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广州建成25个国家湿地公园,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

黑脸琵鹭、银鸥流连于城央的麓湖景区,黄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獭、豹猫、赤麂、白鹇……这些广州人旧时常见的野生动物重现人们视野,见证着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正润泽着广州这座千年古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昨日,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开园十周年为契机,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广州市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据了解,广州市湿地总面积7万余公顷,已建成湿地公园25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

物种多样性丰富,成湿地保护修复典范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根据近期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初步结果,广州市湿地总面积7万余公顷。

截至目前,广州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积极推动建设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已有省重要湿地1处,今年正在积极推进1处国际重要湿地、2处省重要湿地申报和认定工作。

广州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湿地保护修复典范。据各点最新监测数据,广州市湿地范围有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87种。

另据了解,广州2018年7月1日出台《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是广东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湿地地方性法规的城市。广州坚持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宣传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近4000场次,举办大型科普活动300多场次,累计参与者达400万人次。

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广州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实施了海珠湿地的人工复合湿地、花都湖的矿坑湖、南沙滨海湿地、天河大观智慧湿地等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游憩休闲生态产品,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营商环境水平,走出一条湿地治理服务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吴敏说。

其中,海珠湿地通过“只征不转”的保护模式,将万亩果园转变为城央的“绿心”“南肺”,吸引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湿地周边汇聚,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环海珠湿地价值圈的生态核心。

天河湿地公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智慧湿地,为天河智慧城夯实生态基底。

细数海珠湿地十个亮点

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蔡莹从十个方面介绍海珠湿地的十年保护发展成效。

1.全国首创“只征不转”保护性征地

2012年,政府将面积达11000多亩的万亩果园集体农用地征作国有,广州“绿心”的保护从此开启新纪元。

2.2015年建立广州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2015年,广州在中心城区打造城市绿核。

3.首次以“海珠”命名新物种

近两年连续发现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以及9个中国新记录种(包括1个新记录科和3个新记录属),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

4.全国首创专章保护形式

2018年出台的《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中专门列出10个条款,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保护,同时将海珠湿地划入生态控制线。

5.打造知名湿地文化品牌

湿地花墟、龙船景、“走读自然”徒步大会、湿地国际音乐节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每年3月,湿地3.2公里的宫粉紫荆竞相开放,吸引超300万游客前来打卡。

6.引领自然教育发展

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品牌已成为行业翘楚,已挂牌湿地实验学校16所,积累省级和国家科普荣誉品牌18个。开发湿地课程100多项,成为上百所小学使用的乡土教材。

7.成为广州第一批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联合周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产业园区的科技资源,开展科研项目约90项,形成多领域多方参与的科研监测体系。已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粤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8.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湿地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III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比周边平均水平低约20%;气温比周边区域低0.5-1度。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9.以无界湿地理念不断发挥生态溢出效应

通过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使得环境的虹吸效应日益凸显,促进周边同创汇、创投小镇等新型产业园区等转型升级,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吸引总投资额达867亿元。环海珠湿地高质量发展带逐渐成形。

10.成立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

牵头21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湿地公园,成立行业联盟,创新“湿地+”理念,打破湿地孤立保护发展思路,加强行业合作交流,凝聚先进力量,携手先进同行共同发展。

发展方向

打造全国首个“上云”国家湿地公园

蔡莹介绍,海珠湿地下一步将以“四化”为发展方向。

平台化方面,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粤港澳大湾区自然教育联盟和企业家联盟秘书处已落户海珠湿地。未来将利用优越地理优势,秉承“湿地+”理念,充分发挥上述三个联盟的平台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和辐射,聚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建设。

标准化方面,海珠湿地已经在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科研监测等方面形成系列标准,成为湿地行业第一个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并将在今年验收。下一步,将实施“出海计划”,整合已有的做法,梳理成熟经验,推广到不同的湿地同行中去。

智慧化方面,海珠湿地正打造全国首个“上云”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43%。其中在科普教育中,以VR等手段强化趣味互动;对游客而言,增强了游园实感和“云”游体验。

国际化方面,近年来,海珠湿地已获得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两个最高奖项。今年11月,我国将在武汉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海珠湿地将以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秘书处的身份承办相关分论坛。下一步将对标国际优秀湿地,加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申报国际重要湿地。

下一步规划

“正研究将海珠湿地纳入广州国家植物园体系”

“这里不仅是动物家园,更是有温度的市民乐园。”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峰如此评价。“关于海珠湿地下一步的规划,我们正在研究将海珠湿地纳入广州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更高能级的生态系统。”胡峰表示,将依托湿地,迁地保育南中国珍稀乔木,建立湿地植物“种源库”,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园,让海珠湿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地标。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