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经济的三重压力:最让专家头疼的压力是什么? 热门

经济的三重压力是去年提出来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现在又过了一年,情况如何?真正的压力是什么?

需求的变化不大,今年相对好于去年。

毕竟疫情放开了,一些专家学者想当然地认为,将出现报复性的消费,经济到了二季度要防止出现过热的局面,结果,操心了一个寂寞,五月份的数据明显回落,居民不敢消费,即便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也只能说是一个筑底,没有沿着去年四季度的趋势下行。


(资料图)

供给冲击是长期性的。

全球经济衰退,供给冲击的压力已经不是来自市场本身,而是以美利坚为首的西方强国的去中国化,比如在芯片卡脖子;那就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唯有创新突围。

预期转弱要看两头。

有人说中国经济是二衙结构,也有人说是上半身与下半身,上半身是国企,下半身是民企,现在是头重脚轻。

如果看GDP,预期是在转强,一季度为4.5%.非常好了;但是要看民企,还是在转弱,利润率下滑了22.4%,相应的是青年失业率创新高,达到20.4%。总体上还是不乐观。

我们如何从这三重压力解放出来?这三重压力中最大的压力又是什么?

根本的问题是需求不足,这是主要矛盾。

需求不足,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自然是以价换量,狼多肉少,作为民生主战场的民企竞争激烈,有利润已经很不错了,大批的企业在断臂求生,难有好的预期;所以,民企的复苏要靠消费,问题是出在需求不足。至于供给冲击,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但是,中国是一个超大市场,如果内生力强,经济增长依然会很强劲。所以,主要矛盾还是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说到底,是老百姓的收入占比过低,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了,产品卖不出去,引起了生产过剩,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是怎么修复?

正向的解决取决于民企,这就很矛盾,因为经济呈现出的是生产过剩了,老百姓长期收入占比过低,不是产品生产的不够多,满足不了人民的美好需要,而是老百姓手里差钱,缺少消费的冲动。如果想快速复苏,就只剩下了一种选择,提高居民收入。

怎么提高?

企业的状况已经很难提高第一次分配收入,所以,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有了一个一致性的选择:发钞。

李稻葵说:发10亿能带出40亿的流动性,部分将以税收的形式加到财政,比投资到长期项目拉GDP划算。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中国经济要想快速复苏,发钞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家怎么看?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