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头部国企做产业园区,真的是降维打击 全球观察

这两年,产业园区行业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行情。国资企业崛起,好园区遍地开花;而民营企业在各种压力之下,主旋律都是走轻资产转型的路。

在这个行情下,不少民企园区人对国资园区很是羡慕,觉得国央企和城投做园区,政策好、资源好、融资无压力,简直占尽天时地利。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国资企业做园区,真的畅通无阻?其实未必!实际上民企与国资在园区赛道里,各有各的优势和烦恼。今天明源君就来梳理一下,国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做产业园区,有哪些不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企做重资产优势大、资源强

民企做轻资产敢创新、专业强

当下越来越多民企在园区赛道转型轻资产,是有充分的时代原因的。当下的政策监管背景、融资环境,对民企做重资产业务,确实不太友好。

首先是地不好拿了。过去民企做产业勾地门槛不高,进入园区赛道相对比较容易。但现在发达城市对于产业用地的出让,控制得越来越严格,各式附加条件大幅提高了民营企业的拿地难度。

其次是民企的融资环境尚在缓慢改善的过程当中,仅从当下来看,园区重资产的沉淀对于民企,仍然不是好的战略选择,风险还是很高的。

第三,民企在产业资源整合与关键人资源撬动方面,肯定比不了国资企业。这也是国有与民营园区在招商运营阶段,最难以弥合的差距。

然而上述三个方面,正好都是国资企业的优势。国央企和城投等,有着远超民企的产业资源导入能力,融资渠道也通畅得多,所以这两年来园区重资产领域,国央企的崛起也是意料之中。

不过民企并不会因此完全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轻资产服务领域,民营企业的优势是十分显著的。

比如在园区的前期定位与招商引资方面,一些早期布局园区行业的民企,作为服务方有明显的专业与经验优势,而且它们也愿意在团队搭建上投入成本。

另一方面,民企能以更加市场化的激励制度,去招揽优秀的研究与招商人才,这些是许多政府园区平台给不到的。

又比如在园区服务方面,国资园区的服务体系大多是基础性的、标准化的,只能满足企业的普适性的需求。亮点不多、很难变通,基本是只要有就可以了。

尤其是一些城投公司,他们可能十分擅长基建与一级土地开发,但在产业招商与运营板块上,经验匮乏。

但民企完全不同,其市场化服务意识较强,更愿意深入产业链研究,力争为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赋能化的服务内容,这在争取客户满意度与粘性上,有很大优势。

基于国资与民企各自优势的不同,园区行业正在形成的某种轻重分工与合作趋势,也许能够让双方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不失为一件好事。

国资做园区战略定力更强

民企基于市场变化,战略时常摇摆

国资企业做园区,通常战略定力都非常强,因为它们布局某项业务的最终目标,与民企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

国资企业做园区除了争取盈利之外,通常还要肩负起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强链补链的任务。而民营企业则并不需要考虑这些,主要考虑如何创造更多的利润就好。

基于这个业务目标的本质差异,不同企业展现出来的战略定力自然不一样。

比如国资企业做园区,尤其是城投公司、管委会等,受限于所属地区,通常只会走区域深耕的发展路线。

这样的限制有好有坏。好处是区域深耕、坚持本土作战,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企业的本土信息优势、政策对接与落地优势。同时,深耕本土的国资企业,也更能与本地金融机构形成极强的互信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国企都显现出极强的战略定力,不会轻易调整项目布局或者园区定位,会坚持将项目的产业生态做成。

而民企则未必,如果一个项目的发展潜力不足,或是某个产业定位不好做,继续做下去风险不可控,那完全没有必要死磕,随时都可以选择退出。与国资企业相比,民企在战略上会更摇摆、犹疑。

然而国企深耕路线的局限性在于,它对企业的难关攻坚能力要求很高,毕竟不是所有本土项目的条件都是优越的,也不是所有地方政府的产业导向,都是完全正确的。

许多城市在打造新区的过程中,都会要求国央企身先士卒进入,扮演好开荒者的角色,成为新区的“时间合伙人”。又或者会要求国资园区做好本土强链补链工作,坚持守好某一个细分产业领域来做招商。

但这个新区孵化、强链补链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对企业的定向招商、园区运营和融资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

如果遇到条件不理想的园区项目,或者接到了产业领域很窄的招商任务,国企即使知道是难题,也必须去啃下来。

而民营企业则不一样,它可以在全国择优布局,根据市场实际的需求来做定位和招商,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还有选地、选项目的余裕,这是国资园区不太具备的条件。

