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经济学家刘元春:青年就业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国内青年失业问题可能会持续10年,且短期内会不断加剧;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经济领域之外的其他社会问题。

说出上面这句话的,正是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国内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

刘元春在2023年中期国内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做出以上警告。


(相关资料图)

该报告指出,国内青年群体失业率还会继续攀升一段时间,考虑到202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1100万,今年三季度青年失业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在经济结构不断变幻的今天,就业难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外卖、网约车岗位的爆满,再到工厂的薪资下调,国内消费恢复的疲软,也让企业从源头上,降低了对人员的需求。

去年4月国内16-24岁青年失业率只有18.2%,而今年同期跃升至2.2个百分点,比疫情期间还要严重,这也说明了青年失业问题不单身一个周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趋势性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学家刘元春判断,今后青年失业难题可能会持续10年,短期内会不断加剧。

而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经济领域之外的其他社会问题。

这份报告还提到,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主要靠新增就业岗位,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则主要靠新增市场主体,而新增市场主体就要靠生产性投资,特别是民间生产性投资。

而眼下的问题则在于,由于消费恢复疲软,需求不足,这就导致了民间生产性投资不足,民营企业没有扩产的欲望,甚至民营企业收缩产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年的就业数据,会比去年还要难。

因为去年不少民营企业还抱着疫情后消费快速恢复的心态,在做“未来决策”;但是当未来真正到来的时候,想象中的消费恢复并没有那么快发生,于是许多民营企业快速止损,收缩产能,去库存。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间生产性投资,因为消费不足,所以生产萎缩,而根据刘元春的预测,未来10年青年就业都会比较难,这也客观上说明了,这是一个结构性难题,而不是一个周期性难题。

“因此,简单采取补贴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完善法治建设,健全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弥合疫情以来人们对法治建设的信心缺失。”

这番话是刘元春说的,但我想他还没有说到点子上。

今天的就业难题,不仅仅在于健全法治建设,更重要的还在于“少折腾”,给个体户和中小企业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除此之外,收入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因素。

因为消费不足,所以企业没有那么强的意愿用人、招人。但消费为什么不足呢?说一千道一万,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大部分人收入低。

国内的消费市场,除开地产和汽车这两个大宗消费行业之外,更多的消费场景,依然还是高频次的旅游、餐饮、服装等等,而这些消费品类,注定无法靠少数人拉动,一定是大多数人的收入上来了,但能够拉动这些商品的消费恢复。

而眼下的问题就在于,疫情三年很多人的收入降低了,除此之外由于内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又叠加人口导致的内卷、竞争激烈等因素,最终导致了有钱的人把钱存在银行不消费,没钱的人则缺少消费能力。

这是根源。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二者都是相辅相成的,需求减少,供给必然会降低,那么就会造成就业难的社会现象。

反过来说,收入受到影响的同时,消费也一定会相应减少。

因此,今天的就业问题,不单单是每年毕业生越来越多造成的;更多的,依然还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倒挂”。

刘元春在报告中也提及,国内经济复苏的痛点与难点集中表现为“5个20%”,即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突破20%、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缺口高达20%。

这5个20%在一般人看来只是无关痛痒的数字罢了,但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关乎一个行业的兴衰,关乎上万个家庭的收入。

青年失业率20%,意味着高等教育没有缺失,而是饱和了,回想起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这才不过二十多年,国内的高等教育人才竟然已经面临饱和,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如果高等教育面临着“无用武之地”,那么读书的意义还能有什么?

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点。

而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0%,这也说明企业端也不好过,作为供给端,在消费恢复疲软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生存状况也更为残酷,竞争和内卷也导致企业在招人的时候,会更谨慎,会更理性,而不是盲目扩张。

地方土地出让金下降20%并不意外,因为房地产市场趋冷已经不是今年才出现的了,但对于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的地方来说,卖地收入下降的时候,什么还能够弥补地方缺失的财政收入?

联想到最近个别地方的“罚款创收”,我想也算是一种弥补吧,地方债务本来就高压,如今卖地收入大减,困难的不仅仅是债务,还有在经济建设投资上所能够做的事情。

而消费者信心指数缺口高达20%,这也再度说明,消费可能早已经恢复了,但信心这东西,说没了就没了,恐怕需要用更长的时间维度,方能够恢复。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信心在于“看见了什么”,除非有很大的刺激力度出台,否则消费者信心短期内难以恢复。

这5个20%,可以很好地说明今天国内经济结构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深陷泥潭,需要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去慢慢消化,慢慢恢复和解决。

但另一方面,经济又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眼下经济疲软,就需要大的刺激力度去刺激经济,不过一旦刺激过头了,又是大水漫灌,就越难走出结构性问题。

但如果不刺激经济,让市场自行纠正,那么就业难题,可能就真的会引发大的社会问题,这也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两头难”尴尬局面。

根据哈耶克的理论,遇到经济结构性问题时,就应该什么都不做,等市场自行纠正。而凯恩斯学派则主张,要全力干预经济,用货币扩张,来拉动投资,刺激经济恢复。

今天我们应该已经看到了,哈耶克的某种先见性。过去不管是97年还是08年,我们都采取了货币扩张,用货币拉动投资去救市,但最终今天的局面似乎也没有太好。

正如哈耶克所说,繁荣往往是过度投资,救市只会延缓矛盾,最终引发更大的问题,亦或是身陷结构性阵痛之中,越是延缓矛盾,问题就会越大。

拥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然后依靠收入活下去,最终在人生中找到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这些看起来是哲学层面的东西,却最终又无法脱离现代经济的束缚。

在现代经济的塑造下,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无法脱离工作,如果找工作成了一个大问题,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刘元春曾担任人大副校长,他现在是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这样一位颇有分量的经济学家,他所说提到的担忧并不道理。

在这份发布在国内宏观经济论坛官网的报告全长110页,既包含了对青年失业问题所引发后果的担忧,也包含了对今天国内经济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的解读。

可以说,非常值得一读。

但最终,这些似乎也很难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今天国内的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在尝试着给出各种各样的“药方”,但真正能够对症下药并把药“喝下去”的方子,其实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

换句话说,这就好比今天我们到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他就能够准确说出对经济的具体感受,这和每个人的感受几乎是一致的,也符合经济学家所描绘的现象。

问题大家似乎都知道,它也就在那里,但唯一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