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全球新要闻】等待历史的见证:中国可以实行两种经济的平权吗?

中国经济可以实行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平权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是中性的,两个毫不动摇也不是中性原则,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的前提是发展公有经济,所以,在中国谈多元经济平权,是文化的消遣,是学院派学者浓浓的书卷气。

清华的李稻葵提出:民营企业不需要什么优待,要的是平权。

类似的观点在学者中很流行,其实都是在为民营呐喊,都是在反对中国经济的官僚化,无论在市场机制上,还是在政策性干预上。

张维迎也是这个观点,他是典型的埋头做学问的人,孤独而虔诚,相信决定经济发展的是“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从何而来?来自“一池适合的池水”。这就是中国的书生与管理者的差异。

书生沉浸于概念的推导,相信逻辑可以定义未来,而现实从来也不合逻辑,永远充满了矛盾,永远是悖论。

管理者是不谈逻辑的,只问立场,活在固化的意识形态中,不管黑猫白猫,最终还是跳不出意识形态的笼子,这就是管理者的现实。

平权,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太高的要求。

从市场经济的有效性而言,平权是最起码的。

没有平权,哪来的市场公平?

没有市场公平,竞争就成了吹偏哨,弱势的一方必败无疑,那谁还敢拿着身家性命去投资?

没有资本的流入,还谈什么企业家精神?谈什么创新突围?

没有市场推动的创新,中国不太可能走出中收陷阱,永远被卡脖子。在与西方的激烈竞争中,靠盖房子、搞大基建与开动印钞机是远远不够的。

在经济的终点上,哈耶克是对的,纯粹的计划经济将导致市场失去自由,而一个失去了自由的市场,不可能有活力。

既然平权是一个有效市场的根本,那么,我们可以实现平权吗?

完全不可能。

在两个毫不动摇中已经表述的很清楚: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前提是发展公有经济,而不是削弱公有经济。这本身就是一个非中性原则,这种非中性原则也必然体现于政策的方方面面。

那么,问题也就清楚了。

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在公有与非公之间绕圈子,而是在如何实现公有经济的主导、高效,非公经济在这个“深化改革”的漫长过程中做补位,保持经济发展的基本姿态。最终决定“平权”的是现实。

所以,能不能实现专家们所说的平权,完全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理论上不太可能接受哈耶克,一切需要历史的见证。如果国企改革成功,实现了高效,就不存在与民企平权的问题,如果国企不能支撑起中国经济与民生的天,那么,民企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就一定会实行有效市场。

那么,民营企业的出路在哪?

经济学家的任务不是呼吁平权,而是去定义,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态势下,平权是否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