意,比如疫情前限定8折的活动,疫情期间就打到6.8折。
“特别是刚过去的12月,食客‘阳’了,店员‘阳’了,还未感染的人也不敢出门。堂食恢复了,但生意依然没起来。”林女士是这家分店的店长,亲历了又一间茶点轩在疫情风暴中的起与伏——
后者所遇到的挫折与本能的自救,如同让人知秋的那片叶子,照出广州乃至全国餐饮业过去3年来遭受的冲击。好在,这个元旦店里经营曲线是上扬的,2023年元旦三天的营业额恢复到了疫情前的70%。
01、2022最后一轮疫情
广州临近2022年底的这一轮疫情,林女士感受极深。
2022年10月19日白云区宣布暂停堂食,接着是海珠区和越秀区。12天后,荔湾区也暂停了。
这12天里,林女士醒来后*件事就是问自己,要提前做准备吗?许多香港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主角站在长长的走廊上,灯一盏接一盏朝他的方向熄灭。看着周围片区的餐饮店相继熄灯,林女士感受到了电影里的压抑。
为减少浪费,她调整了采购量,平时每天批发量为10斤的食材,那几天只买六七斤。然而,与预想中不同,海珠区停堂食后,人们纷纷涌向荔湾区,客量比这轮疫情前还多,大厅基本坐满了。菜品提早卖完时,她只能一桌一桌地说“不好意思”。
那几天,来喝茶吃饭的有60%是住附近的老街坊,另40%是年轻人。大家都很淡定,餐桌话题大多是亲戚邻里间的事,哪家孩子上小学了、哪家夫妻昨晚吵架了,甚少聊到疫情。林女士有些诧异,转念一想,又觉得挺正常的,“大家习惯了,广州人以食为先”。
该来的总是会来。10月31日上午11点,林女士接到通知,被要求当天下午3点开始暂停营业。当时正值午市,店里熙熙攮攮,她告知食客们这个消息后,感觉耳边忽然安静了。
接着是一系列的收尾工作,在店门口贴告示、清点库存、解决员工吃饭问题——又一间茶点轩是包吃包住的,就算不开业,也有厨师轮班给员工做饭。
这倒避免了食材浪费,当天用不完的就内部消化。因此,也不存在食材在冰柜放一个多月,恢复堂食后立刻拿出来卖的情况。
拉下大闸门后,她紧张了,因为不知道哪天才能重新开业,而铺租、员工食宿都是大支出。
一停就是一整个11月份。员工也被封在了宿舍几天,闲聊话题逐渐转向“同一条街的哪家店交不起租了”云云。林女士虽然自己也焦虑,但还是振作起来安抚大家:“一切都会好的。”
11月30日,广州多区发布通告,调整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短短几小时,路边的围挡被拆了,小区门口的水马被运走了,卖水果和熟食的小贩兴高采烈地推着小车上街。
广州的烟火气回来了,但完全回来还要再过一阵子。结合城市数据库的疫情趋势图,广州感染人数在12月12日前后进入*波高峰,在12月21日达到峰值。
一段时间里,许多人阳性居家,荔湾店的熟客又以老人街坊居多,此时便更冷清了。12月的营业额不及这轮疫情前的一半水平,更别提填平11月的亏损额。
广州人看重年夜饭,往年过完中秋节,便有熟客找林女士订大年三十晚的桌子,春节前两个月店里便“一桌难求”。今年,距离春节不足20天的时候,桌子还没被订满。
02、下滑的客量
荔湾分店开业6年,有一半时间在疫情中。
又一间茶点轩的经营特点是“全天茶市直落”,这深得广州人的心——从早茶到夜宵都能点上一碗生滚粥、一碟煎萝卜糕。
加上他们家定价亲民、菜品分量大,食材也新鲜。大众点评上,又一间茶点轩6家分店的食客评价关键词里均出现了“性价比高”,其中有一条评论总结道:“打工人必吃的点心茶楼。”
2020年疫情前,来喝茶多数要预订,不然得排队。最旺的午市时段,能派出40-60个等位号,翻台率大概是1.5轮。相比其他类型的餐饮店,传统粤式茶楼的翻台率会低一些,这与喝茶文化有关——一壶茶、一份报纸、两样茶点,一坐一个上午。多数茶楼一张桌上有一个小炉子,食客动手烧热水泡茶,自斟自饮。
林女士不会催促食客吃快点,喝茶是惬意的事情,不该前去打断。食客们平均每轮就餐时长超过2个小时,11点到的一般下午1点多才走。生意好的话,店里会再做半轮,把午市结束时间延长到下午2点半后。
食客踊跃,大厅和包间基本能坐满。包间多为8人大桌,因此单桌营业额比大厅高。附近的退休街坊们,经常七八个人相约到公园下棋或去植物园赏花,然后一块吃饭,点上8个菜,加上茶位和酒水,一个包间大概消费600元。
疫情期间,大家聚餐次数减少。很多时候,午市只能刚刚坐满大厅;法定节假日会热闹些,但也只能派出20来个等位号。
食客们多为三两结伴前来,坐大厅的小桌足矣,每桌平均点上三个菜品,消费大概是100元。按经营规律,小桌的用餐时间短,翻台率会比大桌高。但据上述解释,这个规律在又一间茶点轩不成立——翻桌量减少到1轮,偶有一两张桌子,整个饭市都空着。
