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深度解读:产业升级后,保留低端产业能不能解决就业问题?

2023年5月,国民经济继续持续恢复,但当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青年人当中失业总共600多万。大家都会感觉到经济不景气,而数据似乎也证明这点:5月CPI增幅仅0.2%,企业裁员降薪屡见不鲜,外卖、网约车饱和预警更是让人胆颤心惊。

毫无疑问,2023年下半段,随着经济持续好转,就业保持总体稳定肯定会有较好支撑。只是有人疑惑:我们在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是否应该保留并发展低端产业,以期解决高端产业不能容纳太多就业的缺陷,这个说法有没有可行性,符合经济学规律吗?


(相关资料图)

一、案例:产业升级后的“去人化”正在悄悄的发生着......

我曾经说过一个服装工业互联网项目,也就是在缝纫电机上装传感器,把数据回传;再在工位上装个小平板,给工人实时指令。

这样后台系统可以灵活根据面辅料库存和生产进度来实时派单,不用线长来回讲,工人在工位也可以随时切换工序。

这种情况下,工厂就可以增加接单能力、加快生产速度、减用工量、减产线调整和产品导入的成本。但是当你拿这套东西去找外部工厂推广,结果基本没人愿意采用。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确实能有个15%左右的降本增效,但我多加几次班就好。至于那些加班也赚不了几个钱的微利小厂,更不愿花钱做制造升级。

不过,这套系统最终还是卖出去了几套,是在孟加拉国。这个项目是在一家接美资服装品牌订单的工厂里跑的,品牌方一看:好东西,卖我们几套,我们用在孟加拉的新厂。

1、孟加拉那边的服装厂工资差不多是咱这的八分之一;2、孟加拉工人的熟练度大概是咱这的30%。
所以,这些制造升级方案在外企品牌方里有价值,可以把低熟练度工人提升到60%的水平,而成本可能只增加了不到5%。整体用工效率是国内60%,整体用工成本依然比国内低60%以上,而效率所赚的利润是远大于用工成本的。可以说,这就是一种产业升级后的“去人化”。本来需要高技术工人,但产业升级的技术(传感器边缘计算等)下沉到低端产业,取代了高技术部分,那就只需要低技术的机械重复动作,高技术工人被取代,低技术工人则越来越类似机器。

其实这也是工业生产的必然。工业制造业是个资本增密的过程,天然厌恶扰乱产能稳定的因素,而人的不确定性就是重点因素之一。

产业升级必然带来部分技术的廉价化,这些技术会下沉到低端产业。低端产业在本土完成应用后,就会把范式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海外。

当然,能阻拦的无非是关税、海外基建、本地产业集群效率等。但从长远看,低端产业的这种迁移不可避免,因为劳动力成本是核心。

从逻辑上看,我们还可以把沿海低端产业向内陆迁移,但高房价拉高整体用工和经营成本,这条路走得挺难的,但又不得不为之,你知道为什么吗?

二、分析:不能保留低端产业的前提下,不仅完不成产业升级,低中高端都要完犊子

在我看来,如果不能保留低端产业的前提下,不仅完成不了产业升级。而且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低端,中端,高端就业都完犊子。无论是高端大国重器的制造,还是低端父子小作坊。无论是研发设计的白领,还是现场的工代售后蓝领,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

在这里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钣金加工。无论是电气盘箱柜,还是摩托汽车钣金,亦或是电脑机箱家电配件。钣金这玩意再常见不过了。
工艺也简单,激光切割下料,然后折弯机一折。钣金加工厂,甭说每个市了,几乎每个县都能拎出十几家来。置办两套床子就能当老板,软件一画图,机器就干活儿,老板雇俩小工,搬搬抬抬的就出活儿了。让出身工科的人一看,有一毛钱的技术门槛那也是吹牛吹出来的。

要说低端吧,这是真低端。但正是万千低端的小作坊,养活了我们国产的激光行业,伺服电机行业以及数控系统行业。

要知道,激光、数控都是国防和科技领域的大国重器。倒退20年,想开厂的门槛可高了,一台大功率激光数控,要大几十万。数控系统、激光头、伺服甚至是直线导轨,都得从日韩台湾进口。国产厂家就做个床身。

