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公布,长三角拿下47个,上海苏州并列第一_头条焦点

近日,202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暨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报告,长三角区域表现抢眼。

向下滑动查看

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榜单(点击查看大图)


(资料图)

长三角优势明显

“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以2000多个产业集群为对象,设定了五个入门标准:主导产业为制造业及其细分领域;集群产值不低于300亿人民币;集群企业数量不少于3000家;民营企业贡献率不低于80%;三年内无重大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境污染事故。在上述入选标准上,从创新能力、发展潜力、聚集程度、绿色水平等4个维度、8个子项,设计25个评价指标,并赋予权重,开展定量评价。

百强集群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占比超过70%。从省份分布上看,江苏(18个)、浙江(17个),广东(14个)三省集聚了近50%的产业集群,江苏产业集群数位列全国第一。

从城市上看,产业集群围绕城市都市圈呈梯度分布。上海、苏州凭借完备的产业基础、优异的创新环境位列前二;深圳、广州、杭州凭借优秀的创新能力和下游产业需求位列前五;台州、郑州、无锡、重庆结合自身优质产业布局,入围产业集群前十。

百强集群七成以上位于东部、中西部占比低于30%。百强集群区域发展极不均衡。从数量上看,东中西部产业集群数量差距大于经济发展差距,其中东部地区占有71个,中部地区19个,西部地区9个,东北地区仅有1个。

创新型企业快速增长

百强集群中创新型企业数量同样快速增长。具体而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计2419家,占全国26.5%;其中近八成为民营企业,共计1935家。集群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765家,占全国约12.1%;其中近九成为民营企业,共计39248家。

从研发机构来看,百强产业集群中,企业累计建设1065个研发机构,其中民营企业建设737个,占比69.2%。企业研发和技术投入力度大,普遍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创新条件。

从专利申请来看,2022年,全国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超10万项,65%来自民营企业。而百强产业集群累计授权专利36.1万件,占全国45.2%。其中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工业专利授权量位居前列。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车身焊接生产线(资料照片)

在装备建设中,民营企业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报告指出,百强产业集群累计攻克433件省部级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其中民营企业攻克424件,占比97.9%。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部署上,民营企业渐成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先进制造业成为百强产业集群的发展新动能,以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占比接近40%。

以常州为例,其自2008年起率先在全国布局以碳纤维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核、两区、多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并在多个细分领域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做强产业“中轴”,凝聚智造“向新力”,目前常州已形成了“南有石墨烯、北有碳纤维”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

位于常州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

苏州汽车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一直是苏州制造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已形成了覆盖整车、零部件、汽车电子、新能源“三电”、智能网联系统等细分领域的完备产业链,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球汽车零部件重点企业(100家)中有41家在苏州布局,其中6家在苏州多点布局;全国汽车零部件重点企业(100家)中有8家在苏州布局。

补齐关键环节短板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是本土行业龙头企业的全球影响力仍有较大距离;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策源力仍很不足;

●三是产业链比较成本竞争力有所弱化;

●四是产业同构,大而不精,地区间专业化协同分工水平不高。

为此,报告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实施集群能级跃迁计划;

●二是培育全球供应链集成能力;

●三是打造开放式协同创新生态;

●四是建设产业治理数字化平台;

●五是坚持融合化绿色化差异化。

要推动长三角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关键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并不断优化产业政策以更好统筹发展。

长三角的产业集群各有特色,也有相近交叉,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搭建以专家、技术、资金、项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融合共建网络与平台,将企业创新需求与学术科研成果进行对接,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牵线搭桥,助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实力。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