也有疫情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比如食客口味。林女士回忆,以前早市最多人下单的是炒面、虾饺和椰汁香兰糕,晚市*的是烤鱼。现在大体相近,但消费方式变了,更多人会直接买团购套餐,结账前也先看看有没有代金券,“能省就尽量省点咯”。
内外部因素,共同导致门店这3年营收下滑,是餐饮行业普遍遇到的问题。
《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疫情之前,国内餐饮市场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至2019年,市场规模从2.9万亿元增长到4.7万亿元。到了2020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下滑15.4%。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餐饮市场收入约3.5万亿元、同比下滑5%。
03、谨慎的业内人
如果担心感染,食客可以不出门就餐,但餐饮店员工没得选,不是每个人都有随性挑工作的底气。
每轮疫情暴发,林女士都能感受到员工情绪低落。人在忙碌的时候,精气神会不自觉地提起来;无所事事的时候,容易打瞌睡。特别是一线的服务员,除了吃饭,每天要站接近8小时,即使没什么活儿,也不能玩手机。
这3年,店员们每天戴着N95口罩,只要人在工作岗位上就不能摘下。林女士说,其实不是担心自己感染,就像最近大家基本都“阳过”了,但还是会戴口罩,让食客看到了安心些。疫情刚开始时,会有店员吐槽呼吸不畅,慢慢地就没人说了。
林女士表示,店里没有出现过离职潮,员工们都清楚,当下面临的困难并非换一家公司就能解决。改道回老家发展,也只是小部分人的选择。对大部分员工而言,生活还要继续,不能说广州人流量大、病毒传播速度快,就放弃这里的工作机会。
为了稳住员工心态,又一间茶点轩也做了一些坚持。比如年终奖没断过、评优秀员工、不定时给表现好的员工发红包,且每个季度办生日会。
林女士觉得,虽然疫情下资金压力大,但若砍掉了奖励,便失去了员工的忠诚度和价值感。别等生意复苏了,但员工流失导致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境时,才来后悔。
也有一些业内同行,在疫情中被动地失去工作。
2022年初,喜茶被曝整体裁员30%,门店拓展部门裁员50%;同一时间,文和友的个别部门裁员比例超60%。据悉,主要涉及长沙文和友剧场项目、南京文和友项目的新职员。
荔湾分店所在的街道上,3年间,有几家餐饮店转让给别人了,有几家直接关了。其中一家粤菜餐厅,与荔湾分店相隔不到500米,也一样是经营多年、一样是老街坊们熟悉的店。大概在2022年头,老板撑不下去了,把店转让了出去。林女士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她总由此联想到自己所在的店。
偶尔会有附近餐厅的老板到店里拍照。林女士说,他们是来观察客流量和优惠力度,以此了解这一片区的餐饮情况,“自己营业额下滑,便想看看别家是否也一样”。
04、终将过去
又一间茶点轩靠自救“活”了下来。
比如,推出更多团购套餐——9元一笼的虾饺,优惠力度达到3.5折,还有99元5样茶点、168元11样茶点等等。
优惠方案刚做出来时,林女士隐隐感到“肉痛”,市场定价越来越靠近成本价了。实行一段时间后,她想通了:宁可赚少点,也要盘活店里的人气。
2023年元旦期间,荔湾分店门口摆着各种优惠信息。
像林女士一样积极自救的餐饮人,还有很多。
有的餐饮品牌发展出“小贩”业务,将菜品从店里推到路边叫卖。在北京开了27年的眉州东坡酒楼,曾在朝阳区亮马河等人流量大的片区,摆摊出售48元的乐山甜皮卤鸭、99元40只小龙虾等特价套餐。在北京的簋街上,还曾出现“大龙虾原本按只卖,如今128元5斤”的奇幻场面。
有的餐饮品牌开始进军速食赛道。比如,粤菜老字号广州酒家在2020年4月就已推出传统咕噜肉、糖醋生炒骨、泰式咖喱牛腩等半成品菜。
但只靠一方努力,不足以加速行业复苏。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吴颖曾表示,各地政府与协会、知名餐企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各种美食节、购物节、发放餐饮消费券等活动,营造全行业复苏的氛围,吸引更多消费。
比如,北京在2022年7月面向消费者发放累计1亿元的消费券。这一举措成效明显,2022年1-9月北京餐饮收入的降幅,相比2022年1-6月的降幅收窄了4.8个百分点。
广州也在2022年12月出台了21条餐饮住宿扶持措施,包括餐厅可在城市非主干道两侧设置餐车或快闪店、在条件具备的路段设置夜间临时停车泊位等等。
