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 正文

“十四五”时期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1月9日,“清华三农论坛2021”在清华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主办,主题为“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农村改革、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议题,探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会议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围绕实施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乡村功能发表演讲。他强调,乡村具备城市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三大功能:一是保障粮食和提供重要农产品的功能;二是提供生态屏障与生态产品的功能;三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功能。他指出,现阶段乡村更好地保障粮食和提供重要农产品的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境的恢复、改善和维护工作仍然面临艰巨挑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然需要从理念、知识、制度三个层面进一步发掘好利用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杜鹰就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发表演讲。他认为,中国农业领域正在发生农业的物质条件和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性变革深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明显缩小等重要的阶段性变化。他强调,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做法,应立足国内走自己的道路,需要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发挥主要优势,坚持走分区分类突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努力实现农业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委员林毅夫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建立在我国现阶段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经济规律之上,对国内经济社会稳定性以及国家政治安全意义重大。他强调,我国已经进入国内循环为主的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依然需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推动粮食进口、国际间技术合作及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在国内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及制度支撑,为新格局下的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马晓河针对农村中低收入人群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他指出,农村依然有大量中低收入人口。建议实施农村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倍增计划”。他认为,应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建议实施农村中低收入者就业专项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加快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政策,及时调整城镇化策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基础性制度安排。(记者 常理)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