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文都桐城,为啥今天的实力追不上名气|世界观天下

编者按

当前,由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所驱动的社会生产方式变革正在全世界兴起,这场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变革浪潮,为桐城推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创造了新机遇。


(资料图片)

对桐城现有产业和企业来说,如何向“新”而强、向“绿”转型、向“智”迈进,支撑桐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课题,一直关注和支持桐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就此献计献策,达到了启智润心、团结鼓劲的效果。为继续为桐城发展凝心聚力,桐城市融媒体中心今日起在桐城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桐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以期引导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抓技改、促研发、上项目、拼经济,为桐城“进十强、冲千亿”而努力奋斗。

本专栏推出的首篇文章——《文都桐城,为啥今天的实力追不上名气》,出自知名作家、“吾球商业地理”创始人王千马之手,以飨读者。同时,我们热忱欢迎市内外有识之士围绕桐城高质量发展展开大讨论,发表真知灼见,为【桐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赐稿,来稿邮箱:ahtcnews@163.com。

文都桐城,为啥今天的实力追不上名气

作者:王千马

今年开春以来,桐城正在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作为桐城派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步子不大,实力追不上自己的名气?说实话,这让人很是困惑。

最轻松的解释,自然是其他县市有了进步。比如同属合肥都市圈城市的肥西,当年人们对它的印象是“肥西老母鸡”,但是背靠大合肥,大力发展汽车制造和配套产业,居然让这只“老母鸡”飞上了天。再看邻近的江浙诸县市,他们近些年得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最终让自己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再次走在前列……这就像学生考试,当其他人都提升了自己的成绩,原先成绩还算可以的你,只能是不进反退。

但问题又来了,别的“同学”都在进步,为什么你就没有进步呢?桐城近些年的表现有点不如人意,不能怪别人,还得从自身去找原因。这里最重要的,大概还是“人”的问题。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桐城来说,人才一直是其稳定而又持续供应的“特产”——不要说大学毕业生,就连院士都有20位左右。但问题是,就像笔者本人,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外工作直至定居,而老家桐城却成了“乡愁”——这些人才到最后又有几位能和老家扯上关系呢?

说起来,桐城是个“移民城市”。移民有个优点,那就是善于冒险,善于开拓,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打出一片天下,所以桐城人喜欢走南闯北。但问题是,在外面“野”惯了,到底把哪里当家,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桐城要想加快发展,首先要做到的,是变“移民”思维为“宜民”思维。宜民,和宜居宜业一样,就是让这里的生民居住舒适,并适合在这里开创自己的人生,创出自己的事业。那么,又如何做到“宜民”呢?

在我看来,首先就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营商环境,强化党政部门和干部的“服务意识”,当好企业的“店小二”,把“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其次,我们还需要警惕和桐城人息息相关的“文化劣根”:一是桐城人迷恋“面子”文化。桐城人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桐城人自尊、好强,但好强的另一面,就是“死要面子”,不管兜里有钱没钱,一定要抽好烟、喝好酒,一定要盖好房子,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最终耗尽了创业的“本钱”。今日桐城的部分企业主,就像“只顾今日而不思明天,有战术而无战略”的生意人,还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所以,桐城要想继续进步、快速进步,就必须破除这种“面子文化”,要踏实经营好“里子”。二是桐城人的“小精明”。桐城人那种“削尖脑袋到处钻”的精神,后来被概括为“四千四万”精神。但问题是,我们不能成于聪明也毁于聪明,比如说善于赚快钱、赚热钱,而不善于着眼未来、着眼创新、怕输了就爬不起来,这就导致桐城的产业结构一直是小、散、低,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大家陷在低端竞争当中,而顾不上向上发展,最终错失了转型升级的机遇。观察中国的小城市,我发现桐城跟浙江的义乌有点相似,两地都没有很好的资源,都是“两头在外,全靠脑袋”,但义乌最终通过建立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将人引流到自己的城市,更重要的是,通过贸易带动产业,进而做大做强。相比之下,桐城的产业虽然火热一时,但因为没有良好的积聚效应以及创新精神,最终落于人后。三是桐城人的“人上人”文化。桐城人崇文重教,相信“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让桐城走出了无数人才,对国家发展是好事,但是成为“人上人”的人才,更向往“体制内”,更愿意“学而优则仕”,也更向往生活的“稳定”,这对桐城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无疑是一种“思想包袱”。