林女士表示,从新闻里获知这些扶持措施后十分心动,后续将通过街道有关部门,对申请门槛及其他细节作进一步了解。
客量慢慢回来了。
回望这3年,将近1000个日夜,有餐饮店熬过来了,有的没熬过来。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分享了一张满桌茶点的照片,配文:“庆祝‘阳康’和疫情过去的仪式,只需一顿早茶。”
或许不久之后,我们不再需要这种仪式感,而是让生活回归日常。那时候,疫情的余震就真正消失了。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军队抽组医疗力量承担 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通电话 创造更多合作成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排行
- 腾龙股份股东王柳芳减持302.01万股 价格区间为14.81-15.90元/股
- 因个人资金需要 新泉股份实际控制人唐志华拟减持不超1124.54万股
- 信捷电气股东邹骏宇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60.41-67.50元/股
- 国家卫健委:湖北以30个省外新增病例17例
- 因自身资金需求 科森科技股东徐宁拟减持不超3.71万股公司股份
- 中公高科股东潘玉利减持50万股 价格区间为20-20.60元/股
- 多地患者治愈后“复阳” 对疫情防控提出新挑战 五大焦点权威解析
- “精诚合作,打赢这一仗!”
- 生态环境部:自1月20日以来全国已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 ...
- 承诺两年扭转乱象 银保监会加快推进意外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
精彩推送
- 焦点关注:疫情3年,广州茶楼的1000个日夜
- 米老鼠有几根手指?米奇老鼠是什么形象?
- 魔兽世界公会名字有哪些?魔兽世界公会名字大全
- 环球热议:大s和小s是双胞胎吗?大s和小s资料介绍
- 【全球新要闻】与最高学历相对应的学位是什么意思?最高学历...
- 关注:鱿鱼是鱼类吗?鱿鱼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 环球热讯:聊胜于无读音怎么读?聊胜于无成语用法
- 东方不败怎么死的?东方不败是什么人物?
- 全球快资讯丨狼烟风沙口完整版歌词?狼烟风沙口是谁唱的?
- 全球观焦点:回顾|2021年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征集
- 奥特曼的种类有哪些?奥特曼角色背景介绍
- 头条:2022年度在沪央国企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指数来了!快看都...
- 天天热点!dnf宇宙灵魂怎么得?获得宇宙灵魂的方法
- 每日报道:深圳:积极引导金融“活水” 线上帮助企业解决融...
- 焦点资讯:深圳:促进产融紧密结合 预计2022年新增小微企业...
- 焦点消息!汇丰指内地消费今年有望同比反弹8%
- 全球快消息!《中国奇谭》值得这么夸吗?
- 《中国奇谭》,中国动画本就该有的样子
- 天天热消息:人民币兑南非兰特的汇率 1月16日南非兰特汇率走势
- 环球简讯:才艺主播们涌向快手,他们看中了什么?
- 当前动态:澳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 1月16日澳元今日汇率是多少?
- 人民币兑泰铢实时汇率查询 1月16日1000泰铢汇率是多少?
- 新加坡元对人民币对人民币实时汇率 1月16日新加坡元汇率走势
- 江西夫妇靠卖水果IPO了,百果园市值100亿
- 视点!加元对人民币实时汇率 1月16日加元汇率走势图
- 韩式复仇爽剧,新型流量密码
- 报道:深圳:预计2022全年金融业增加值有望突破5000亿元
- 【驻华大使谈中国经济】“我对中国经济前景非常乐观”
- 东方时评丨让消费潜力加快释放出来
- 天天亮点!扩内需增活力 地方绘制经济发展“施工图”
- 环球热头条丨四成家长认为效果不明显,青少年模式痛点在哪?
- 全球热点!深铁置业2023年兔年迎春花市启幕
- 全球观点:贝斯生物完成数千万美元A1轮融资
- 当前速递!安徽2000亿母基金正在赶来
- 全球微头条丨各地领导发声力挺,民营企业的幸福时光就要来了!