如今这不仅国产化了,价格也低的离谱。不少厂还能半价先发货。胆子大的老板,签完合同,直接刷爆三张信用卡就把机器提回去了。然后每月赚加工费,连还厂家尾款,带还信用卡。

对我们来说,几个“家庭作坊”低端的不能再低端了。但对汇川、大族、广数,这些数控加工领域的高新科技龙头来说,正是这些遍地开花的大小作坊。给了他们产品最初的试验机会,给了他们试错机会,给了他们进口替代机会。到现在,才有了超越进口,业界领先的市场份额。

可见,产品不管多高端的产品,其研发、改进、迭代也都离不开客户基础,离不开低端产业现场工人的一个又一个小经验。正如洗完袜子,指甲缝的泥也干净了一样:解决客户生产现场的问题反馈,捎带手的也把自身产品完善提高了。

所以说,一旦低端离开了,没有袜子只洗手了。洗手液用的一点儿也不少,还得上点儿刷子伍的辅助一下,刷两下刺挠了还容易让人烦躁:那就先洗到这儿吧,回头再说。

嗯,回头再说。回头洗菜、和面、刷碗。嗯,手干净了。干净是干净了,进肚子里谁受得了。

这也就是去工业化的后遗症,低端去了,高端迭代改进研发不仅不少花钱,还容易耽误事。

三、本质:并不是“完全保留本土低端产业”,而是抓对一个时间差

通常来说,产业升级后,低端劳动力几乎就都转到服务业了。比如保洁,保安,收银,理货等等。只要高端产业能搞的好,甚至直接加税,然后发救济,都能把戏唱下去。欧美国家,就是这么唱的。

如果只是单纯保留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可能不是失业人口过多,而是没有那么多本国劳动力从事这类产业。因为工价问题,导致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引不到合格的本国劳动力的。

那么,如果还要保产业,那么到时候还得引用外劳。比如欧美国家的印度电话客服等,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快布局海外,把生产销售原材料都搞到手里。或者继续发展用机器代替人,这都是我们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否则低端产业是肯定留不住的。

因此,在我看来,其实这并不是说要“完全保留本土低端产业”,而是要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抓对一个时间差。

一是加速中高端产业的升级,这是实体经济的利基;二是放开、鼓励服务业大类,包括互联网教育旅游金融文娱餐饮医疗等等。在有中高端实体产业的支撑下,这些服务业可以吸纳庞大的就业。我国现在的就业,服务业已经占了48%;三是利用补贴和投资限制等行政手段,适当减缓低端产业的流出速度。原则是:尽可能不要造成剧烈的劳动力析出。

因为劳动力是人,不是游戏里加个点就能立刻完成技能培训。放缓低端产业的外流,能够为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提供时间,也能为其他产业的投资和基建扩张提供时间。没有这个时间,短期内出现批量低端产业转移,很多地区容易迅速“铁锈化”:

短期内失业大增,中高端还不足以吸纳,本地服务业市场也没来得及扩张,本地整体消费力骤跌。投资快速流出,直接跳过转型期,进入萧条。

最后不得不依赖政府财政来提供就业,多数就业质量较低,本地整体产出在财政上为负。那就掉坑里了。

所以说,就业是个动态的池子,产业总有兴衰,我们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始终保持池子的总体容量才最见治理能力了。

最后的话:严格意义上讲只有落后产能或低端产能,没有低端产业!

最后,我只想说,服装裁剪,大家映像里很低端对吧?那就拿激光器来讲吧。面料裁剪,金属加工,芯片产业,其实都是激光器相关。芯片用的激光器要求高,金属的中等,面料的要求低。如果没有低端产品平摊研发成本,所谓的中高端产业全部都要倒闭,而且实际上被辐射到的相关产业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

也就是说,在发展的进程中,其实只有落后产能。低端产能,没有低端产业。实际上,从人类历史来看,近300年的技术爆炸历史,不仅仅没有让大量人口失业,相反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更多岗位。所以,与其一味的去保留低技术产业,不如干脆开辟新的行业,毕竟,技术爆炸所带来的,永远都是想不到的行业和更多的岗位,不是吗?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