国企做园区是任务导向

民企做园区是市场导向

然而,虽然国资企业看上去战略定力比较强,但实际上国资园区和民营园区的发展导向,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国资企业和许多城投公司做园区,是有很强的任务导向的。上层下达的任务没完成,肯定不能轻易改变战略。

但民营企业是绝对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是更高的经营利润,如果战略布局不能创造盈利,当然要及时调整。

这个本质上的区别,使得国资和民间资本做园区时,呈现出许多截然不同的表现。

比如对于物业自持的态度,民营园区必然需要销售部分物业,来进行现金回流,而且还要争取更高的溢价,创造额外利润。而完全自持的园区,对于一般民企来说压力很大。

但国企则不然,它们对于园区物业自持的态度比较积极,对利润要求没有那么高,成本打平后还有微利,那就可以做。

又比如在招商方面,有国资背景的园区,企业资源的链接与整合能力较强,很重视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的招引,比较倾向于采用产业链招商、链主招商等模式。

而民企则更重视快速达成更高的入驻率,但对龙头企业谈判难度比较大,招商的工作量也比较大。

这么说来似乎民营企业做招商很没有优势,其实也不一定。

国资企业虽然能够接触到更多大项目、大公司,但是这些谈判对象的议价能力通常是很强的。龙头企业会认为,你这个地方不给我好的条件,我换一个城市继续谈就好了。

面对领军企业,园区在招商上的被动地位,其实国资和民营园区差不太多。只是国资园区在价格上让利空间更大,甚至愿意亏本引进龙头企业,只为强链补链、发展产业。

再比如,在园区开发阶段的成本控制上,国资企业无法控制得像民营园区一样极致。

一是在招采上的合规要求极其严格,二是对于建筑安全与质量的标准也很高。而且还可能需要在设计上满足当地政府的一些特殊要求,导致成本又有额外的增加。

但民营园区做开发,完全是市场需求导向的,招采、设计、规划等环节都非常灵活,可以将成本控制得更加合理。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国资企业做园区,能够占据一些信息、资源、价格优势,但任务导向的本质,使得这些国有园区大多没有清晰的盈利路径。

过于大方的投入和让利,结果就是营收不理想,使园区企业在财务上会长期承受很大的压力。

国企重视合规,民企更加灵活

保持合规性对于所有国资企业的任何业务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然而在遵循合规性要求的同时,国资企业做园区会失去许多的灵活性,不如民企做园区一样,能够有很多创新和探索的空间。

比如做产业投资,国企的灵活性就远远不如民企。因为国资企业一直比较缺乏投资上的容错机制,决策上的审批效率也不够高,很难像民企一样多路径地去探索创新的产投模式。

国资企业在投资上一旦出错、酿成风险,那很可能就是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大问题。过去国企投资失败,导致投资负责人、企业高管受到严厉处罚的案例,也是有的。

在这样的机制之下,国资园区的产投体系,不可能像民企那样具有弹性和活力。

另外一方面,当前国企、城投公司的激励体系也不够完善,对于园区操盘团队,很难给到和民企一样高的待遇和丰厚的激励。

然而这个短板又和国资园区喜欢“招龙头”的特征之间,产生了矛盾。和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的谈判,是极为耗时间的,谈判超过一年才落地的情况都很常见。

在缺少足够的激励和健全的考核机制的情况下,招商人才很难撑到最后,又或者他们会转而去追逐短期目标,放弃跟进、落地优质项目的机会。

结 语

综合看下来,国资企业做园区优势不少,确实值得同行羡慕。但优势的反面是限制,民营园区灵活的机制、创新的空间,和完全市场化的人才管理机制,也是国资企业短时间内难以学会的。

其实明源君认为,谁也没必要羡慕谁。国资与民间资本都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优势,积极合作、优势互补,才是可持续的道路。

实际上许多国企在与民企的合作上,态度还是很积极的。一些国有园区借鉴了“PPP”的思路,与民企合作进行园区投资。

刚开始国企占大股,待园区逐渐实现盈利之后,这些国企会逐步退出、仅占小股,让民企合作伙伴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这两年,产业园区赛道也逐渐进入了深水区。在新的分工形势下,硬要拿自己的短板与别人的长处去拼,显然是不现实也不理智的。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标签:

精彩推送