- 当前视点!2022年云南经济发展答卷亮眼 8方面成效显著
- 华博新闻社:重回世界舞台,香港经济未来可期
- 全球快消息!两会“新”声丨李伟光代表:GDP增速目标高于全省...
- 济南都市圈的潜力与特质:具备“国家队”都市圈的要求
- 头条焦点:黄光裕做错了什么
- 天天播报:7000元抢的新冠特 效药,竟是假货?
- 全球微速讯:元旦消费力起底,2023年的第一波消费透露出哪些...
- 全球球精选!2022新增超26万户!青岛城市价值倍增
- 24座GDP万亿城市,济南定标5.5%
- 今日快看!31省份今年GDP增速目标出齐:最高9.5%,经济大省们...
- 五条深圳露营线路出炉!深圳市多项促消费举措激活春节旅游
- 【速看料】北京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750亿美元 推动更多标...
- 2023新时代“朱格拉周期”元年?今年周期先搞懂这些~
- 经济重启 消费复苏 机构进一步看多中国
- 媒体报道:中国边境重开让亚洲市场获益良多
- 短讯!生成式AI火透了,1年78起融资共投入93亿,多家公司估值...
- 【全球报资讯】名单公布!这些学生每人奖励6000元
- 【独家】腾讯公布48人内部违规名单,触目惊心
- 身价暴涨的街头小吃,我吃不起了
- 一罐红牛成就三个亿万富翁,背后的豪门家族厮杀多年
- 简讯:首发 | 君合盟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布局前沿蛋白药物领域
- 【环球时快讯】北京:预期2023年GDP增长4.5%以上 支持北交所...
- 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 31省份今年GDP增速目标出齐:12省份超6%,最高9.5%
- 好燃!31地公布GDP预期目标,海南剑指9.5%全国第一
- 江苏: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GDP预期增长5%左右
- 热文:提升预算透明度
- 每日速讯:“暂离瑞丽后,才明白这里无可取代” !从云南瑞...
- 北京今年经济增长设定4.5%以上支持北交所扩大交易规模
- 新消息丨地方奏响稳经济“协奏曲”
- 世界快看:期待继续“双向奔赴”
- 每日看点!今年本市GDP增速目标4.5%以上
- 每日观点:2023年全国GDP增速或高于5.5% 多位首席经济学家预...
- 2022年中国人人均月收入等级表,看看你在哪个等级?
- 焦点速讯:探索高端科研资源下沉!SIAT科学教育工作助力拔尖...
- 当前快看:广东两会专访|省人大代表葛群:坚持“产业投资+基...
- 简讯:报告详解如何让“消费热起来”
- 全球微动态丨福田区应急局获评“2022深圳最美应急集体”
- 世界最资讯丨重庆GDP跳起摸高4万亿:经济总量到2027年将实现...
- 多地消费券上“新” 提振消费年味足
- 十六部门发文聚焦数据安全;政策发力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
- 每日短讯:稳增长扩内需 推动经济量质齐升丨住威省人大代表...
- 天天热点评!发改委发声确保温暖过冬!概念股低估值,融资连...
- 环球快看:重磅数据即将公布,60年来首次!
- 世界今日讯!聚焦2023山西“两会” · 代表委员说 | 抢抓...
- 每日短讯:2023山东两会特别报道·报告解读丨扩大内需加力提...
- 简讯:两会观察 | “苏大强”的底气从哪里来?
- 省政协委员刘长云:湖北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 每日看点!先锋领航:通胀下降但预计美联储今年不会降息,中...
- 访谈间|杨鑫委员:提升首都金融竞争力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 民调显示:通关令港人对经济更乐观
- 全球百事通!商超迎来客流高峰,深圳市民开启年货“买买买”模式
- 【天天速看料】报告解读|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天天热讯:央行营管部:做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
- 快报:粤开策略:经济活动逐步回暖,春季躁动可期
- 天天最新:北京人均GDP超18万元,居各省区市首位,人均GDP达...
- 今日最新!山东:多措并举推动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回...
- 焦点热文:龚正:上海2022年实到外资达到235亿美元,上海吸引...
- 世界快资讯: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从地方两会看稳增...
- 【世界时快讯】外资做多中国,到什么程度了?
- 全球热推荐:2022年北京GDP预计实现正增长 2023预期目标GDP增长4.5%
- 世界通讯!广东两会速递丨省政协委员谢萌:建议政企联动发消...
- 焦点精选!龚正解码上海对外资的吸引力: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
- 全球滚动:吉林:今年GDP目标增速6%左右,实施汽车产业集群“...
- 青海:过去五年GDP年均增长4.5%左右,今年目标增速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