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今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各项经济数据的表现都不算太好,有一些甚至低于市场预期,例如消费的恢复,CPI的增长等等,加之外部因素的叠加风险,房地产更是处于市场低估。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甚至是充满挑战的时代,中国经济该走向何方?

就在最近,经济学家林毅夫给出了一个“药方”。林毅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再次重申了一下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长期的经济增长不是靠消费拉动的,而是要靠投资。


(资料图)

林毅夫的这个结论,显然违背了一个最基本的因果关系。那就是消费和投资的关系,被林毅夫给颠倒了,经济增长当然需要消费去拉动,因为如果没有市场消费的指引,企业家甚至都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投资,更何况,投资本来就是为了满足消费,如果没有了消费,那企业家投资的动力又在哪里?

因而,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我的答案是,从人民中来,最终又必然会回到人民中去。

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或者说帮助中国经济成功走出阵痛的,往往都是以投资为主导的行为。

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三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基本上就是奔着房地产和基建去的,投资的逻辑前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力资源得足够便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口红利。

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更多的像林毅夫所说的那样,用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但投资的前提条件必然是足够便宜的劳动力,也就是人口红利。

但在2015年末,我国的人口红利就开始见顶,随后走向下滑,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投资在经济中占比的下降。

简单来说,投资意味着什么?

投资的前提除了人力资本足够便宜之外,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有利可图。

但这几年的我们的资产回报率越来越低,过去100元的投资能够换来150元,但现在可能只有120甚至110。

投入和回报相差越来越小,这背后除了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之外,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市场的因素。

例如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耗费重金修建高速公路,一公里的造价成本可能就在上亿元,但由于市场小,客流量不足,这笔投资长期来看必然是亏本的。

因而,靠投资去驱动长期的经济增长,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那就是消费。

消费就意味着有足够的市场,有足够的人愿意为这笔投资而付费,如果市场不足,也就是消费不足的话,那么这笔投资可能只会在短期内拉动了GDP的增长。

长期来看,债务问题可能还会对经济造成不可磨灭的负面效应。

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国人口面临转型期,老龄化开始显现、社会负担越来越重、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我们或许是时候该脱离原有的投资驱动,转而向“消费驱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靠近。

昨天我正好看到了老美一个智库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该报告说的是国内一半的城市面临着债务违约的风险,我不知道该报告是否准确,当然虚假的成分可能比较大。

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由于过去我们靠着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导致了一些地方在投资的时候,不看投资回报率,甚至出现建了拆、拆了建的情况。

短期上,我们的GDP上涨了,就业数据也上来了,但长期来看,出来借的要不要还?当然要还,而且是用未来的收入去还,这个损失成本非常大。

考虑到我们即将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因此我们眼下还适合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吗?

显然不适合。

第一是因为目前国内的各项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已经非常完善了,哪怕是在投资基建行业,市场也基本上面临了饱和的问题,因此投资的回报已经很低了;第二是目前地方过去欠的债务已经非常庞大了,如果眼下还要举债,那么未来势必会更难还债。

为什么说未来更难还债?

因为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老年开支会非常大,届时地方的负担会非常重,如果债务问题还越堆越多的话,那么未来的这部分压力可能会削弱经济的增长效应,甚至带来更可怕的后果。

今天的经济,唯一的路径只能朝着消费这条路走,而投资也必须要依赖民营企业,而不是依赖地方,要更注重投资的回报和效率,更要尊重市场本身。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今天的中国经济,短期来看是企业利润下降、采购人经理指数不足、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低,这些指标给我们的直觉就是:因为消费不振,所以产出下降,或者增长乏力。

因此,拉动增长的药方必然是促进消费,而不是继续大水漫灌。

而长期来看,关键因素依然还是在于人。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一个人的消费能力高低,本质上决定了另一个人收入的高低,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消费疲软,本质上还是因为大家的收入低,工作没有保障,稳定度较差。

这些因素又和宏观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一提到公司,我们就会想到民营企业和国企,在经济增长当中,这两种企业有着明显的不平衡。

对上班族而言,国企意味着更稳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而民营则意味着不确定性,人力优化等各种情况。

从数据也能够窥见一二,例如今年1-4月国有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形势一片大好;但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却下降了20%,这数据看起来非常矛盾,但实际上,这可能就是国企的利润上升,民营企业的利润下降。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我们说民营企业非常重要,拥有“56789”的特殊地位,但在实际上,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又是非常艰难的,抗风险的能力更弱。

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还是借助民营企业就业的,还是在民营企业中上班的,当民营企业最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的波及时,那么相应的,更多的人消费自然就会疲软,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因而,未来解决这一问题,或许能够有效改善消费不足的情况,从而加大企业投资的意愿,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消费低迷,其实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民营企业最先感受经济的增长放缓以及未来的风险,于是降薪、人力优化、甚至是减少招聘需求,进而市场主体“人”感受到了危机,影响到了消费。

反过来,“人”消费的减少,又会导致民营企业的投资欲望下降,这几乎是一套完美的闭环。

长期来看,这种差异性不仅仅会助长人们的焦虑情绪和内卷的进一步蔓延,甚至还不利于经济增长,不利于消费恢复。

只有国企和民企齐头并进,才能使经济健康稳健,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改变民营企业的准入规则,这样或许可以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促进民营企业增加投资。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当时不管日本央行如何进行利率上的操作,哪怕是降到零利率和负利率,企业依然不愿意借贷不愿意投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日本人的消费意愿不足,企业和个人都忙着还过去欠下的债务,对未来自然没有太高的期望和信心。

过去我们的产业政策一度主导投资,今天不管是从人口结构还是市场份额来看,地方产业主导下的投资效益都在不断下降,未来我们或许是时候从民营企业身上挖掘潜力了,如何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欲望,我想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因为民营企业的投资欲望,本质上也意味着,市场主体下的人的消费能力如何,以及消费意愿如何,而这些,又和我们自身的收入息息相关。

以发达经济体的借鉴经验来看,未来也依然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而要做到这一切,那就必然需要一个稳定、可持续的收入保障体系,以及更多对员工和公司市场行为本身的尊重。

以人为本,人自会消费。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