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建设美好家园,北京经济发展后劲足 | 新京报专栏

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天坛祈年殿。图/新华社


(相关资料图)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了140年未有的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民众超百万,山区基础设施也被严重破坏。

而今,受灾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恢复过程中,而在持续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北京也于日前公布了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全市将统筹规划,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北京总的思路是“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所谓“长远可持续发展”,就是着眼长远、整体规划,优化受灾地区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得看北京经济的发展后劲究竟如何了。

看数据:发展模式越来越“新”

截至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半年报已全部出炉。其中,城市层面最先公布数据的是北京。今年上半年,北京GDP总量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5.5%,显示出北京经济复苏回暖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

在总结上半年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各地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谋划与安排。北京先是召开了全市半年工作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部署下半年任务;不久后又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等事项。

从这些经济数据出发,结合下一步工作安排与中长期规划,不难管中窥豹,看清北京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破解发展难题的逻辑与路径。

由数据观之,上半年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物价就业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北京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

故宫角楼和北京CBD建筑群。图/新华社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主要领域出现积极变化。从增速来看,GDP增速的回升实际上是生产和需求的共同带动,也就是说,生产和需求领域都在持续改善。

从生产领域来看,今年到目前,北京的工业增加值还有所下降,但如剔除疫苗因素,北京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在工业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增长16.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9%,五大装备制造业增长15.3%。

从需求领域来看,随着消费环境不断向好,消费品市场也在持续恢复。上半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转负为正,一季度是-0.7%,二季度回正后,整个上半年实现增长4.5%。接触性行业和领域中,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文体娱乐业的上半年整体增速有所提高。

此外,北京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样在持续复苏。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达1018.5万人次,同比增长55.5%;实现收入17.4亿元,增长30.6%,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从整体来看,上半年北京经济实现增长,经济结构也进一步优化。这不仅包括优势行业的支撑带动和接触性行业的持续恢复,还离不开新兴动能表现活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3亿元,同比下降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66.4亿元,同比下降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713.6亿元,同比增长6.6%。

可见,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恢复,带动了北京经济回暖。一方面,重点产业支撑有力。北京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1%,金融业上半年增加值增长6.5%。另一方面,内外需求稳步复苏。

上半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9180.5亿元,占GDP比重为44.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专精特新”企业增势较好,增长4.7%,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新设企业数量增加,上半年新设科技型企业6.32万家,同比增长28.52%,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北京证券交易所外景。图/新华社

在这背后,强大的服务业,是发展数字经济和服务贸易的基础。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文化娱乐、创意设计等服务业方面,北京沉淀深厚,集中了全中国最一流的资源。

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加快成长壮大,在推动首都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26.4%,占全市经济比重达27.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431.3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市经济比重达28.2%。

多种优势叠加,北京经济当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业模式越来越“新”,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而北京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双区叠加”,势必推动更多的高精尖人口、产业向北京聚集。

看潜力:“北京服务”品牌响亮

事实上,北京坐拥全国最好的高校资源、医疗资源、总部经济资源及科技金融实力,从人才、资本到市场,长期处于“C位”。

不仅有才华,关键还很努力。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北京一直致力于用好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要素资源,转化形成首都独特发展优势。比如,通过各类科技创新政策和高素质人才引进,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人才。这些企业和人才在推动北京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产业发展方面,北京高度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投入,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和落地。这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北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北京经济发展获得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北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这些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增强了北京经济发展的后劲。

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街景。图/新华社

与此同时,北京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为北京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

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北京推出了一系列便利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有效激发了市场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由此,北京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的入驻。

如果说,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为北京经济发展后劲提供了关键的支撑力;那么,北京近两年积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北京服务”品牌越来越响亮,更为北京经济发展后劲注入了新的动能。

2022年,北京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5万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520亿元,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比重39.8%,均居国内城市首位;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达到54.7%,较2019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显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开展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产业、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生活服务七大领域提质升级行动,实施人才集聚、业态融合、开放合作、改革活力释放、功能区提质增效、“北京服务”品牌建设六项支撑工程。到2025年,北京现代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70%左右,服务贸易规模超过1.3万亿元。

当前,北京正在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着力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形成更多首创首试和引领性政策制度,为国家高水平开放贡献北京经验。

看后劲:“五子”联动走出新路

对北京来说,新的动能正在裂变,融入千行百业之中。

例如,北京市体育局发布的《北京市进一步促进冰雪消费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充分运用冬奥遗产,推动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持续推动冰雪消费与商务、文化、旅游、科技、会展等业态有机融合,释放消费潜力、提高消费品质,打造冰雪消费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服务贸易成就展专区。图/新华社

尽管新动能越来越强劲,但不可否认,在北京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可谓至关重要。未来发展中,还有待于继续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努力走出减量约束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将提质与减量协同起来。

在提质方面,坚持以“五子”联动作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战略举措,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而减量方面,则重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有力有序推动减量发展的先导和突破口,牢牢牵住“牛鼻子”,积极稳妥、稳中求进,坚持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以减量发展实现增长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具体到政策工具上,首先还是要继续做好助企纾困工作,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增强活力。

在需求侧,应积极扩大内需,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挖掘文旅消费潜力;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基础设施等建设;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供给侧,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巩固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应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两区”建设,争取更多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

如今,风雨过后,北京正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可以相信,北京凭借强韧的经济后劲、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创新城市治理,定能在灾后重建中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家园。

撰稿 / 朱克力(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