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沪苏浙皖五年来协同发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五年来,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紧密携手、协同发力,成为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2018年以来,三省一市GDP占全国比重始终保持在24%,8个城市入围全国“万亿俱乐部”,占全国三分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年底收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凝聚共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五年来,以国家规划纲要为主体的“1+N”规划和政策体系已成型,印发了包括基础设施、科创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若干专项规划和创新、人才、金融等配套政策措施共20余项。

据了解,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的320项具体任务,除了2项任务因为建设条件发生变化而调整外,其余全部完成,实施成效超出预期。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217项具体任务,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将于今年底收官。

今年4月12日晚9时,位于合肥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 获重大成果,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合肥“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五年来,三省一市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促进科创一体化。

目前,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万余台(套),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支持890家次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超过4.6亿元。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步伐加快。

在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方面,张江、临港、浦江、合肥、苏州等5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按照“核心+基地+网络”布局互设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重组,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加快建设。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试运行。位于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运行也取得突破,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长三角还启动实施首批15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组建并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引进项目经理287名、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78家。在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围绕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链,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政策协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

2022年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 吐量占全国比重约38%。

“轨道上的长三角”初步成型

基础设施联通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领域。五年来,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其中,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加快构建。以上海、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等16个港口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港口群总体格局基本形成,2022年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比重约38%。主要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国比重约35%,旅客吞吐量占比约18%。

另外,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依托国家“八纵八横”高铁通道主骨架,苏北-上海-浙江沿海大通道逐步贯通;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加快建设;沪苏湖、通苏嘉甬等铁路与腹地主要城市快速联通;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1.5小时快速通达。

长三角数字新基建也在有序推进,累计建成5G基站超50万个,占全国比重约22%。同时,长三角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这其中包括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成为全国试验田。

“新安江模式”成全国试验田

五年来,三省一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水环境保护方面,加强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协同推进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大长江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完成岸电改造,联合开展“十年禁

渔”。2022年,长三角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达到89.4%,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对煤炭消费进行总量控制,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遏制区域“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关停“小化工”企业。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

固体废弃物治理方面,率先在全国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共同推进危险废弃物跨省转移监管。此外,三省一市协同推进区域生态廊道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等成为生态价值实现的全国试验田。

“门诊跨省结算”区域全覆盖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上海市会同三省率先探索形成经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在全国加快推进“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有效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并助力三省提升医保服务水平。截至2022年底,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1.5万余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1300余万人次,涉医疗费用近36亿元。

三省一市分别通过了《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推动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领域“多卡集成、多码融合、一码通用”。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已实现长三角十个城市乘客轨道交通扫码便捷通行,累计异地乘车近1500万人次。

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跨省市通办。

科创板上市硬科技企业达236家

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要消除行政壁垒、打破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此,长三角依托上海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截至2022年底,三省一市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236家硬科技企业,占全国比重47.1%。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长三角区域布局了35个上市服务基地及工作站,为企业提供上市服务。沪苏浙皖甬五地银保监局共同制发《长三角地区行内跨省(市)分支机构协同授信业务指引》,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授信政策支持,提供灵活便利的融资支持。

三省一市还共同启用“310”号段的长三角标准一体化编号,联合制定《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2项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联合推出文化市场和气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探索了区域执法标准统一和监管协同的新路径。协同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累计培育“放心消费单位”32.5万家、“长三角实体店异地异店退换货联盟”单位370多家。

上海还牵头组建专班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跨区域数据共享应用、业务标准互认、流程优化再造。目前,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实习生 程芮(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