在我看来,桐城尽管有着光辉的过去,但我们也只有正视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桐城才能从辉煌走向辉煌,才能从“移民城市”变成真正的“宜民城市”。

显然,今天的桐城意识到人才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对老家来说,自己培育了众多人才,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如何让这些人才也能为家乡的发展尽些绵薄之力,避免“墙内开花只能墙外香”,也是需要考量的大问题。桐城实施“文都英才”工程、出台“人才新政”,确实值得点赞。

当然,在引进人才,或者吸引人才回流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桐城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继续下功夫,重点目标不只为了多培养一些大学生,还要多培养优秀的具有文化素养的产业工人。江苏的太仓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为知名的德企之乡,不仅是因为太仓投融资环境、产业链日趋完整,更重要的是,它在引进德企的同时,引进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正是通过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为这些德企输送既有文化素质又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技术的优秀工人。今天,落户太仓的外企只需带着技术团队进驻,就能“轻装上阵”。这样的合作,无疑让人感觉愉快,也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

我为什么要提及太仓,正因为桐城这些年在“内搭平台外联老乡”的过程中,也引进了不少新兴产业,这在改变桐城旧有的气质上,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比如说,国轩高科在桐落户投产,便是非常振奋士气的大事件,但我总想,那些企业急需的、优秀的产业工人又在哪里呢?!

顺着国轩高科,我还想谈两点感想。一个就是城市的转型升级问题。这些年来,城市之间的“战争”,甚至因为交通和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扯平效应”,让原本距离遥远的城市变得“短兵相接”,使得很多城市都倍感焦虑。说起来,今天的城市既不能不进反退,更不能抱残守缺。对桐城来说,昔日的成功已经远去,我们需要“而今迈步从头越”,抓住时代给予的新机遇。不过,在转型升级上需要注意的是,既要考虑自身现实,也要考虑和中心城市的产业配套或者说互补。不是说别人发展什么,我们就跟着发展什么,最终陷入新一轮同质化竞争的绝境。我在新作《城市战争》中谈及未来城市发展大趋势时曾提及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做价值型枢纽城市。在我看来,所谓的价值型枢纽,就是通过确立独特价值,抓住产业链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进而确立自己在时代发展中的地位。毕竟,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成为“北上广深”,很难有实力进行全体系、全方位的科创布局,但是做不了全能冠军,我们可以成为单项冠军。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国轩高科可以让桐城看到成为“某项单项冠军”的希望。

还有一点感想就是,国轩高科的总部在合肥,合肥这些年来的强势发展,让桐城看到了融入合肥都市圈所带来的机遇。身处安合路中间的桐城,一边要扎根在安庆乃至整个皖江的肥美土壤之上,另一边要向北拥抱合肥。我一直认为,合肥需要桐城,一方面,合肥的高速发展,在让自己成为超能级城市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卫星城”来组团发展。另一方面,对合肥来说,就近的桐城不仅有着交通、人才的便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熠熠生辉,和合肥形成了重要的互补。

作者简介:

王千马,知名作家,“吾球商业地理”创始人。1997年毕业于桐城中学。出版过《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新制造时代:吉利、沃尔沃与李书福的超级制造》《紫菜爸爸》《恰桐城少年》等十数部作品,最近推出的《城市战争:国运、时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国区域沉浮》在全国引来诸多反响。

▌来源:桐城政府网

▌责编:木子

▌审核:一苇过江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